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中德育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10:51:00

導語:數學中德育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中德育探究論文

摘要:一、數學教學中德育任務二、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三、數學教學中德育的原則四、數學教學中實施德育的誤區

關鍵詞:數學教學德育

德育是五育之首,新的課程標準關注人的發展,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出: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理所當然承擔著重要的德育任務,但數學學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數學研究的是空間形式及數量間的關系。它相對抽象、枯燥。其德育功能相對于一些文科來講是隱性的,潛在的。因此,要想在數學教學中做好德育工作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去努力鉆研、探究。筆者在多年的數學教學工作中作了一些嘗試,稍有心得,不揣粗陋,寫下來與各位同行切磋、交流,以期拋磚引玉。

一、數學教學中的德育任務

1.用中國光輝的數學史、數學成就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感情

古往今來,中國數學有著燦爛的歷史、偉大的成就。從《九章算術》到《陳氏定理》,都是極具說服力的史料,都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尊、勤奮自強的思想教育的好素材。與初中數學內容相關的內容有:祖沖之的“圓周率”,楊輝的“楊輝三角”,中國古代的“勾股定理”,《九章算術》中有關方程的篇章等。這樣的例子在教材中還有很多,教學中應針對教學內容引用有關的史料對學生進行教育,這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是十分有效的。

2.用教材中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數學自身充滿著矛盾、運動、發展和變化,處處體現著唯物辯證法。如初中數學中許多概念都是從客觀現實中抽象出來的。許多法則、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規律而產生、推導、歸納、概括、推廣、發展、應用的。如代數中的加和減、乘和除是一對矛盾,引進了負數和分數之后,它們可以互相轉化,反映了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三角函數、函數與圖象這些內容把數學的兩大基本要素“數”與“形”統一起來。解決一個數學問題,總是把未知轉化為熟知的問題,或者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等,這就是數學中的矛盾轉化原理。

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數學內容和數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生動而具體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就可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和領會事物的絕對與相對、現象與本質、靜止與運動、具體與抽象、特殊與一般、量變與質變、實踐與認識、對立與統一間的辯證關系。

3.利用前輩數學家的事跡和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崇高理想

德育的方法之一是榜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對青年學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在數學教學中適當介紹一些數學家的事跡,是非常必要的。華羅庚幼年未受過正規教育,可才華橫溢,為數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著名數學家陳景潤頑強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遙遙領先;著名德國數學家希伯索斯發現了無理數,為了堅持這一發現而被拋尸大海……在數學發展的歷程中,每前進一步,都需要數學家們的膽識、勇氣和毅力,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一部數學發展史,是人類追求真理,求實、創新的生動寫照。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向學生生動地介紹古今數學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輝業績,能激勵學生奮發學習,培養民族責任感和民族憂患意識,樹立振興中華、開創未來的崇高理想和為科學獻身的志向。有利于造就跨世紀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4.數學中的美育

“到處都是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數學是美的,這門學科的正確性、簡潔性、和諧性就是它的美學特征。

數學中概念(包括定義、公理、定理、法則、公式)的產生與發展,都具有高度的嚴密性與準確性。數學中的簡潔美無處不在,大到整個知識體系,小到一個巧妙的解題方法,一個定理的語言表達都體現著數學的簡潔美。數學的和諧美不僅體現在公式、圖形的對稱性之中,在其他問題中有其獨特魅力。如一切空間圖形都可以簡化抽象為點、線、面、體,這充分顯示出數學統一與和諧的美的規范。再如黃金數0.618是現實世界中美的表現,許多著名的建筑,廣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給人以舒適的感覺;生理學家認為,當氣溫23攝氏度時,人感到最舒服,這時人的體溫(37度)與氣溫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畫的主題大都在畫面的0.618位置;樂曲中較長的一段等于總長度的0.618……美術作品的高雅風格,音樂作品的優美節奏,交融于數學的對稱美與和諧美之中。

“真即美,美即真”。在學習與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會使人深刻領悟到理性的美感。因此,數學教育能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美的審美能力,這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愛好,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

5、通過數學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1、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總之,“身教重于言傳”教師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學生,勢必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交相呼應,起到強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勵學生以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對待學習。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正如我上面所列舉的,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的。

3、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這些學習方式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精神,可以讓他們從小養成尊重他人思想,尊重他人成績的意識。

4、利用數學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

三、數學教學中德育的原則

1.潛移默化原則

數學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其德育因素以隱性內容為主。因此,數學中的德育應以潛移默化為主,避免口號式的說教,不能將數學課上成思想政治課,這樣將有失數學課的本質。數學中的德育大多是“潤物細無聲”的。

2、因材施教原則

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應針對學生的狀況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區別對待。此外,還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德育因素,要防止牽強附會,生搬硬套,貼形式主標簽。

3、持之以恒原則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數學中滲透德育也應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合作原則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數學中的德育也不可能是單槍匹馬。數學中德育應與其它學科中的德育相輔相成,形成合力,與學校乃至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使德育無處不在,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數學教學中實施德育的誤區

1、切入不合時宜

有些教師為了進行思想教育而不顧與教材的實際內容有無聯系,生拉硬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樣就從整體結構上肢解了數學課堂,影響了所應達到的效果。從而造成學生接受上的障礙,無論是學科知識的傳授還是德育都沒有很好的效果。

2、產生形而上學的觀點

數學教材中講生產總是增產的,講成本、物價總是下降的,講用電用媒……總是節約的,這是一廂情愿,片面的,是對社會的錯覺。世界上的事物是極其復雜的,產量總是有增有減的,物價總是有漲有降的,節約與浪費是同時存在的。教師在教學中,如不注意糾正,便容易使學生形成片面的形而上學的觀念。

德育是數學學科的一個重要任務,做為一個教師應該有強烈的德育意識,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掘學科的德育因素,不失時機的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做到教書與育人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