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創造思維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11 11:55:00

導語:數學創造思維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創造思維培養論文

內容提要:

信息素養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在信息社會中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方面的修養和能力。作為基礎學科之一的數學教學,它既是應用科學的基礎,又兼有了科學與技術的雙重身份,它更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學生創造思維,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適應信息化社會。

關鍵詞:

信息素養創造性思維數學教學

正文:

步入21世紀的今天,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態勢滲透于社會的方方面面,信息已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信息素養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在信息社會中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方面的修養和能力。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以集中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課本上的題目和材料的呈現過程大都循著一個模式,學生習慣于按照書上寫的與教師教的方式去思考問題,但對于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激發、智力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顯然是不對的。而發散思維卻正好反映了創造性思維“盡快聯想,盡多做出假設和提出多種解決問題方案”的特點,因而成為創造性思維的一種主要形式。作為基礎學科之一的數學教學,它既是應用科學的基礎,又兼有了科學與技術的雙重身份,它更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陣地。那么,如何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適應信息化社會,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學生創造性思維呢?下文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培養學生認識、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欲和興趣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贊可夫這句話說明了發散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以樂于求異的心理傾向作為一種重要的內驅力。教師妥善選擇具體題例,創設問題情境,精細地引導學生的求異意識。對于學生在思維過程中時不時地出現的求異因素要及時予以肯定和熱情表揚,使學生真切體驗到自己求異成果的價值。如教學“千克、克的認識”后,我準備了1大袋棉花(一千克)、大半瓶雪碧(一千克)、一袋果凍(一千克)、一袋糖(一千克)等,請學生上來掂一掂,選擇一袋認為是一千克的拿到小組里稱一稱,驗證一下。讓學生面對這么多信息,引起他們對千克、克的思考。又如:教學“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類用數學時,我從自己的年齡著手。我問學生:“你們想知道老師今年幾歲嗎?”同學們異口同聲說:“想”,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我女兒今年6歲,這下,同學們可議論開了。有的說:“知道了你女兒的年齡,還是不知道老師的年齡呀。”有的說:“我猜出來了”。在學生的猜想和議論中,我給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老師的年齡是女兒的5倍。”這樣久而久之的訓練,學生就能關注起周圍的事物、外界的信息,并對信息加以描述、思考,體會到數學與信息的聯系及價值。

對于學生欲尋異解而不能時,教師則要細心點撥,潛心誘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使學生漸漸生成自覺的求異意識,并日漸發展為穩定的心理傾向,在面臨具體問題時,就會能動地做出“還有另解嗎?”“試試看,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的求異思考。

二、提高學生理解、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當信息涌入我們面前時,我們就應及時做出思考,做出相應的判斷,如何運用信息解決問題?在數學教學時,應多讓學生接觸各種信息,如互相矛盾的信息,相互一致的信息,系統性的信息等,讓學生在評價中提高自己的理解、應用能力。在學生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引導學生離開原有思維軌道,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進行思維變通。當學生思維閉塞時,教師要善于調度原型幫助學生接通與有關舊知識和解題經驗的聯系,做出轉換、假設、化歸、逆反等變通,產生多種解決問題的設想。如對于下面的應用題:王師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這批零件的2/5,這樣,剩下的工作還要幾天可以完成?學生一般都能根據題意做出(1-2/5)÷(2/5÷8)的習慣解答。此時,教師可作如下誘導:教師誘導性提問學生求異性解答①完成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8÷2/5-8或8÷2/5×(1-2/5)②已做零件數是剩下零件數2/5÷(1-2/5)的幾分之幾?

③剩下零件數是已做零件數(1-2/5)÷2/5的幾倍?

④能從題中數量間找出相等方程解法(略)關系嗎?

⑤從題中幾種量中能判斷出比例解法(略)比例關系嗎?通過這些引導,能使學生自覺地從一個思維過程轉換到另一個思維過程,逐步形成在題中數量間自由往返調節的變通能力,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是極為有益的。

三、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信息就是資源,不掌握最新信息,就等于落后于時代。信息是橋梁。面對眾多的信息,應學會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對經過分析和評價的信息進行綜合,并用口頭或文字的形式對綜合的信息進行表現。如教學“小數認識”時,我讓學生課前去搜集有關商品的標價,去咨詢媽媽每天上市場購物情況,去了解自己的身高、體重等,在眾多的信息面前,學生找到了共同點——小數,則后面的教學就順理成章了。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有些學生能別出心裁地提出新異的想法和解法,這是思維獨創性的表現。盡管小學生的獨創從總體上看是處于低層次的,教師都應滿腔熱情地鼓勵他們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大膽地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與質疑,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思維從求異、發散向創新推進。如解答“某玩具廠生產一批兒童玩具,原計劃每天生產60件,7天完成任務,實際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生產多少件玩具?”一題時,照常規解法,先求出總任務有多少件,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然后求出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生產多少件,列式為60X7÷6-60=10(件)。而有一個學生卻說:“只須60÷6就行了”。他的理由是:“這一天的任務要在6天內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從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躍的,省略了許多分析的步驟。他是這樣想的:7天任務6天完成,時間提前了1天,自然這一天的任務(60件)也必須分配在6天內完成,所以,同樣得60÷6=10,就是實際每天比計劃多做的件數了。毫無疑問,這種獨創性應該給予鼓勵。獨創往往蘊含于求異與發散之中,經常誘導學生思維發散,才有可能出現超出常規的獨創;反之,獨創性又豐富了發散思維,促使思維不斷地向橫向與縱向發散。

四、提高學生創造、開發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在信息時代,靜態的知識不具有情報信息價值,只有對知識的創造、開發,并進行動態處理,才能使其產生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能量。認識和挖掘出知識的現實價值,并利用好它,這才是信息素養的最好體現。平時教學時,應多讓學生有意識地去選擇、辨析、改變信息,創造、開發新的信息。如信息的多選條件、多選問題,辨析題中字眼的增添變化、不同前提下同一結果、同一前提下的不同結果,讓學生對信息進行分類、驗證,有機處理,這樣學生在多樣信息環境不斷提高創造、開發信息的能力,學會學習。

1.一題多變。對題中的條件、問題、情節作各種擴縮、順逆、對比或敘述形式的變化,讓學生在各種變化了的情境中,從各種不同角度認識數量關系。

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單獨做需要12小時,乙單獨做需要10小時,丙單獨做需要15小時。如果三個人合做,多少小時可以完成?

解答后,要求學生再提出幾個問題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問題:甲單獨做,每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乙呢?丙呢?

甲、乙合做多少小時可以做完?乙、丙合做呢?

甲單獨先做了3小時,剩下的由乙、丙做,還要幾小時做完?

甲、乙先合做2小時,再由丙單獨做8小時,能不能做完?

甲、乙、丙合做4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

通過這種訓練不僅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問題的結構和解法,還可預防思維定勢,同時也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

2.一圖多問。引導學生觀察同一事物時,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細地觀察,認識事物,理解知識,這樣既能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6的認識”時,教師在講述老師和學生一起打掃教室的圖意時,啟發學生觀察圖畫,要求學生能回答下列三個問題:①圖上有幾個老師,幾個學生,一共有幾人?②圖上有幾個男人,幾個女人,一共有幾人?③圖上有幾個掃地的,幾個擦窗和擦椅子的,有幾個擦黑板的,一共有幾人?

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回答,學生不僅能較系統地感知6的組成知識,而且能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當代社會,信息是最主要的資源,為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適應信息化社會,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獲取必要的信息,那么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信息素養能力。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學生接受終身教育的前提條件,更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先決條件,只有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植根于數學教學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我們還要在多方面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片面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就會失之偏頗。在思維向某一方向發散的過程中,仍然需要集中思維的配合,需要嚴謹的分析、合乎邏輯的推理,在發散的多種途徑、多種方法中,也需要通過比較判斷,獲得一種最簡捷、最科學的方案與結果。所以,思維的發散與集中猶如鳥之雙翼,需要和諧配合,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