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生活化透析
時間:2022-04-15 04:36:00
導語:數學教學生活化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育必須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轉變教師教育意識是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前提,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基礎,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是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徑。強調數學抽象(即生活問題的數學化)和數學應用(即數學問題的生活化)這兩者的辨證結合,對于數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課堂教學生活化初探新課程
一、轉變教師教育意識是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前提
1.服務意識。服務是一種資源,優質服務是創設舒心環境,獲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服務學生,旨在點撥、引導、創設情境。必須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精湛的教學藝術,科學的教學方法,“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探究、獲取知識。如推導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首先取一排4個棱長是1厘米正方體拼成長方體,長寬高與體積(4114)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樣長方體擺3排一層,長寬高與體積(43112)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樣長方體擺3排2層,長寬高與體積(43224)24立方厘米。經過操作、觀察、思考,學生發現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寬、高的乘積。此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和有意識板書就是對活動主體的服務。
教學樹立服務意識,是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科學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愛學、會學、樂學。
2.生活意識。眾所周知,從生活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這一點上,美國“木匠教學法”很成功?!澳窘辰虒W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識來源于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和自我解決問題,充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密切聯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無法達到同步,導致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搞題海戰術,反復機械訓練,阻礙學生思維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直接經驗,把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基礎
知識是前人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或是提示出的規律,而教學目標是為了掌握規律及學習發現規律的方法。若教師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那就是把學生頭腦當成了知識的容器,“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因此,教學中必須讓學生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但40分鐘畢竟有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捕促、獲取、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例1:數據的收集,要求學生在上學途中遇到紅燈時,數一數另一方向經過的大客車、小汽車、摩托車各是多少輛?例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要求學生模仿家庭中長方體和正方體用硬紙板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和正長體。例3: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想一想班上每個同學的學號是質數還是合數,并把合數分解質因數。
其次,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學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并不斷地體驗成功。如布置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模型,學生要思考觀察什么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長方體有什么特征,怎樣做才美觀大方,第二天學生帶著自己制作的長方體到課堂時,長方體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師講解,每個學生已有體會與同學交流,個個胸有成竹,爭先恐后發言,這樣的課堂能不充實、活躍嗎?
三、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是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徑
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下面是幾種常見做法:
1.運用實例創設情境
2.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圓的認識教學,這樣引入:出示一幅顏色鮮艷的有用正方形做輪子的自行車,問同學們這自行車漂亮嗎?喜不喜歡(不喜歡),為什么(雖漂亮但踩不動),老師把正方形車輪換成橢圓后再問學生喜不喜歡(不喜歡,因為騎這樣的自行車在平坦大路上都會象踩在顛跛不平的路一樣。),教師再把橢圓形車輪換成圓形,學生才滿意。
3.動手操作創設情境。在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學生自帶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動手操作,通過旋轉平移方法把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積公式是學生在操作、觀察、思考后概括而來的,學生嘗試到成功的快樂,不但能掌握知識,更能培養學生的信心和興趣。
4.運用媒體創設情境。媒體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動的特點,運用媒體創設情境,使抽象概念具體化,使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化。
5.模擬生活創設情境。
總的來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課堂上學生通過活動獲取知識,突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學習方法,訓練學生思維。生活化課堂教學,能以課本為主源,又不受課本知識的禁錮,使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既能落實減輕學生負擔,又能提高教學質量。
那么怎樣的數學教學,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呢?
1.情景設計要注意生活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首先是學習需求和學習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識的主人。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數學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
新課程提倡生活情景化,特別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幾乎每一節都有情景主題圖。如:“生活中的數”這一單元采用的情景圖就是學生所熟知的“數鉛筆”;“購物”這一單元呈現給學生的是文具商店貨架;“對稱、平移和旋轉”單元則出示了許多美麗的剪紙……,教學情景圖的作用體現在數學知識生活化,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不知不覺中由內在興奮轉化為外在興奮,將參與欲望外化為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
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說,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本身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區域、認知限制以及學校具體教育資源的差異使得情景圖內容并不一定適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時,就需要教師根據本地、本校、本班實際情況和學生認知水平對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作適當的調整,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2.手段采用要關注生活化
說到教學手段,許多教師首先想到的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這也是新課標所提倡的。的確,多媒體教學手段內容充實形象,有“聲”有“色”,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了一個更大的時空范圍,使原有的模式化教材變為“開放的”、“參與式的”、“有個性和創造性的”活教材。然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學手段后都未能完全擯棄原先沿用的傳統的教學手段,可見教學手段的作用各有千秋,教師應合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使之從生活化入手,開闊知識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學習效率。變教學手段使用觀念為“需用方用”,而不是“為用而用”。
現代教育形勢的發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學習也由存儲型向探究型變革,由僵硬式轉為開放式。教學手段日益豐富的同時,手段的采用也要因地制宜,因為即使是同樣的教學手段用在不同的班級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新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不但要緊扣課程標準,而且更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認知水平和學?,F有的教學資源來組織教學活動。
為了及早讓學生從這種模糊中脫離出來,在教學中教師沒有采用花哨的課件,而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體會面是有大小的。在學具準備上既提供平面學具,又提供曲面學具,拓寬了學生的認知領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每樣東西都可以將它的表面找出來,并且都有大小。學生只有充分感知,建立起“面”的直觀形象,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面”的概念,恰當教學手段的使用使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
3.教法選擇要滲透生活化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同樣以“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出示大小比較接近的兩個畫框(面積分別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請學生觀察比較面積的大小。起初學生意見發生分歧,發現僅靠前面學習的觀察法已經難以解決問題。教師適時引導:提出:“你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的探索欲望被激發了,各種想法層出不窮,有的說:“可以用尺子量,因為我發現爸爸在計算房間大小的時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說:“我把兩本本子重疊就可以比較出大小,可以把這兩個畫框也重疊比一比”。有的說:“可以用同樣大小的小紙片擺一擺,看看可以擺幾個。”教師則抓住學生回答閃光點把握時機,把畫框反過來,呈現出畫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觀察法、測量法、重疊法的基礎上數格子法應運而生。同時學生的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經歷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學習數學的方法。笛卡兒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通過不斷創設問題解決的情境,使學生不斷經歷“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認知過程,自主總結發現了比較面積大小的多種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生活經驗啟發學生學習,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個性發現帶來的樂趣。使知識形態的數學呈現給我們的不是“冰冷的美麗”,而是“火熱的思考”。教師則因勢利導,“該出手時就出手”,通過知識內化,增進學生數學理解和用多種策略解決生活問題的信心和能力。
4.作業編擬要體現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由于課堂時間短暫,所以作業成了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成了創新的廣闊天地。學生在實際生活實踐中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也是對書本知識的一種印證、一種補充、一種體驗。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體驗。
時至今日,數學教材中隨處可見的依然是“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應用題。而且絕大多數數學問題都由“適量”的條件,“唯一”的答案組成,過于程序化。因此,改變題目的內容與表述方式,還原為取之于學生生活實際,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即命題背景材料的生活化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此外,教師還應在日常學習中靈活引進一些實踐作業。如在教學了“認識人民幣”以后,讓學生回去跟爸爸媽媽一起去商店買東西,幫助爸爸媽媽和營業員阿姨算算帳,應付多少錢,實付多少錢,找回多少錢,回學校后和其他小朋友們交流。再如布置學生繪制“房間平面示意圖”,并到裝飾市場了解瓷磚價格,為自己的房間地面裝修設計方案。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交流中,學得積極、主動,思維隨之展開,興趣隨之激起。隨著生活問題的引入、交流,課堂教學不再封閉,越加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難道這不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課堂魅力嗎?
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育必須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羅杰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越大?!狈粗?,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可見,當今數學教學正向生活化,活動化,問題化方向發展。因此強調數學抽象(即生活問題的數學化)和數學應用(即數學問題的生活化)這兩者的辨證結合,對于數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時,這也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充分發掘現代生活實際的內容,將其轉化為數學模型知識,并應用于課堂甚至于更廣闊的數學學習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數學生活化的指引下樂學,會學,讓課堂教學更貼近生活,更具有生命力,成為學生舒展靈性的空間,真正架起生活通往數學的橋梁!
參考文獻:
[1]鄭慧琦,胡興宏.教師成為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2).
[2]張春興.教育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3]中小學數學.2003-2004.
[4]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5]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7(1).
[6]王建軍.課程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8(1).
- 上一篇:芻議貿易合同履行對信用證獨立性的干預
- 下一篇:教師創先爭優黨性剖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