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探索

時間:2022-02-09 08:46:06

導語: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探索

摘要: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極其弊端不斷凸顯的背景下,素質教育是一個針對性極強且創新空間很大的命題,從宏觀到微觀不同視角去審視,在教學的思想觀念、管理體制、行為習慣到模式和方法,都是創新的重要環節和巨大空間。作為處在教學前線的教師,關鍵是要找準找好適合學校條件、綜合性資源以及自己特點的切入點,才能取得成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教學;理性思考

數學教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即使是小學數學中,也有諸如概念、性質、法則、符號等,都是抽象的結果。數學的抽象是具有其他學科所沒有的特定的抽象特征。小學生又是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的漸近階段。加上傳統教學方法固有的單一性、枯燥性,整個課堂顯得較為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缺乏,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就此問題略作探討。

1從營造教學氛圍入手,課堂教學由沉靜型向活躍型轉變

讓課堂活躍起來就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現代教育觀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也是思維活動的教學。我們就在課堂教學中,一是采取教師的直觀演示,如實物、圖片、教具和電教手段進行教學;二是學生的動手操作,將學生感官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用觸摸得到的實物讓學生從表象上感知所要學的知識,如通過擺積木、壘磚塊、疊紙盒等方法來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等;三是學生的角色扮演等形式,如在余數教學部分,我們就用分小玩具、分泡泡糖、分水果或分小棒等游戲活動(如7顆糖果平分給3個同學),用這些豐富多彩的感觀活動來增強和豐富學生的表象,從而懂得了余數及其相關的知識。當然,活躍課堂的目的是使學生學得輕松、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并提高相應的素質,這一目的不能偏離,無論是教學程序還是具體方法,都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點、愛好和需要,采用現象生動、豐富多彩、輕松愉快的活動方式。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潛在智能和提高學習積極性,并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尤其是在主動積極參與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采用這種活躍的教學方法,可以起到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了數學視野,拓寬認知領域。通過激發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提問(許多問題是超出了數學的知識)———尋求答案等環節,自然就學到相關知識,毫無疑問,是在活躍而愉快的城郊中拓寬了知識面。②培養了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合理的思維習慣。較之原來學生被動聽教師灌輸、被動地做課堂作業、被動回答老師提問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一堂課一開始就就與老師在同一平臺上并獲得了主動地位,其心情、興趣、情緒、思維都處于放松而興奮狀態,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都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和提高。同時,也在發展個性特長、激發潛在智能、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綜上所述,無論從生理和心理去觀察,還是從成長環境和現代教學規律去分析,“動態十足”是小學生群體的明顯特征。用陳舊的靜態方法向他們灌輸知識,是違背現代教學規律的。而用寬松的場景、活躍的氛圍、輕松的活動去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調動學習積極性,能能起到“雙輕”(教和學都輕松)“雙效”(教和學效果都好)的巨大作用。

2從教學教法入手,課堂教學由平面方法向“立體”方法轉變

要利用現代教學,必須解決一個長期“橫”在我們面前的難題,即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教學方式的模板化之矛盾。一個班的同一科成績是參差不齊的,如果用統一的、單一的、僵化的模式去教學,其成績是很難從整體上根本上提升的。所以,我們的教學思維和教學管理必須由平面思維向“立體”思維轉變,對此,我們采用的兩種可行的方法,即①課堂雙向互動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趣味性。就是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互動,先是找到切入點,老師提出一些與當堂課有密切關系的學生動一下腦筋又能回答的問題。同時又由學生提出一些生活或學習相關的問題由老師來回答,還可通過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對此,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很強,回答問題爭先恐后。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又使相關知識融會貫通。例如在學乘法時,選一些同學扮成幾棵樹(形象逼真,需要自制的簡單道具),每只樹上有幾只小鳥,從而輕松地學會了乘法……又很愉快地懂得了相關的環保知識。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導入法是十分奏效的。②教室內外銜接法———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強烈的責任感是21世紀人才的必備素質,在班級教學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責任感是全世界人民所重視的良好道德品質,這充分說明培養學生責任感重要性所在,是人的素質全面發展中主要一個方面,用列寧的話說,培養青少年對社會的責任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用傳統觀點來看,學生責任心的培養是德育課的內容,應由德育課老師去完成。其實這是我們所以教師義不容辭的共同責任,但又能枯燥的說教,我們就將數學的加、減、乘、除內容巧妙地貫穿這一活動中,第一步要學生先用7天時間搜集統計出自己家中每一天產生的各類垃圾的大概重量和體積;再分別乘以逐步擴大范圍所產生的垃圾量:第二步用生動的課件在課堂觀看全國垃圾方面產生的問題;第三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知名辦?驚人一致的認識是自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在這方面一定幫助別人,有的學生還提出歡很好的建議。通過這種課堂內外結合的活動,既較好地學習了相關章節的數學知識和相關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③科目相互滲透法。學校開展的一個活動(或專門設計一個活動),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分析而獲得不同的知識。如結合學校開展的的“環保教育”、植樹造林、科技競賽等等活動,以這些活動以及各種節日為契機,語文、數學、德育等不同科目的老師,都從這項活動中找準找好與自己所教科目相關的“切入點”很輕松地進行情景式教學,使學生在興趣中輕松學習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動腦動手能力。尤其是在環保教育活動中,學生利用假期清理自家門前的小廣告,撿拾草叢中的垃圾的實踐。既在在活動中培育了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環保意識,又從親身的體驗中學到了不同科目的知識,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可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

3從教學理念升華,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轉變

我們傳統教學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高高的講臺上口若懸河、獨家鳴放甚至是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眼巴巴地被動地端坐著聽,任憑老師單向地滿堂灌。而學生的身、心都處在教學活動的“圈”外,完全處于“靜”的狀態,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的動態中來,即便是老師提問或抽問,也只是偶爾為之。所以課堂的學習氛圍不濃,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打折扣。在老師太強勢的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根本就沒有真正體現出來。深究個中原因,最根本的還是教學理念出了偏差,進而泛顯在教育體制層面上,從根本上轉變這種理念已成為必然。而“生本教育”就是顛覆沿襲多年的上述陋習,是科學發展觀在教學理念上的體現,“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陳舊的唱“獨角戲”,而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得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可見這種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這才是真正素質教育的真諦所在。

作者:馮媛媛 單位:山東省郯城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