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
時間:2022-12-15 11:12:00
導語:數學教學中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天的教育是學生明天的生活,數學教學應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作為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從理念、目標、內容、過程、方式等諸方面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
一、教學理念要回歸學生生活世界
曾讀過一篇題為《小孩子有意跌了一跤——一個小女孩的智慧》的小短文:幾個小孩子正玩得不亦樂乎。一個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立即哇哇大哭起來。一個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一下,接著跑過去,裝著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邊,她跌倒了,還笑得略咯響。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淚,又玩了起來。文中的小女孩兒以一個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小家伙,沒有刻意的雕琢,行為自然,充滿靈性,仿佛生命與生命之間本該如此。
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我們往往無視學生具有的無限發展可能的潛在狀態,在教學中對學生過多干預和控制,始終保持習以為常的高高在上的角色,殊不知學生有自己天然的學習方式和接受知識的最佳狀態。因而,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我們要更新教學理念,蹲下身去,走進學生們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共同去遭遇數學問題、去解決生活問題。因為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能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知識。
二、教學目標要滿足學生現實生活需求
建構學生生活情境是數學課程的根本目標。能夠給予學生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以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滿足學生的生活需要。數學教學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健康的成長。《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目標要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需要進行整合。使學生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逐步成為具有獨立人格和批判意識的人,并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初步的生活經驗。
例如,在學習了乘法的計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活動:某花店有若干標明價格的花,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素材,不同的學生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如買4支玫瑰花要多少錢、8元錢可以買哪些花等。這樣的數學教學給學生不僅僅是計算方法的掌握和機械運算能力的提高,更使每個學生都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為他們未來的可能有的生活奠定較堅實的基礎。
三、教學內容要關注學生生活需要
“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學被遺忘的基礎”《胡塞爾》。關注和尊重學生的生活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學生生活的需要包括探究的需要、獲得新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責任承擔的需要等。學生的這些需要要求我們提倡探究性學習,重視過程性目標,強調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對于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意識。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單一的、理論化的、體系化的書本知識,更應將其滲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組織,使知識進入學生的生活經驗。
如對于統計內容的學習,可以選取文具、玩具、食物、水果、校園里的事物作為統計對象。我在教學時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六一兒童節班里準備開聯歡會,需要買水果。你認為買哪種水果好?這是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生要調查全班同學每人最喜歡吃的一種水果,再根據統計結果進行分析,作出合理決策。這些內容完全超越了教材的束縛。讓學生能在生活的天空自由翱翔。
四、教學過程要實現對話、交流和互動
新課程必須弱化教材的權威性,弱化教師的中心言說者地位,追求一種主體間的平等對話,讓教師真正成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學中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讓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探索和理解有關內容。可以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思考。通過“與同學交流你的想法”等語言鼓勵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經歷多種角度認識問題、多種形式表現問題、多種策略思考問題的活動,以發展其創新意識和生活實踐能力。
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并研究其內在的作用。課堂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講授,成為思想、觀點交流碰撞的舞臺。在師生、生生之間對話、交流、互動中,學生們明白了解許多生活中的科學道理:如飛機、輪船的對稱能使飛機、輪船在航行中保持平衡:建筑上的對稱多半是為美觀,但有時也考慮到使用上的方便和受力平衡。許多學生還嘗試著運用對稱解決一些有趣的生活問題,將自己的視野轉向廣闊的生活世界,這正是我們數學教學所應追求的目標。
五、教學方式要強調學生的體驗與感悟
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學生要真正以積極的狀態投入數學學習,離不開數學感受。而這種感受是在真實生活和具體實踐情境中產生的。課堂應成為學生體驗、感悟、參與的舞臺,并由此向課外延伸,觸發學生生活的靈感與智慧。在教學方式上應給予學生相應的體驗和感悟空間,引導學生有所思、有所感受、有所悟,進行學生理解、反思和創造等不同學習方式的整合.克服那種單一、呆板的接受性活動方式。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和表面積”練習課時。我把教學活動的地點選擇在學校的跳遠沙坑旁,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有關數學問題。學生們邊議論。邊動手,他們量的量、記的記、算的算,分工合作。數分鐘后,學生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問題:建成這個沙坑需挖去多少立方米土?這個沙坑的占地面積是多少?這個沙坑里的沙的體積是多少,……學生們經過討論,都自己一一作出了解答。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生動的感知、深刻的體驗和牢固的掌握,更讓學生在參與中增強了數學應用意識,鍛煉了生活實踐能力。
- 上一篇:社保部門工會委員會年終報告
- 下一篇:市林業部門反腐倡廉教育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