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數學活動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05 11:37:00

導語:幼兒數學活動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數學活動教學研究論文

目前,不少幼兒園都采用數學活動教學法進行數學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小組活動。采用這一教育方式怎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精心設計教學指導用語

教學指導用語一般指教師在作業開頭的幾句開場白,指導語應達到下列要求:

語意簡潔明確即用簡潔的話表達清楚四層意思:“要做什么”(操作目標);“要怎么去做”(活動規則);“要注意什么”(強調重點);“完成作業的標志”(自我檢測的依據)。

如何做到語意簡潔?第一,凡是由教師定義的概念、規則,不要用發散性的提問語。第二,凡是與教學重點無關的問題不要提問,做到“開門見山”,切中要點。

幼兒學習數學依靠的是自己的經驗,而不是教師的經驗,因此教師的導語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時間的掌握上,一般以5~7分鐘為宜。語句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交代給幼兒的規則、要求,哪些先說,哪些后說,哪些放在操作過程中說,要仔細推敲。比如:新活動先說、詳說,其他活動后說、略說;新活動中主要規則先說,例外情況的處理等到出現時再說;操作是按什么順序做,就按怎樣的順序說;各組不同的作業要求(如作業量)分別說,需要共同遵守的秩序統一說。

概念準確、合乎規范教師使用的概念必須正確。如“高矮排序”不要說成“長短排序”;“倒著數”不要說成“倒數”;數量“多”與“少”的比較,不要說成是“大”與“小”的比較。還要使用統一的概念用詞,如橫排叫“排”,豎排叫“列”,遇到橫向兩組物體比較時,就使用“排與排的比較”;遇到縱向兩組物體的比較時,就使用“列與列的比較”。

語言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小班孩子交代規則時,要盡可能用符合他們理解水平的、富有情境性的語言來幫助他們理解規則,并調動其學習的興趣。而對中大班的孩子則應順應他們求知欲的需求,以問題作為活動的開端,引導幼兒運用觀察、遷移的方法領會活動的規則與要求,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此外,指導語中還要盡量避免將活動的結果直接告訴幼兒,也不要給予暗示。以幼兒為學習的主體,就應由幼兒自己去體驗、探索。

二、注意小組活動內容的組合策略

數學小組活動可以按四種方式來組合:

平行組合即內容相同而材料不同的活動(但屬于同一抽象層次,如都是實物或都是圖片)組合在一起,幼兒到各組去參加活動,實際上是將同一個活動重復玩了好幾次。這種安排策略可用來加速活動的周轉,讓全體幼兒在較短的時間內,能接觸到新活動。

層次組合即各組活動所依據的心理運算結構相同,但在材料的抽象層次上不同,如用排除法歸類,所配材料有的用實物,有的用圖形。有時是在操作規則上有復雜程度的不同,如在練習排除法歸類時,有的組只要求找出錯的用紙蓋掉,而有的組則要求先用白紙蓋,然后再找一個對的放在白紙上。這樣操作就多了一步,難度也相應增加了。還有時是材料中干擾因素有所不同,如還是用排除法歸類,有的用規范的標準圖形為材料,有的則用各種變式材料,幼兒需要排除干擾才能區分材料中不屬于一類的圖形,這樣活動的難易層次也能區分開來。運用層次組合的安排策略,特別適合不同學習速度、不同認知策略幼兒的學習需要。

相關組合即活動的數學屬性相同而活動形式或材料形態不同的幾個活動的組合。如幼兒通過“組成連線”、“分兩份”、“看一圖列數式”(詳見肖湘寧著《幼兒數學活動教學法》)來學習數的分解組合。這三個活動在活動規則、材料形態方面完全不同,但它們的數學屬性是一致的。幼兒在這三個活動中積累的是同類型的經驗,通過這些經驗的積累、概括和抽象,幼兒才能形成初級的數學概念。因此相關組合策略的意義在于為幼兒提供具有類似的多種經驗的活動,讓幼兒有可能在體驗這些經驗的共同性質中完成概念屬性的抽象。

循環組合即重復以往出現過的活動,但各活動的規則和材料可做適當變化,這種安排策略適用于復習鞏固以及調節活動進度時采用。活動的組合方式要服從于教學的要求和幼兒的實際水平。根據需要,有時采用單一的某種組合方式,有時則需要綜合地采用幾種組合方式。只有增強活動組合的意識性、目的性,方能達到科學合理之目的。

三、開發學具的潛在功能

在設計、制作學具時應注意以下潛在功能的開發:

喚起和控制幼兒注意實踐證明,色彩鮮艷、干凈、對比度清晰、形象特征鮮明的學具材料,能在呈現的最初就引起幼兒的興趣,同時還有利于促進幼兒選擇性知覺的內化過程,保證刺激的有效接受。

刺激幼兒對先前學習的回憶規則相同的活動,如各種系列接龍活動的材料、各種雙維排列或層級分類的材料,用統一規格的材料或底板,有利于幼兒調動以往熟悉的操作經驗,起到“先行組織者”的作用,提高學習動機,促進幼兒學習能力的遷移。

提供學習指導在排序等一些活動中,我們將數學關系和概念屬性蘊含在范例板中,當通過導語幫助幼兒理解了范例所規定的操作要求后,就可以讓幼兒獨立完成一些作業,提高幼兒的自學能力。如下列幾種范例板就可以起到學習指導的功能:

(附圖{圖})

范例版(1)、(2)、(3)表達了排序的幾種規則要求;范例(4)是要求用6根火柴拼一個三角形。教學經驗告訴我們,配套成系列的范例底板有助于引導幼兒學習的深入。

提供學習反饋信息采用鑲嵌板的形式制作成的學具,可以為幼兒提供自動反饋結果正確還是錯誤的信息。做錯了就拼不起來,可以刺激幼兒嘗試錯誤最終達到正確的結果。

四、重視教學評價的導向

數學活動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確定教育效果,但對于“效果”的認識,我們應建立這樣的概念:即教學效果包括了幼兒在學習中取得成績的“質”與“量”兩方面的情況。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單純從幼兒“玩過了幾個組”的數量上給予評價,這是不夠的。我們的著眼點應首先放在幼兒完成作業的質量上,參加過一組活動,就應保證幼兒在這組活動中有所“得”。要注意發現幼兒在活動中是如何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困難與問題的。對來自幼兒的學習經驗和認知策略,要加以推廣,使之成為多數幼兒的學習技能。

另外數學活動的評價還應立足于整體教育的原則,成為放大教學績效的過程。因此不僅要評價數學活動中幼兒通過與學具的交互作用獲得的數學經驗有無增長,還應根據幼兒在當前作業中表現出來的現狀做出導向性評價。

導向性評價包括:

學習態度是否認真,如是否堅持做完一項活動的作業再換第二個活動。

交往能力有無進步,如能否主動與同伴開展“學術交流”或請同伴幫助檢查結果;能否與同伴共享材料,友好相處。

使用材料的習慣和做事情的條理性是否形成,如一項活動完成后,能否收拾好學具再離開等。

導向性評價也應有側重點,要善于抓準幼兒學習中的最主要問題進行引導。總之我們不僅要通過評價的環節來實現數學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的特殊功能,還應努力挖掘數學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方面的一般性功能,要使數學教育真正為整體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