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素質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8-05 09:25:00

導語:課堂素質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素質教學改革論文

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這是當前普教系統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探索一條“能切實使學生打好數學基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既減輕學生負擔,又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新路子,我校1994年成立數學課堂改革試驗小組,經過三年的研究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以目標教學為中心,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的教學思路.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推動了我校數學教學的改革,促進了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實現數學教學觀念的幾個轉變

1.由“偏愛優生”轉移到重視“學困生”

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教師往往傾向少數尖子生,提問提優生,板演找優生,談心找優生.相反對“學困生”歧視冷淡,體罰、挖苦“學困生”等現象時有發生,致使差生面不斷擴大,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

為改變上述情況,培養學生數學素質,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我校數學教研組決定“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大搞水漲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變對差生的態度,增加對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溫心、愛心和誠心.心靈的溝通使學生普遍對數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差生由厭學轉化為愿學、愛學、樂學,一改數學課的沉悶氣氛.

2.由“先教后學”轉向“先學后教”

以前好多老師只注重教師的教,一進課堂就獨霸講壇,滔滔不絕,滿堂灌.使學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做練習、做作業時間太少,新知學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時鞏固,教師卻要求學生課后去看書.這種“先教后學”的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極差.

素質教育主張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課堂上要留給學生一些機會讓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這樣才能不斷地開發潛能,促進主體性進一步發展.通過教育改革,我校教師樹立了全方位的學生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先讓學生帶著思考題充分預習,嘗試做例題和簡單的練習,基本上掌握了有關知識點后,教師再實施教學.“先學后教”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可以有的放矢,重點講解學生不理解、不會的知識點.學生參與教學,教師依據學習規律,促進學生學習,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3.由“布置大量作業,機械重復訓練”轉向“注重檢測,及時矯正”

過去,我們的學生一做就是幾道題,這種題海戰,浪費了學生的大量時間,效果可想而知.許多同學的課后作業互相抄襲,以應付檢查.作業不能真正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現在,我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信息反饋,一改以往的題海戰術,采用精心選擇典型習題,壓縮題量,課課檢測,節節驗收,章章測試的方法,充分發揮了練的效益,得到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的回報.例如,1994年以前我校在中考、縣統考中數學成績一直名列全縣10名以后,自1994年以來,中考連續三年平均分和“四高一低”評估得分均名列全縣第二,初一、初二的統考成績穩定在前五名之內.

4.由“課外作業”轉向“當堂作業”

為了更好地獲得真實的信息反饋,我們把過去那種作業留在課外,老師批閱一勾到底的做法進行徹底改革,變課外作業為當堂作業.這樣,能夠真實暴露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能夠準確及時地矯正,避免無效重復學生已會的知識.同時,也可以有效地糾正教師教學中出現的偏差和失誤,真正做到課課清、節節清、章章清.使師生雙方能夠始終保持信息暢通,達到教與學同步.

5.由“教書”轉向“教人”

只注重教師教,而忽視學生學的現象,是導致差生大量出現,教學質量不高的根源.要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讓所有學生都能學好數學,應更新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從理論上講,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數學,同樣地在教師指導下也能學會會學數學.關鍵就在于學生是否學會學習,教師是否有教會學生學習的自覺意識和教學對策.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由“教書”轉向“教人”.采用科學方法,不僅讓每個學生都學會,更重要的讓每個人都會學,實現教育教學的優質、高效.我們堅決地批判那種“只管教,不管會”,“埋怨學生笨,埋怨學生差”的錯誤觀點.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學”(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學會“怎樣學”(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明確“學什么”.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二、優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的結果或者是預期的學習活動要達到的標準.教學活動是以教學目標來定向控制的,教學目標通常具有指導教學測量與評價,指導教學策略的選擇,指引學生學習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因此,優化教學目標功能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教學中我們始終以目標教學為中心,不僅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把握教學中各知識點的深淺度,找準重點、難點、關鍵的知識點,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而且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準確恰當地制定教學目標.在制定目標時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有效把握教學內容,不超綱.第二,注意教學目標陳述的準確性.不能以“教學要求””代替“教學目標”而混淆了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變化的區別,真正做到優化教學目標的定向功能.是“了解”的不能定成“理解”,“理解”的就不能定成“熟練運用”.第三,要保證教學目標定向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設計都要瞄準目標,凡目標要求的教學活動,一定要當堂完成,并實施當堂檢測,保證大面積達標.否則,課堂教學將陷入隨意性、盲目性.

三、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結構與課堂教學效益密切相關,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要剖析和克服傳統教學結構的弊端,掌握現代教學理論關于課堂教學結構的新理論、新技術.把握好兩個原則:第一,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即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要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有利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要給學生較多的思考、探索發現、想象創新的時間和空間,使其能在教師啟發下,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科學學習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交給學生學習的“鑰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如何制造“鑰匙”.因此,我們教學中采取的“先學后教”的方法是科學的.第二,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性.確定課堂教學結構要符合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和心理活動的規律,要按照認識論和學習論的規律安排教學.根據這些規律,我校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按以下五個環節進行,復習引入→出示目標→達標導學→達標練習→達標檢測.

(1)復習引入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出與其密切聯系的新知識,這一環節不可拖泥帶水,語言應生動簡潔.

(2)出示目標當新知識引出后,用小黑板及時亮出反映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對目標作一簡要說明或解釋,并強調能級,以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在學習中做到心中有數.

(3)達標導學重點是“導”.如何“導”?我們認為,“先學后教”讓學生先根據思考題自學,然后教師提問檢查,質疑問難,并讓學生討論解決一些問題.教師則啟發誘導,精講重點、難點及信息反饋中的共性問題,從而達到分層落實目標的效果.

(4)達標練習教師解難答疑完成后應及時進行鞏固練習.其中精選習題尤為重要,習題要注意緊扣目標,題目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梯變合理,螺旋上升.而且題量安排要適中,題型要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師生在解決問題時,教師對課堂信息的反饋要認真把握,及時矯正.

(5)達標檢測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目標達成的情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10分鐘左右的檢測題,對學生進行當堂檢測,或集體批改或課后批閱,并記下典型錯題,課后及時進行反饋矯正,力求使絕大多數學生能真正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對不同的知識內容類型和學生班級狀況采取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同時還要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結構是知識傳授結構、時間安排結構、信息傳遞結構、認知結構等子結構的集合.只有這些關系有機銜接,和諧有序,才能產生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

四、“檢測”與“驗收”相結合

檢測對于師生雙方都起著反饋信息的作用,對教師來講可以把課堂上反饋到的學習缺陷及時總結、及時矯正,并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同時它也是學生了解本人學習成果、自覺彌補學習缺陷的重要手段.教師還應注意對檢測后的信息反饋的收集與積累,有效地實施單元驗收.對每次檢測中出現的問題及重、難點問題再次進行測試并及時批改,從而能對本單元的教學進行正確全面的評價,對未達到過關要求的學生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必要的反饋矯正,彌補不足,以求絕大多數學生能真正達到節節清、章章清.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嘗試,三年來,我校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1996至1997學年度第一學期縣統考初二年級平均分達86分,居全縣第一,初一、初三平均分達80分以上,四高一低評估,我校數學科得分很高.在努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下,強調課堂教學要以教學目標為中心,以優化課堂結構為突破口,以課堂評價為策略.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做到及時反愧及時評價、及時矯正調控,使得教與學同步.力求課內過關,從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復習、練習、鞏固、測試、驗收、矯正等方式,努力做到單元過關、章章過關,使98%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