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APP在幼兒園數學的應用

時間:2022-02-17 08:41:47

導語:幼兒教育APP在幼兒園數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教育APP在幼兒園數學的應用

摘要:幼兒教育app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有利于豐富教育活動資源,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增強幼兒的自主探索能力。幼兒教育APP在運用中體現出情境動態化、內容形象化、操作游戲化、反饋及時化的智能化特征,同時也存在學習目標渙散、忽視幼兒興趣培養、教學形式單一等一些應用誤區。幼兒園應合理應用幼兒教育APP開展數學活動,培養幼兒應用習慣,借助APP的使用提升幼兒信息素養。

關鍵詞:幼兒教育;APP;數學活動;有效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設備的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廣泛。2017年9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年度報告《2017年世界兒童狀況:數字時代的兒童》指出,全球每日新增逾17.5萬名兒童網民,平均每半秒鐘就會新增一名使用網絡通信設備的兒童,他們占據了全球互聯網用戶的1/3[1]。2017年11月,美國CommonSenseMedia更新調查數據并新報告《0—8歲兒童媒體使用情況》,結果顯示:98%的0—8歲兒童的家里都有移動設備,且在兒童接觸媒體的時間中,35%是花在移動設備上的[2]。同時,電子設備上的教育軟件在當代兒童的生活和教育中的曝光率也日趨提高,幼兒數學教育的APP資源,以情境化、游戲化的設計為幼兒的數學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表象積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電子設備的動手操作,激發起認知興趣和求知欲,調動思維,學習和應用相關數學知識。一方面,幼兒教育APP為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另一方面,也為幼兒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游戲操作體驗,有助于幼兒理解抽象的數理邏輯知識,從表象上升到對本質的認識。因此,在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中有效地應用幼兒教育APP,契合了幼兒心理發育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效益。

一、幼兒教育APP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應用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豐富教育活動資源。全美幼教協會早在1996年公布的《技術與3—8歲兒童》報告中提出,電子設備等信息技術媒介可以作為傳統教育資源(如角色游戲、建構游戲等活動)的一種補充[3]。電子設備尤其是平板電腦的合理運用,對幼兒數學成績及認知能力等的發展均有促進作用,有研究者通過分組開展對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比較研究,將幼兒分為平板電腦教學組和面對面教學組,發現平板電腦教學組的幼兒在符號數字和計算水平上均顯著高于面對面教學組[4]。電子設備上優質的幼兒數學教育APP像與幼兒年齡特點相適宜的幼兒玩教具一樣,能夠在幼兒的主動探究和教師的有效指導下成為促進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發展的有效資源。在教評網對“幼兒數學”這一關鍵詞進行檢索,可搜到900余個涉及數概念、空間、圖形、模式、邏輯思維等不同方面的數學教育APP,大量的幼兒數學教育APP成為教師教學資源和幼兒學習資源的有益補充。2.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在傳統的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教師往往需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游戲情境并制作玩教具。教師將大量的精力和備課時間都花費在活動材料的設計與制作上,減少了對師幼互動環節的思考時間。并且在很多時候,教師設計的游戲存在“游戲性不足”的問題,如活動材料粗糙、操作性不強等,這又進一步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效果。幼兒教育APP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放教師的雙手,能夠幫助教師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對教學提問、教學指導等師幼互動方面的分析與思考,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3.有利于增強幼兒的自主探索能力。數學是一種高度抽象化的邏輯知識,數學問題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于幼兒來說是一個挑戰。幼兒的數學學習往往從動作開始,借助表象、符號和語言逐步實現理解和內化,通過開展反復練習和應用的相關活動才能鞏固和習得。幼兒教育APP的應用通常需要通過“一對一”的個別化學習方式來實現,與集體教學模式下教師單一的講授式教學形式相比,幼兒在教育APP上能通過自主探究、不斷試誤和反復操作等方式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概念。

二、幼兒教育APP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智能化特征

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優質的幼兒教育APP要具有好看、好玩、好用的特點。所謂好看,即在設計上應注重形象塑造、色彩搭配、畫面組合等方面的美觀、大方,對幼兒審美價值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所謂好玩,則是在操作上具有游戲性,有相應的反饋和獎勵機制,能夠有效地提高幼兒的活動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所謂好用,則是游戲操作形式應該簡單明了,易于幼兒理解,能夠適時提供操作演示和錯誤提示[5]。相較于傳統數學活動資源而言,幼兒教育APP的應用要體現出以下智能化特征:1.情境動態化。在利用傳統教學資源進行情境導入時,教師通常是采取語言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而幼兒教育APP中往往嵌套了相應的情境動畫,采用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聲、形、圖、視頻等將情境動態化,便于幼兒更快地形成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和理解[6]。例如,幼兒教育APP“阿諾樂智島”,打開后即有一段動畫及語音播放,歡迎幼兒進入游樂場探索秘密,而這個“秘密”就是關于“規律排序”的模式認知。2.內容形象化。在學習內容和操作對象上,幼兒教育APP對現實的物件進行了大量形象化的改造,使之簡化,以更清晰直觀的輪廓、構造、特點等呈現在幼兒面前。例如,圖形認知類的APP“Shapes”,就將大量的圓形、方形、三角形以樹洞、熱帶魚、帆船、小屋等便于幼兒認知且極具童趣的形象呈現,提升了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3.操作游戲化。在材料操作上,幼兒教育APP能以其內置的游戲化機制與幼兒進行交互式互動,其游戲結構性高,對幼兒操作有一定的指導性。例如,關于邏輯思維培養的編程類APP“CodeKarts”,需要幼兒在對方向、數量有一定認知經驗的基礎上,對賽車跑道進行思考,為賽車做出相應的路線規劃,以便較快地到達終點,獲取勝利。此外,該APP操作采取游戲關卡的形式,任務難度隨關卡不斷提升,幼兒和同伴之間通過完成關卡數的比較形成一定競爭性,從而激發幼兒的挑戰興趣。4.反饋及時化。幼兒教育APP在幼兒開啟操作之前,往往會進行示范演示,在操作過程中又可進行一定的錯誤控制,有些APP還能根據幼兒試誤的情況自行調整任務難度。這樣的操作與口頭表征和單純的材料試誤相比,更具直觀反饋性,對幼兒的引導性也更強。例如,幼兒教育APP“QuickMathsJr”,除了在每一個任務操作開始前都進行演示以外,在幼兒進行游戲操作失誤時,還會以“綠色的手演示下一步操作”“去掉錯誤選項”“將數字符號隱藏在角色小人身上”“語音提示”等錯誤控制的方式,幫助幼兒進行正確選擇。根據幼兒的錯誤次數和錯誤水平,該APP會自動調節下一輪游戲的難度。例如,幼兒若對8以內的點數存在操作問題時,下一輪APP數量認知操作可能會降級到5以內。

三、幼兒教育APP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常見應用誤區

1.學習目標渙散,教師被技術主導。目前,我國幼兒園教學主要是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幼兒園教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等文件作為課程參考的,但很多幼兒教育APP的研發人員缺乏幼兒教育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對《指南》和《綱要》的理解不夠到位,加之在很大程度上易受市場因素驅動等原因,致使APP在設計和制定課程時存在目標籠統、“小學化”傾向等問題。大部分APP資源涉及內容廣泛、受眾目標也不局限于幼兒及幼兒教育者,甚至可能出現許多“小學化”的目標和內容。例如,《指南》中對大班幼兒數學感知的目標二表述為“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但幼兒教育APP中可能會設計“20以內的數的認讀、書寫和數群計算”。此外,有些幼兒教育APP的游戲設計可能既涉及圖形認知,又涉及比較大小、分類等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APP進行教學活動時,對幼兒的學習目標和自己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進行思考,不可盲目弱化教師的主導地位,放任幼兒操作與使用教育APP[7]。2.忽視興趣培養,強調認知與訓練。幼兒教育APP的課程教學往往有較為明顯的學科知識點講授及相關練習,如果教師不加以分析就直接應用,則容易導致幼兒數學教育實踐中的一些誤區。如過分注重幼兒“會說”“會做”什么,忽視幼兒實際的理解水平,致使幼兒的學習變成乏味的記憶、練習或考試,通過表面上的成績取得使幼兒獲得滿足感,如能夠“讀數”“寫數”“選對正確答案”等。這會妨礙幼兒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不利于幼兒體驗數學的樂趣、享受發現數學規律的成就感。3.教學形式單一,在活動中一用到底。幼兒教育APP的動態化、形象化對幼兒來說是充滿吸引力的,采用游戲化操作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幼兒對數學活動的參與度和動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有些幼兒教育APP呈現豐富的教學形式,包括情境創設、講解演示、指導操作等,但有些APP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有效性不足。比如,在認識幾何圖形時,大多數APP自帶圖形定義的語音講解,并且這種語音講解還是APP的主要教學形式。這種“演示與講授”的教學策略對低齡的幼兒來說基本是無效的,低齡幼兒對于圖形特點的理解是需要通過對實物的不斷操作來感知的。4.欠缺經驗鏈接,現實與虛擬斷層。幼兒教育APP往往是通過為幼兒構建虛擬的動畫世界,將學科知識點融入游戲化操作中,從而引導幼兒在操作中感知數學活動的樂趣和提升數學認知水平。幼兒教育APP因其自身的局限性,無法主動鏈接幼兒的生活經驗。有些APP在情境創設時不能創設真實的情景,演示的動畫也不夠形象,容易導致幼兒的認知經驗、生活經驗與游戲內容出現斷層的情況,不利于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知識經驗的拓展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四、幼兒教育APP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應用策略

鑒于以上分析,為了更好地發揮幼兒教育APP在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中的作用,可采取以下改進策略。1.明確幼兒學習目標,合理應用。APP的內容資源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簡單問題。教師應該在遵循幼兒認知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充分分析和巧妙選取幼兒教育APP中的課程內容,合理應用數字教育資源,制定適宜于幼兒發展的學習目標,有計劃地組織與實施教學活動。例如,在小班數學活動“圖形寶寶找朋友”中,教師以“感知方形、圓形、三角形的形狀特點”為認知目標,并應用了幼兒教育APP“寶寶巴士”。該APP本身自帶了三類游戲:一是了解圖形的形狀特點;二是以顏色、形狀、大小為維度引導幼兒進行連線;三是將圖形進行歸類。由于此次小班活動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圖形的形狀特點而言,因而教師通過提前設置好APP,且合理指導幼兒的操作時間和操作方法,讓幼兒僅通過其中以“形狀”為維度的游戲操作進行活動導入,以此喚醒幼兒已知經驗,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2.關注幼兒學習興趣,注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內部動力,任何一個數學教育活動,都需要以培養和——33保護幼兒對數學的興趣為出發點,這樣才有可能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和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真正促進幼兒數學感知能力的發展。在幼兒的實際生活中,認識客觀事物、與人交往、解決實際問題都離不開數學知識。因此,對幼兒開展初步的數學教育,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幼兒認識客觀世界的需要。學前階段的幼兒的認知水平還處在感知運動階段和前運算階段,教師合理地使用幼兒教育APP,為幼兒創設生活化的游戲情境,將幼兒教育APP中的教育資源與幼兒的生活聯系起來,可以更好地喚起幼兒的認知經驗,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生活實踐中。這樣,既能達到更好地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的目的,也能鞏固和提高幼兒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大班開展數學活動“認識時鐘”時,教師原本只是利用一款時鐘認知的APP讓幼兒進行自主操作,APP的內在邏輯性較強,幼兒基本能在操作中理解分針、時針,甚至整點半點的概念,但對于生活經驗的遷移有限,幼兒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關鍵時間點。為此,教師將時間與幼兒的一日生活相對應,在此基礎上再與大班幼兒即將面對的小學生活作息時刻表對應,幼兒便可更加深刻地理解時鐘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3.創新技術應用模式,靈活運用APP進行組織教學。幼兒教育APP不只是一種傳播知識的媒介,更應該被視為一種認知工具,目的是幫助幼兒對所學知識進行轉變、加工、表達和探究。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不斷創新應用模式,將其用在最需要的時候和最恰當的地方,才能發揮它最大的潛能。教師可根據教學活動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有的活動可以采用啟發探索和講解演示導入,有的活動則可以直接采用游戲和操作來進行教學,有的活動可以配合傳統游戲資源(如積木、折紙、棋牌玩具)進行演示操作。教師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靈活地組織教學,不僅可以在活動中保持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度,還能夠緩解幼兒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帶來的視覺疲倦。例如,在小班數學活動“圖形寶寶找朋友”中,教師先讓幼兒進行APP中的圖形配對游戲操作,隨后又通過加入對不同大小和形態的圓形、三角形和方形進行實物匹配的操作環節,讓幼兒與同伴運用觸摸、比對、重疊等方法感知和尋找圖形的異同,使幼兒能夠更加深刻地感知不同圖形的特點。4.培養幼兒應用習慣,借助APP的使用提升信息素養。信息技術對于幼兒生活與學習的滲透已成為必然趨勢,豐富的幼兒教育APP資源也為幼兒提供了更多學習與游戲的機會。隨著幼兒知識信息的激增和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已勢在必行。為此,幼兒教育應該以面向未來的態度,將培養幼兒良好的信息技術應用習慣、不斷提升幼兒信息素養作為教育目標之一。幼兒教育APP的使用是以平板或手機等移動設備為終端,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對電子屏幕進行關注和觸摸點擊[8]。在幼兒園教學中應用教育APP,一是要科學選擇教育資源,為幼兒提供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習和游戲內容;二是要合理控制幼兒設備操作的時間,每次屏幕使用時間以10—15分鐘為宜,不得超過20分鐘;三是要將APP這類虛擬資源和現實資源進行結合,教師在利用APP資源作為幼兒學習內容的同時,也學著將APP作為幼兒認知世界的手段和工具。

作者:何 牧 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屬機關第二幼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