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數學開展個性化教學

時間:2022-04-20 11:06:00

導語:有關數學開展個性化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關數學開展個性化教學

內容摘要: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數學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才是最有效的。高效課堂的真諦在于:“回到原點:一切從學生出發。”教育在最貼近人性,在最能溝通人的心靈的地方,最能讓學生接受。因此數學課堂要合學生之意,合學生之好,合學生之基礎,合學生之性。關注數學課堂,關注學生,拓展課堂中的個性化教學。

關鍵詞:適合關注課堂學生個性

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同樣我覺得這樣的觀念也很適合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名師的課堂很是精彩,但是這樣的課堂并不是我們都可以進行演繹。原因: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師,不同的環境。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我們的學生也是個性紛呈,選擇適合本班學生的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是有效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

數學最新課程標準在前言中表述:在實施過程中,應當遵照《標準》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歸根到底是人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因此,我們要充分關注了解學生,根據數學課堂學習的現實情況,充分依據學生的學習現實,尊重學生的個性,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教學活動,做最合適的數學課堂,拓展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實踐證明:從有效教學的角度看,教師不僅要做到心中有教材,手中有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眼中有學生,這才是高效課堂的靈魂。

一、數學課堂要合生之意

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好奇心強、模仿性強、生性好動,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小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年齡從七周歲到十三周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每一階段的興趣和愛好都在發生著變化。如何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每位教師工作的重點。

例:北師大版數學第二冊《兩位數加兩位數》。課的開始,師:你們喜歡灰太狼與喜洋洋嗎?教室里一下子像炸開了的鍋,孩子們馬上七嘴八舌地議論起電視節目來。師:今天喜洋洋給我們帶了一些數學信息?誰能來說說?老師花了好大的精力才讓學生安靜下來,重新回到學習上來。再接下來,學生交流各自的計算方法,老師板書第一個學生的方法,并用這個學生的名字命名。教師的本意是通過命名這種方法,激勵學生,讓學生獲得一種成功感。可是沒有想到,卻引起了下面學生的一陣轟堂大笑,還一個個念著這個學生的名字覺得很好玩,好多同學轉過身去和同學一起在竊竊竊私語。當第二種學習方法出現的時候,教師繼續用學生名字命名,這時候教師寫錯了一個學生名字,下面的學生趕緊嚷起來:“寫錯了,寫錯了!”老師聽到了又馬上改好學生名字。這個時候我在想:這個方法是很經典,可是用到一年級孩子身上也許并不是很恰當。一年級的孩子對成功與失敗的感受并沒有特別深刻,他們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感到好玩的東西,也缺乏學習的自學性。而這種方法到中高年級以上用,效果會更好些。中高年級這個年齡的孩子會更渴望得到肯定、得到成功的體驗,并希望能在同學中顯露自己的本領,更希望獲得成功感,這種以名字命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勵積極動腦思考。

適合的才是最合適的。動畫片是能吸引孩子注意,但是會分散孩子的注意。特別在計算的環節,計算本來很枯燥,需要我們設計生動的情境,但這種情境我們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這個年齡的關注點。我們可以做到在玩中學,而不能單單為了情境而情境。了解一年級學生的個性特點,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要想提高課堂課堂教學效率,就要抓住孩子的心,充分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需要什么我們給什么,不是你認為好的就可以實行,適合孩子是個性化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

二、數學課堂要合生之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學習愿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離開一定的情境,學生的興趣,學習愿望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我們要:

1、千方百計了解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一種動力。對感興趣的事情,我們不需要督促就能自己想辦法去做。學生對于學習也是這樣。所以,了解學生的興趣非常重要。

曾經聽過一個新教師的故事。這個新教師在教育實習的時候一直教一年級,等到她分配教學新課的時候,分到了五年級。她就把自己教低年級的那種辦法用來教,結果學生都不聽,設計的活動學生都嗤之以鼻,還在背后說這個老師特別幼稚。后來別的老師聽過她的課以后,找出了問題所在,她設計的教學活動,像摘個桃子,獎五角星,小青蛙等卡通的動物人物,已經不是高段年級孩子的興趣所在,相反,像科幻、神話、動漫更能吸引他們的眼球,后來她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總是先問問班里學生最喜歡做什么或最喜歡看什么,然后再決定選取什么樣的形式,學生也就慢慢接受了她。

有的學生好動,有的學生好聽故事,有的學生好奇,有的學生喜歡動腦,有的學生喜歡互動,有的學生喜歡發言,表現自己,有的學生喜歡靜靜地做事,樂于動手;有的學生喜歡刺激,需要創設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有的學生不管什么時候都能做到認真聽講;低年級學生學習自制力差,需要不斷刺激,高年級學生學習能動性較強,喜歡動手的教學活動。關注學生,首先要千方百計了解學生的愛好和興趣所在。

2、千頭萬緒找到學生興趣的教學

了解了學生的興趣所在,因此我們可以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

例:北師大版第一冊《找規律》一課,時間在圣誕節前夕。一開始上課,老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禮物?你猜猜是什么?教師從一個信封里抽出一個圣誕老人,孩子興奮得大叫起來。師:誰表現好誰就能得到禮物。老師還有禮物,你有猜到嗎?學生搖搖頭,但是一個個都特別期待。教師繼續拉出一個鈴鐺,學生又興奮了。師:下一個是什么禮物呢?個別學生已經開始有所領悟,但是猜兩者的都有。教師又拉出一個圣誕老人,學生一陣興奮,讓學生再猜下一個,學生已經都能猜出。再猜,師再拉。師問:“你們怎么這么利害啊?你有什么發現啊?”學生一個個搶著回答自己的發現,從而孩子在邊玩邊學中開始了愉快地學習。抓住孩子的心,讓孩子不知不覺得融入到學習中來,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

成功的數學課堂就是要調動學生所有的感官,抓住思維的本身。學生感興趣的課堂,就是成功的課堂,對學生來說也是最合適的數學課堂。

三、數學課堂要合生之基礎

拔苗助長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學生就像那棵苗,我們對學生不能操之過急,特別在數學課堂的學習中,我們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眼中有學生,從學生出發,時刻關注學生,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真正的基礎和生長點。

1、了解學生的原認知。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他已經認識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前面他所有的學習經驗對本次的學習能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如何通過構建,讓學生聯系以前的知識來獲得新的知識。比如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學生對分數沒有任何經驗,但是分數的本質就是平均分、分東西的問題。因此,根據學生的原認知,我們就可以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從分一分著手,從而進一步去體驗分數產生的過程,去認識分數。

2、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經驗也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經驗包括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經驗。

例:北師大版第十冊:《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教師出示一幅圖片,問學生:“有幾只猴子?”學生回答說:“有3只。”課件又出示一張圖片,教師問:“學生有幾只?”學生回答說:“有5只。”再出示一幅圖片,上面的猴子被蒙住了。教師問:“這里有幾只?可以用什么數來表示?”學生起先老半天不敢猜,然后有的猜7只,有的猜8只,學生一片茫然,好像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老半天,教師再導:“可以用什么來表示呢?”整個環節學生處在一種無目標、無望的狀態之中。學生覺得那是個未知數,哪個數都不敢說對,因此這個環節也沒有出現教師想要的環節。教師的本意是想讓學生用字母來表示這個不確定是幾的數。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覺得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經驗。學生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之前,雖然對生活中一些像肯德基、中央電視臺等一些特定的符號特征有些了解,但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的一種認識,并不能確認學生對用字母表示數有一種經驗。用字母表示數,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知識。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們的意圖要顯得明確而直奔主題。可以這樣,出示了前面兩幅圖,然后讓猴子不斷增加,直到學生完全無法數清楚,這時候可以讓學生再想一個數來表示。這時候也許學生會用X或N來表示數。而且又能讓學生明白,X可以表示任何的只數。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具體地生活經驗來確定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注學生學習基點,了解學生的原認知,知道學生想什么,可以做什么,比做任何事更重要。

四、數學課堂要合生之性

法國數學家波利亞說:“教師在課堂上講了一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學生想了和學了些什么更重要千萬倍。高效課堂的真諦在于:“回到原點:一切從學生出發。”教育在最貼近人性,在最能溝通人的心靈的地方,最能讓學生接受。

1、認真分析學生的個性特征。課堂中的學生可以分成這樣幾類,一類是聰明智慧的學生,這樣的學生不用怎么聽就可以明白課的內容;一類不是很聰明但是學習很自覺的學生,這一類學生教師也不擔心;還有一類,是學習不是很聰明,也不聽講的學生,這類學生如果認真了,學習也能馬馬虎虎跟上去,但是一放松,學習就落后了;接下來一類,學習困難型學生,學習本身有困難,這類學生又可以分類,一類是能聽,但是需要個別輔導才能懂,一類是本身學習有困難,可學習又不踏實,屬于后進生。學生在課堂中的個性學習還可以分成:自信與不自信,內向與外向等。根據以上學生特點分析,我們教師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這些不同的學習個性,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心態,在課堂上獲得真正地發展,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合理科學家地開展個性化輔導的策略。

2、拓展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輔導。

1)課前預設提示。比如今天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什么,教學重難點在哪兒,估計哪些學生需要作個性化輔導,是在講解的過程中還是在練習的過程中。課前充分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前測,并預設個性化學習方式、方法以及時機的把握,比如對反應慢的學生,我們可以布置預習,提早做課前練習等,等到課中,學生就能跟上課堂學習的步驟,這樣就能讓一些后進的學生增強一些自信,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我們也常常叫做笨鳥先飛。

2)課中實施個性化學習輔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能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開展個性化學習輔導。例如:有意識地叫學生板演,在板演過程中關注、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把握。讓一些內向的學生優先發言,讓一些后進生回答簡單地問題,鼓勵學生。講解中,采用眼睛注視,或有意識地站在學生身邊,進行特別關注,這樣都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通過通過學生的互動,讓優秀的學生帶動還不是很明白的學生,在合作中讓學生得到啟示。也可以事先進行師徒結對活動,在課前做好師徒結對,排好位置,通過聘請小老師,讓學生的互相幫助中進行個性化學習輔導。教師在作業過程中可以進行巡視點撥,也可以通過課堂點評,鼓勵評價,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有些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也可以通過心理暗示法,老師常常過去摸摸孩子的頭,或是表示出對這個孩子很喜歡的感覺,或用激勵的語言:如果你認真一點,你就是最棒的了。讓不同的孩子在數學課堂中都能得到關注,人人能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成長。

教育永遠在理想與現實中行走。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才是最合適的教育。關注數學課堂,拓展個性化教育,一切從學生出發。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2010.2

[2]《數學最新課程標準》網絡版

[3]《名師看數學課堂》

[4]《數學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