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初中數學教學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4 09:14:00

導語:新課程下初中數學教學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下初中數學教學探討論文

【摘要】在《數學課程標準》指導下,結合平時教學實際談一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數學課程標準》趣味化生活化多元化科學化多樣化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下面我結合平時教學實際談一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注重教學趣味化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其所學材料的興趣。數學是一門抽象枯燥的學科,很多學生怕學,厭學。因而,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不喜歡數學的原因,善于挖掘教材潛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獲得最佳效果。

二、注重教學生活化

中國有句老話:“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就正好給我們指出了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少”就是缺乏,“恨”就是強烈的求知欲。這種強烈求知欲要在“用”的時候才會出現。過去我們在教學中有一種習慣,就是先學后用。總是要讓學生把一部分知識學完,然后再去用。我們應該盡量想辦法把“用”提到前面來。讓學生早一些進入需要“用”的氣氛和環境中來。讓他們先碰碰“釘子”,感到缺乏。讓他們從“用”的角度來看待所要學的東西,這樣他們就會更加愿意用心學習,就知道所學知識怎么“用”。例如,我們在學習概念時,就可以把學生引導到一個需要使用這個概念的背景境界中去。在他明顯地感到需要這個概念時,再來總結出這一概念。這樣做了以后,這個概念就會在學生心中留下突出而又很切實的印象。以后一遇到類似情況,他會立即想到運用這一概念的。所以,聯系生活學數學的本質就是,先

產生對數學“用”的需求,然后再學數學,“用”數學。

三、注重教法靈活化

課堂教學活動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就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余地,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些體會到成功的愉悅。教師就要進行課堂改革,探索師生互動,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方法。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有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生的知識基礎,靈活應用,大膽探索,要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獲取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其他環節中,還應該把“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把“練”的重點放在啟迪學生思維,運用知識解決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上,把“改”的重點放在對學生分層要求、分類提高上;把“導”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心理、思維障礙的疏導上;把“考”的重點放在對學生自學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檢測上。

四、注重指導科學化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在他的教學經驗新體系中,把“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作為五大原則之一。換言之,學生不能只掌握學習內容,還要檢查、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對如何學、如何鞏固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校正及自我評價。學法指導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為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供和創造必要的條件。

五、注重評價多樣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數學教學評價具有多重性。其一,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有不同的評價目的,例如上新課前的評價和新課結束后的評價目的就截然不同。其二,對程度不同的學生體現不同的評價標準,做到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三,評價方式與手段靈活多樣,體現多途徑、多方位、多形式。另外,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學作用,以學生自評為主,培養自我評價和調節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鼓勵評價為主,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總之,切實掌握好上述幾點,對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是有很大幫助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發展,使學生成為為活動主體,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的成績就會穩步提高。新世紀的教師重任在肩,在新的課程改革和教學實踐中,讓我們努力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與新課程同行,與新課程改革一起成長,為人類歷史上最為壯闊的課程改革寫下輝煌的篇章。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

[2]波利亞.數學教育理論.

[3]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

[4]周培源,蘇步青,等.在茫茫的學海中——談科學的學習方法.

[5]過伯祥.怎樣學好數學.蘇教,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