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1 03:30:00
導語: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新課標下的《空間與圖形》與以往大綱教學目的的區別
1.1凸顯生活化和現實性。
新課標將建國以來一直沿用的“幾何”范疇拓展為“空間與圖形”,其目的是要加強研究現實世界中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其出發點是以學生熟悉的居住、生存和活動的現實空間作為學習的背景,引導學生認識圖形與物體、建立豐富表象、形成直覺思維,加強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1.2.凸顯過程性與體驗性。
數學教育研究表明,空間觀念只有在豐富多彩的探索活動中才能形成與發展。新課標下的大綱與以往的大綱相比,突出了將“過程”作為數學課程內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活動中獲得直觀的經驗,在豐富多彩的探索活動中經歷過程與體驗實例。同樣的知識點,新課標注重讓學生感受實際意義,由認識、知道長度(面積)單位的硬性規定轉變為經歷長度(面積)單位的產生過程、體驗單位統一的重要性,由對面積公式的記憶與單純計算轉變為對面積公式的探索與實際應用,強調了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強調了對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這樣的目標設定,較好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1.3.凸顯實踐性與應用性。
實踐性與應用性是新課標區別于大綱的又一個明顯的特點。新課標在“空間與圖形”內容方面加強了實踐活動與應用。強調要讓學生通過“辨認、估計、測量、操作、觀察、探索、描繪、設計、推理”等實踐活動在“做”中學習、理解數學,同時,新課標還強調所學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1.4.凸顯開放性與創造性。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幾何教學重結果輕過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限制、學習方式被約束,所有的學生都必須用統一的方法來認識圖形、學習幾何證明。導致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彰顯,創新的熱情得不到激發。新課標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路徑,提倡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數學。在“空間與圖形”部分,提倡設置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問題意識;提供開放性的活動空間,激活創新意識。
2.新課標下《空間與圖形》教學設計的原則
2.1.探究性活動是重要的教學形式
“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數學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2學生的主動參與不可或缺
教學時要注意加強學生理解性學習和主動性學習,使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實驗、變換、推理、設計、欣賞、表達與交流等多種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一維世界,并發展其空間觀念。
2.3教師應具有四種意識
第一應具有探究意識,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教學方法,受到極大重視,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突破點。第二應具有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學生發展的雙翼,科學教育只有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第三應具有“STS意識”,新課程倡導教育要回歸生活,追求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尤其倡導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發展,適當地滲透STS教育思想,讓學生懂得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第四應具有“人文意識”,新課程關注的是“人”的發展,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
二、教學設計(以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為例)
1.教學目標
1.1在教學活動中認識和理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1.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交往能力和表達能力。
1.3體會數學學習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2.教學重點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教學過程
3.1從立體圖形中抽象出平面圖形
(1)你們都帶來了什么物體,是什么形狀的?舉起來給大家說一說。
學生舉起飲料罐、牙膏盒、藥盒、魔方等物體。
小朋友們,大家看,在你們拿的物品中,有一個是其他物品與眾不同的,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學生可能無語,老師告訴學生這是三棱錐。今天我們就利用這些學過的知識來學習新知識。
(2)從這些物體中找一個你喜歡的,把它描在白紙上。(每人給3張白紙)
完成后把物體放回盒子里。(有的同學用長方體,畫完這個面,畫其他的面得到的形狀有長方形,大小不一;也有的長方體是特殊的,畫出的圖形既有長方形,也有正方形。從圓柱上描出圓,從三棱錐上描出三角形)
(3)請把你們小組畫的圖形分類(以小組為單位完成)
有的小組分的把圓放在一起,有的小組把長方形分在一起,有的把圓錐分在一起,有的把三角形分在一起。
3.2認識長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
1.我們先來認識哪位圖形朋友?一同學說:“圓”
(1)老師拿起一個“圓”,這是“圓”嗎?等學生肯定后,在黑板上貼一張紅色的“圓”。
(2)老師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哪個是正方形?紅顏色的是正方形。老師拿著正方形,不斷變換角度,讓學生知道,不管它怎樣擺放都是正方形。
(3)接著在黑板上貼長方形和三角形,讓學生看這黑板,把這四種平面圖形念一遍。
2.識別這四種圖形,電腦課件依次出示,找一個同學說名稱,其他同學手勢判斷。
3.你在生活中見過這些圖形嗎?
(1)學生舉生活中常見物體上的平面圖形,當學生語言不準確時,及時幫學生糾正。如:學生說黑板是長方形,老師馬上補充,黑板的面是長方形的。
(2)大家一起看田格本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先看田格本的封皮是什么形狀的?(長方形)接著看田格,每個田格,你能找到什么圖形?
生1:我能找到四個小正方形。老師在實物投影上指一指。
生2:我能找到五個正方形。老師讓他到前邊指一指,說一說。
3.3鞏固練習
1.拿出學具,學具中有許多圖形。老師說圖形的名稱,學生舉圖形。
2.連一連。(將圖形和名稱連起來)
3.給一個機器人,讓學生數一數,各種圖形共有幾個?
4.拼擺圖形。
(1)用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2個、3個、4個……)
(2)用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的正方形。(4個、9個……)—小組合作完成。
(3)用桌子上的圖形擺出你最喜歡的圖形。學生擺完后,到實物投影上展示。
一、新課標下對《空間與圖形》教學教育的評價原則
1.開放性原則
所謂開放性原則是指對學生的評價要以一種動態的、整體的(學科觀上的)、過程的、相對的觀點,對照課程目標所作出的客觀定性或定量評價。
2.教育評價的多元化原則
所謂多元化就是評價的角度、語言、方式、內容、標準等應以激勵學生更好的學習幾何為目的而豐富多彩,通過評價也許能帶領學生走進一個好奇的未知領域。
學生對待數學的態度是決定其進入數學知識學習狀態深淺程度的關鍵因素,新課標下的新教材已改變了原有教材的內涵和形式——不再是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模仿對象,它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本素材,它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強調個性化的學習也是新一輪數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由于新的幾何課程更具有彈性,課程目標涵蓋了培養學生更豐富的科學情感,更全面的科學品質,教師的教育評價應有利于既面向全體學生,又考慮到不同學生的需要,體現“因材施教”和個體全面發展,這就是教育評價的個性化之要旨。
二、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全:處方教學設計原理.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3.朱紅文:人文精神與人文科學.中共中央學校出版社,1994年版.
摘要:本文闡述了新課標下《空間與圖形》與以往大綱教學目的的區別及其特點,以及新課標下教學設計的原則,并以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為例,做了一個簡單的教學設計,最后還介紹了新課標下對教學教育的評價原則。
關鍵字:新課標空間與圖形教學設計
- 上一篇:高中數學教學分析論文
- 下一篇:女職工權益保障專項集體現場會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