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數學教學有效提問研究

時間:2022-04-11 03:55:37

導語:幼師數學教學有效提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師數學教學有效提問研究

1當前幼師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教學方式陳舊,教學模式單一

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課堂上聽是傳統的幼師數學教學模式。該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在教學過程只注重傳授書本知識,而不注重數學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僅考慮幼師生共同的數學學習心理特征,而不考慮她們在數學認知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別。另外,傳統的幼師數學教學方式注意推理證明和運算技巧,忽視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1.2教學內容不適合幼師生學習

目前,幼師的數學教材內容大致與高中教材相同,重理論輕應用,沒有考慮到幼師生的實際情況,不能體現幼師生的培養要求。同時,學校實際的教學課時與教學內容常受到各類活動的沖擊,很多內容因課時不足無法完成,數學無法發揮其基礎課程的作用,對學生后繼課程的學習以及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造成不良的影響。

1.3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

面對當今的信息時代,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形勢下的數學教學要借助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技術,以訓練學生的思維為主,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獲得知識上的增加和技能上的提高。

2有效提問的概念與特征

幼師數學課堂教學追求以問題為紐帶,提倡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問題走出教室。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提問,充分發揮提問的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逐漸學會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同時,教師通過提問可以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過程。什么是有效提問?有人提出,有效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一種交流與互動、傳遞與反饋的橋梁與導航,它將教師的意圖傳達給學生,又將學生的學習反饋給教師。有人認為,有效提問是引發學生心理活動、促進思維能力發展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有人認為,有效提問即為理解而提問,讓學生開動腦筋、深入思考。以上三種觀點雖然表述方式不同,都強調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以及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效提問具有以下特征。

2.1目的性

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目的明確。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目的不同,教師可以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引導學生再現已學過的定理、公式,以引起學生知識遷移的回憶性問題;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定理、公式進行證明、推導等的理解性問題;運用已學過的定理、公式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應用性問題。不同的問題,體現了對學生不同能力的考察。通過學生的思考以及對問題的回答,教師能夠判斷出學生是否理解了某個知識點,是否掌握了某種數學方法,是否真正領悟了其中的數學思想。

2.2啟發性

課堂上教師的問題不需要太多,關鍵在于是否具有啟發性,能否觸及問題的本質,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師提問后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必要時可作適當的啟發和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不能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

2.3接近性

按照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未知區”。人的認知水平的提高就是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課堂提問不適合停留在“已知區”和“未知區”,而應更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所問的問題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困難,太容易使學生缺乏興趣,導致思考能力下降,太困難則容易傷害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4藝術性

教師在課堂提問時不僅要注意問題本身的有效性,更應該考慮提問的策略和方法,注意提問的藝術性,盡可能多一些趣味性和幽默性。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幼師數學教學中實施有效提問的策略

3.1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要講究適度和適量。既要考慮學生整體的數學認知水平,又要兼顧學生個體心理特征的差異性,提出的問題一定要適應學生個體的發展實際。提問要在適當的時機,與學習者的實際情況一致起來,以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核心。對于提問的數量,要視課程情況和學生實際情況具體分析,教師既不能滿堂灌,也不能滿堂問。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在于她們的積極互動中,更好地拓展她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

3.2課堂提問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講究嚴密的推理和嚴格的運算。以往的數學課給學生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學生對數學課缺乏興趣。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成為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關鍵。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設問,提高學生對問題的關注,使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提高她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3.3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規律,課堂提問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困難。問題太容易,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降低了課堂效率;問題太困難,就會使學生失去信心,不僅會使學生失去探索欲望,還會使提問失去價值。很多有經驗的老教師總能在不知不覺中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逐步提高難度,最后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是因為他們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把握得恰到好處。這樣的提問有助于學生鞏固原有的認知結構,使其更好地將新知識同化,培養她們更好的數學應用能力。

3.4課堂提問應巧妙設計問題串

學習是需要氛圍的,創造好的學習情景至關重要,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得到充分調動,并能得到進一步強化。提出恰當的問題,對創設好的學習情景特別重要。通過對一整節內容的梳理,設計出一系列連續問題,形成問題串,把一節課的內容聯系起來,在解決問題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

3.5課堂提問要一舉多得

課堂提問能夠及時檢查教學效果,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既要體現教材的重難點,又要考慮到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教師不能脫離教學目標,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問題,打亂教學節奏。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對課堂中所提的問題進行篩選,嚴格控制問題的質量和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

3.6課堂提問要積極反饋

課堂提問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消化,督促學生認真復習。課堂提問對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具有強化和調整的作用,回答對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了肯定和強化;回答錯的,學生就能及時調整有欠缺的認識結構,不斷完善自身認知結構。在提問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判斷其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并進行及時的反饋與評價。解決幼師數學教學問題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有效提問正是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幼師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順利實現數學教學目標。

作者:林琳工作單位:徐州幼兒高等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