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環境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1 05:59:00
導語:數學教學環境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保護和改善環境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存亡與興衰,也取決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斷培養和提高下一代的“綠色倫理”觀念,是歷史和社會賦予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職責。近幾年,我校注重把環境教育滲透于各學科的教學之中,在“環境保護教育”方面辦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護環境成了全校每個師生的共識。這里我想結合數學教學,談談對小學生滲透環境教育的幾點體會: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環境教育因素
由于小學生無論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處在逐步發展階段,他們的思維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他們的認識活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具體直觀。所以新編小學數學教材圖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圖都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準確地把握插圖中環境教育因素,能使學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級小朋友從進學校第一天第一堂數學課,就要受到良好的環境教育。在“準備課”第2頁上就看到環境優美的生活環境:1座大橋、2只蝴蝶、3幢樓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樹、8個字(請您愛護花草樹木)、9只小鳥、10朵鮮花……在學生練習數數的同時教育學生要愛護我們周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愛護公共設施,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雜物等,使我們生活的環境多姿多彩,生氣勃勃。第一冊第10頁和第17頁的“校園一角”插圖,讓學生知道美好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營造,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校舍、操場、游泳池……是我們每個小朋友義不容辭的責任。結合熊貓、羚羊、松鼠、企鵝、白鷺、猴子等動物的插圖,使學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類,野生動物滅絕之時,就是我們人類滅亡之日,所以我們要愛護身邊的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同時知道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東北虎、亞洲象、中華鱘等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它們瀕臨絕跡。
隨著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知識的拓寬,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也逐步抽象、充實,從居住環境到校園環境,從自然環境到人工環境,從水、大氣、土地到動、植物,從資源、人口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應用題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如:
1.每個窗臺放2盆花,5個窗臺一共放多少盆花?(第三冊)
2.同學們采集標本,捕到9只蜻蜓,捕到蝴蝶的只數是蜻蜓的3倍,捕到蝴蝶多少只?(第四冊)
3.一條蠶吐絲1500米,5條蠶大約吐絲多少米?(第五冊)
4.大林有55張風景郵票,動物郵票比風景郵票少29張,兩種郵票一共有多少張?(第六冊)
5.沿海堤有一條防風林帶,寬是48米,東港村境內的防風林帶占地8640平方米,這段防風林帶的長是多少米?(第七冊)
6.一個自然保護區天鵝的只數是丹頂鶴的3倍,已知天鵝和丹頂鶴共96只,天鵝和丹頂鶴各有多少只?(第八冊)
7.1996年江蘇省海水產品量達79.5萬噸,淡水產品大約是海水產品產量的2.09倍,1996年江蘇省水產品產量大約有多少萬噸?(第九冊)
8.園林工人鋪草坪,第一組6人鋪了37平方米,第二組7人鋪了43平方米,哪個小組鋪得多?(第十冊)
7
9.織女星每秒運行14千米,是牛郎星運行速度的─,牛郎星每秒運
13行多少千米?(第十一冊)
10.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中國地圖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離是4.21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第十二冊)
類似以上題目,雖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沒有明確規定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要求,但它們已內在顯示了環境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解答好這樣的題目,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二、要善于搜集環境教育的統計數據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信息量和信息傳遞的速度是按指數規律增長的,但教科書由于編寫時間和容量的限制,一些對兒童有影響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來,因此,要在數學教學中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有效的環境教育,善于搜取當代社會與數學緊密聯系的新穎信息,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廣泛閱讀書報,時時留心有關數據,以便在數學教學中適時提供環境教育的數據。如:
環境與生活:
1.一個人平均每天呼吸14千克空氣,是一天食物重量的10倍或飲水重量的4倍。
1
2.血液里絕大部分是水,肌肉里有一半以上是水,骨頭里─是水,
4人體是個“大水桶”。
3.一公頃生長旺盛的草坪,每天可以吸收9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0千克氧氣。一個人平均每天要消耗250克氧氣,呼出900克二氧化碳。照這樣計算,一個人必須擁有一個教室大小的草坪,才能滿足人體對氧氣的需求。
1
4.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藥物模仿天然植物合成,─的藥物直接從植物
4中提取或以植物為原料。
環境與社會的經濟發展:
1.我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國“地大人更多,物博人均少”,占世界陸地─的土地卻要養活超過世界─的人口。
11
105
2.一只燕子在6個月里可以吃掉50萬只害蟲,一頭貓頭鷹一年中會吃掉1000只田鼠,而1000只田鼠一年要吃掉2噸糧食,一只灰喜鵲可以保護1300平方米的松林免遭松毛蟲的侵害。
3.最近,新疆羅布泊地區打出了第一口淡水井,井深465米,日出水量達452立方米,為當地礦產、旅游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1997年,寧波市共接待境外游客10.0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7%,旅游創匯6.3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4%。
環境污染的危害:
1.1997年12月中旬,急劇排放的煙塵和有毒氣體使沈陽4天內有2000多人急性中毒。
2.1支煙產生的煙霧需一個房間的空氣來混合,人才不會受傷害。
3.去年北京市洗車用水就洗掉了13個昆明湖,造成首都飲用水緊張。
4.目前太空有2000個廢棄衛星,1400個用過的火簡助推器和1100個游弋的小型物體,這些太空垃圾隨時會撞壞衛星。
如此等等,教者向學生提供這些數據信息時,要正確處理好智育與環境教育的關系;要有助于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要將有意識的教育寓于無意識的受教育之中,做到自然、貼切、力求滲透,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切忌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三、要善于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適時、適量地滲透環境教育內容
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經歷著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年齡階段都表現出與其它年齡階段相區別的一些典型的特征。所以,教者就應該依據學生不同年齡特征,向學生滲透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如:
“地球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它的平均深度是4028米,最小的洋是北冰洋,它的平均深度比太平洋少2718米。北冰洋平均深度多少米?”(第四冊)。二年級的學生練習后,只須讓學生知道海洋可向人類提供豐富的海產品,我們要愛護它。“黃海鹽場每塊鹽田長100米,寬80米,500塊這樣的鹽田占地多少公頃?”(第八冊)這時針對中年級學生求知欲強的特點,可適當向學生介紹海洋是全球氣候的調節者,是動植物的故鄉,是資源的寶庫,它需要全人類以最大的愛心去關心它、保護它。“地球表面的總面積有5.1憶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有3.61億平方千米,海洋的面積占總面積的百分之幾?”(第十一冊)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這時可告訴他們:海洋是“21世紀人類的第二糧倉”,我們要開發和利用海洋生物、礦產資源,但在開發海洋的同時,又要特別注意保護和改善海洋資源和環境,讓浩瀚蔚藍的海洋千秋萬代,為人類造福,否則,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健康。如今年4月香港發生的一次赤潮,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億港元。所以我們要與自然建立和諧的生活關系。
總之,在環境保護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的今天,作為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斷更新教育理論,增強環境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要結合數學課的特點,在完成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和三種能力培養任務的同時,對學生滲透必要可行的環境教育,使每個學生知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地球,我們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她。”
- 上一篇: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作匯報
- 下一篇:廣電局服務型機關工作匯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