數學出題教學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1 09:01:00

導語:數學出題教學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出題教學法研究論文

[摘要]:傳統教學法認為,學生只有做題的份兒,與出題毫不相關。可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發現,在課堂上或在復習考試階段,讓學生出題,輔之以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措施,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對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多種思維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交流能力等諸多方面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這種教學過程,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學生出題的過程就是對知識的認識和重建,解答過程又是對知識的再鞏固和發展,而且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多種學習方式,在此都能得到良好的體現。各種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知識基礎,出相應的題目,通過互換可以接觸到更多相應層次的題目。這也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生出題、課堂教學、復習考試、評價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在人們的傳統教學觀念中,老師出題是天經地義的,而學生只有做題的份兒。由于這種思想的束縛,廣大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漸漸地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教師絞盡腦汁出題,學生費盡心思做題;教師出題越出越多,學生做題越做越快;教師出題越出越難,學生做題越做越累;久而久之,教師成了出題的圣人,學生變為做題的機器;教師越教越厭,學生越學越煩。雖然做題可以使學生形成較強的解題能力,但圍繞“題型”和“題海”反復進行的“大運動量”訓練,使學生的作業負擔沉重,不僅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十分不利,而且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相對滯后。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聽過的課已不計其數,但在課堂上讓學生出題的教學形式還不多見。前不久有幸聽了幾節新課程理念的課,大家一致認為在許多成功的課中,常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在課堂上都出現了學生出題的片段。其教學形式新穎,互動交流積極,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根據調查發現在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都有一些在教學中采用學生出題教學法的例子,在其他非常規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學生出題的現象,從結果來看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今新課程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如果在初中數學中能合理地利用學生出題的形式,巧妙地運用于教學過程中或學生的復習考試中,開創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定會使數學教學錦上添花。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學習是一個建構過程,必須突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教師的講解并不能直接將知識傳輸給學生,教師只能通過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因此,課堂上師生的交互和共同的活動顯得至關重要,“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以及對課堂社會環境和情境的營建成為獲得數學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

“交往教學理論”把教學過程視為交往過程,注重師生交往的改進,強調學生個性的“自我實現”、“自我發展”。

隨著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國際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如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與發現法,加里培林的活動理論,以及席卷原蘇聯的合作教育學等,都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這種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取知識、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構建他們自己的意義;所有的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使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才可能成為有效的知識。對于每一個學習主體,沒有活動、沒有做就形不成學習。

三、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綜述

在國內把學生出題的方法運用于教學中,已屢見不鮮,尤其是在語文的教學中。比如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老師,自1979年至今,從來不為他任教的學生出試題、刻印試題;也不買四面八方推銷的試題,學生盡管不做這些試題,也不做練習冊,但歷屆升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成功的秘訣主要是引導學生做五件實事,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出題,每次出試題,都要按照班級規定的“試題大綱”去做。學生把被動地考試變為主動地參與;把獨自的思考變為合作和交流;把單純的重視考試結果變為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

現在很多語文教師在作文課時,都只提供習作范圍,由學生出題或選題。如教材中的“寫一件自己做過的或看到的事,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寫具體”,就可讓學生依事定題,教師也可以從不同側面擬出一組題目由學生選擇,如《我做了一件好事》、《我做了一件錯事》、《一件糊涂事》、《××表揚了我》等等。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學生出題的方法也有一些,如2001年1月12日,北京一中小學五年級的數學期末考試,竟讓學生自己出題,分組考試,學生考評。另據最新消息,2004北大自主招生曾出了12道試題。其中有一道竟是“給下一屆的考生出題”。

到目前為止,在初中數學中運用學生出題的教學法,偶爾零星地穿插于課堂教學中或在復習考試階段讓學生出卷的現象并不少見,但有意識的比較系統的研究目前還不是很多。

四、課題研究的過程

1、課題組成員經常性地學習和研究有關新課程的知識,參加相關的培訓和聽講座,領會其理念和精神,以轉變自己的舊觀念。

2、在調查(問卷調查與訪談錄)的基礎上,了解本地區各學校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課外復習以及組織考試等教學活動中采用學生出題法的基本情況。

3、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學生出題的嘗試。

4、在復習考試中組織學生出題的嘗試。

5、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出題。

五、研究的初步成效

1、學習新課程的發現

我們整個課題組的成員,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尤其是學習新課程標準和

翻閱多種版本的新教科書,結果都發現讓學生做的課堂練習和習題,都與以前的老教材有顯著的差別,明顯的一點就是如學生自己操作的成分增多,開放性的問題增多,其中包括了許多讓學生自己出題的內容。這進一步說明了我們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是有價值的。

2、調查的發現

課題組的有關成員,根據事先設計的學生問卷和教師的訪談提綱,在市內幾所學校進行了相關的調查,結果是:認為從未出過數學題的學生僅占10%,而85%的同學曾經出過一些題目;有81%的同學認為學生出題對學習數學是有幫助的;有的同學在上課出過題目,有的同學則出過整份試卷;幾乎所有的被訪教師都說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過學生出題的方法來調節教學,有時學生出的題目也相當好,并認為學生出題對數學教學有較大的幫助。

3、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學生出題的實踐

為了試驗在鞏固練習階段運用學生出題對教學能收到多大的效果,課題組在兩個平行班進行了對比試驗。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都比較好,但甲班的落后面明顯要比乙班大,優秀率也明顯比乙班低。某一次講授《完全平方公式》這一節課時,計劃在乙班還是按照平時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甲班講授完新課進入鞏固練習階段時運用學生自己出題的方式進行練習鞏固。

在甲班,推導完完全平方公式,當學生理解了和可以表示兩個不同的數或式時,我就進行了啟發提問“那么就請你們把和換成你們喜歡的數或式,然后叫其他同學回答出計算結果,好不好?”學生聽了非常高興,因為這個時候不是叫他們做題目,而是叫他們出題目,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他們內心都非常高興,紛紛舉手表示要求設計題目,第一位同學就出了一個等于幾的問題,很多同學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了正確答案,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在這個時候,我補充了一句“出題人可以指定某位同學回答”又引發了一個小高潮,一些似乎還有點不懂的同學連忙輕聲請教別人,恐怕被出題人叫到回答錯誤而出丑,在問與答進行之中,有的同學出了偏題和怪題,我連忙又加了一個條件“出題人自己必須要知道答案,并且對回答的同學進行評價”這樣,相當于對問與答的人都進行了一次練習,還讓出題人當了一回小老師,心里上得到了一些滿足。后來,居然有同學提問“可不可以設計一個題目叫老師回答?”我當然滿口答應,并且故意回答錯誤一個題目,立刻受到很多同學的指正,課堂氣氛達到了最高潮。在臨近下課前五分鐘,與甲班一樣,我發下了事先準備好的課堂測驗紙,一共是10個運用完全平方公式進行計算的題目,下課時回收批改。

根據批改結果統計如下:

做對個數

10

9

8

7

6

6個以下

合計

甲班

25

9

4

3

4

3

48

乙班

38

6

3

1

2

50

10個全部做對的甲班有25個,占了全班的52.1%,乙班全對的有38個,占了全班的76%,顯然我們這一種讓學生出題的方式對于學生鞏固知識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種對比實驗的情況,又在另外兩個義務教育班(整個班的成績比較差)進行了類似的課堂教學實驗,還在別的年級的幾個層次的平行班進行相應的實驗,結果也產生了類似的教學效果。當然有些課的內容并不一定適合采用。

4、在復習考試中組織學生出題的實踐

我們通過多層次平行班的對比實驗,實驗班在復習考試中很少發放試卷,主要采用學生自己出試卷,而對比班在復習考試階段發放了大量的試卷,讓學生復習應考,考試的結果實驗班的優秀率和平均分明顯高于對比班。我們讓學生出試卷主要采取下列辦法:

(1)規定內容。每個同學按課本各章節的知識點出題,大的章節可以一章出一份試卷,小的章節可以兩三章合起來出一份試卷,意在復習基礎知識。

(2)收集錯題。讓每個同學針對一個階段或半個學期甚至一個學期的作業或平時測驗中的錯題收集起來,有的作適當改動,或改變數字,或改變條件和結論等,意在引以為戒,不再重犯。

(3)擬模出卷。每個學生按照老師給定的模式,如確定各個章節的分數比例,各種題型的比例,難易度的比例或是干脆給他一份樣卷讓其模仿出題,意在把握知識的系統性和綜合性。

(4)合作出題。讓合作小組中的各個不同層次的成員進行合理的分工,如根據成績的好差來分別負責容易題、稍難題和較難題等,意在各盡所能,培養合作精神。

(5)出后操作。不管是哪種形式出的題,每個人自己出的(包括小組出的)必須自己會做,每個人出的題目也必須要給其他相應層次的同學做,并且做后要給出題者批改,有錯誤的要及時訂正,有不同意見的要在一起交流協商解決。此舉意在物盡其用,充分把掌握知識,培養能力落到實處。

5、評價和激勵學生出題的方法

(1)就學生出題行為來說,本身就帶有極大的激勵作用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主要有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等內在因素促使學生把自己的行為指向學習。其中自我提高內驅力又稱自我提高的動機。這是一種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對學習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學生為了贏得在學校中的一定地位使自己有一個相應的學習成績或能力特長,而努力學習。自我提高內驅力是自尊心的需要,自尊心是自我提高內驅力的基礎。蘇霍姆斯基認為“自尊心是學生前進的潛在力量,是前進的動力,是向上的源泉,它是高尚的品質。”而學生的出題行為對學生的自我提高內驅力的激發有以下幾點作用:首先,學生的出題過程就是一個積極思考的學習過程,也是自我提高的過程;其次,學生出題行為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生可以對內容或習題進行講解,可以走上講臺,讓學生走上講臺對學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對學生積極性是一個有力的驅動,這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極力提倡的“小先生”制。

(2)結合多種方法、各種制度來激勵、強化學生的出題行為

我校針對學生的年級特點,本來就有一系列的獎懲制度:在初一時采用的是評星級學生的制度,當學生成績有進步時、平常作業完成得較好時、考試考出高分時,給予五角星或紅旗以示表揚,每周評出星級學生;在初二年級又采用平時成績與總評掛鉤等方法反映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點點滴滴的進步,如在平時作業有創新,就相應的在總評中累加一分,期末再累計學期獎勵總分等。在期末還要評數學標兵、優秀合作小組等。

學生出題行為可以很自然地融合到這一些激勵措施中去。學生單獨出題出得好,馬上給他個人以肯定;學生小組合作出題有創意,可以給學生學習小組以獎勵;甚至當學生出了一個比較有創新的題目時,在單元測試中予以采納,在試卷中注明誰是命題人……所有這些,無疑又更大地激勵學生投入到自己學習、鞏固、出題、練習、再鞏固這一良性循環中去。

(3)評價學生出題的幾個注意點

首先,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讓學生養成在學習中有出題動機的學習好習慣。學習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我們通過學習輔導,讓學生體會到出題行為在數學學習中的可行性,從而把教師布置的行為進行內化。其次,要關心愛護學生,容忍學生在出題過程中所犯的各種錯誤。學生由于知識或能力上的原因,可能會出一些錯題;由于動機的原因,也許會出一些難題來考考老師,看看老師的能力水平或以此來顯示自己學習的認真,在這點上,我們教師必須具體事情具體分析,無論學生題目出得好壞,我們都應先給予以肯定,即使學生有錯誤,我們也應在先肯定的基礎上,再指出他的錯誤所在,而不能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6、學生出題教學的部分顯性成果

多位老師在多次校級、市級公開課中都恰當地運用了學生出題的方法來配合和輔助教學,受到了聽課老師的高度評價;吳乃才老師撰寫的論文《學生出題與數學課堂教學》獲得江山市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六、課題研究的成效分析

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主參與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一定要真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恰當地發揮主導作用,并努力提高“導”的水平。改變過去教師出題,學生做題的狀況。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讓學生出題,既能讓學生熟悉所學的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把出題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我想課堂教學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經歷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的過程,讓學生感到經過努力我也行,這才是對學生最大的鼓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什么事情都容易做好。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發現學生出題的空間是很大的。從時間上來說,他們可以在課堂上出題,也可以在課外出題;從人員上來說,可以個體單獨出題,也可以小組合作出題;從內容上來說,可以針對某一個知識點,也可以針對許多知識;從數量上來說,可以出一兩個,也可以出較多的題目;從考查對象來說,可以考自己,考同伴,也可以考老師;從難度上來說,可以出容易題,稍難題,也可以出較難題;從題型上來說,可以出封閉題,也可以出開放題等等。我們在教學中正是靈活地根據種種出題的方式方法,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七、課題研究的思考

新一輪課程改革帶來了許多嶄新的教學觀念,“要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學生”這一理念深入人心。教師正努力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心理需求,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出題中學會靈活重組所學數學知識、培養創造思維,在回答同學所編的題目中鞏固和學會應用數學知識。我們在教學中確實是嘗到了學生出題帶來的甜頭,也明顯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研究過程中還總結了不少學生出題段方法和經驗。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堂課都要讓學生出題,讓學生出題時要分階段作適當引導,避免他們常出一些偏題和怪題等現象,從而影響教學。

我們通過對一些個案的研究,平行班進行相應的對比實驗所產生的教學效果的差異,實事求是地說,是否采用了學生出題的方法,并不能作為唯一的歸因,這必然還有許多其它的相關因素。由于我們課題組成員的經驗和水平的限制,在研究過程中肯定有很多的不足,但我們有信心在今后對與本課題相關的內容繼續進行研究,并不斷完善和深入,如收集他們出的好題,存入電腦,以后利用電腦協助出題等。

[參考資料]:

1、衢州市教科所編寫的《衢州教育》2005年第2期;

2、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研究論文寫作指導》2001年5月第一版。

3、2001年1月15日中新社《學生出題考自己》。

4、戴再平《初中數學開放題集》2000年5月第一版。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2001年7月第一版。

6、劉兼孫曉天主編的《數學課程標準解讀》2002年5月第一版。

7、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

8、湯豐林《學習策略研究的課題與方法》心理學動態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