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論文

時間:2022-02-10 11:35:00

導語:探究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論文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學習者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識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如在教簡易方程一節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懸念:“同學們,你們心中各自記住—個數,我說你心中的數加上幾,再減去幾,得數再乘幾,只要你說出結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是幾,你們信不信?”學生紛紛回答:“不信!”師說:“不信咱們試試看,我設計了一個題目。”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睜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的讓老師講課。由于創設了探究性的學習氛圍,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都能以積極狀態投入到學習中。

二、給足時間空間,引導獨立探究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新知識的意義。教師無法取代學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學生的思維。獨立探究就是要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的過程。獨立探究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數學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一方面,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廣泛地采集信息,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做保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盡可能減少“自我表演”,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

三、參與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當今,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體研究。科研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通常都是組建課題小組或項目小組,按一定方案,由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序的研究并最終達到研究目的。探究式學習“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讓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體驗。他們也常常采用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可以與同伴共同努力,提出問題、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討論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

如教學“圓柱的體積”,學生已感覺出圓柱體積與長方體有關,但怎樣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呢?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大家相互討論,終于有學生從圓面積的推導過程進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圓柱體切割成長方體。于是,學生—起動手,找來—個圓柱體的白蘿卜,合作操作,推導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此時學生完全沉浸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式的喜悅之中。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程度高,自身潛能得以發揮,獲得了知識,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了新時代所需要的團隊合作精神。

四、感受探究過程,體驗探究樂趣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而自己探究,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

如教學“秒的認識”時,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鐘面,在鐘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針一秒針。接著,通過引導學生看秒針走動、聽秒針走動的聲音、隨著秒針走動的頻率體驗秒的實際意義。同時讓學生觀察分針和秒針,體驗“分”和“秒”實際關系(1分=60秒)。最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脫離鐘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進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觀念,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隨眼保健操的音樂節拍做眼保健操,體驗1拍用的時間就是1秒,閉眼睛數出60秒;推薦一名同學跑50米再返回,估計跑100米大約用多少秒等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切實體驗到了“秒”的實際意義,形象地建立了有關“秒”的感性知識。當提到“秒”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和數的個數、拍手的次數、音樂的節奏等現實的情境聯系起來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就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用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探究式學習無論是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教學形態,都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的創造空間。它的成效不在于學生獲得重大的創新成果,而是在于學生獲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謂和態度傾向。它順應了課改綜合化的走勢,促進了學生獨特的個性發展。

論文關鍵詞:探究式:小學數學;教學

論文摘要: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課堂結構,使學生能夠活潑、主動地發展自己的思維,成為不僅具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更具創新、探索意識的新世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