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表演藝術形態基本特征分析

時間:2022-10-08 10:28:15

導語:音樂表演藝術形態基本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表演藝術形態基本特征分析

[摘要]音樂的音響創造和它的傳播與欣賞,是要借助于演奏與演唱等表演來進行的,音樂音響存在的本身就奠定了這一藝術形態必須進行表演的性質。不通過表演,音樂的音響不僅不能體現,而且欣賞也無從聆聽。作為具有時間性特點的聽覺藝術,表演就成了這一藝術形態的傳播與欣賞的關鍵。

[關鍵詞]音樂;表演;藝術形態;特征

在音樂本體的表演形態中,具有兩大范疇:器樂與聲樂。音樂本體的范疇,是指在有組織的樂音音響的創造中,不參與其他藝術形態。這樣,由樂器來進行表演的為器樂;由人聲來進行表演的為聲樂。我們把用樂器來演奏的器樂,稱為純音樂表演;把用人聲來演唱的音樂,稱為人聲帶有語言的表演。由于音樂滲入了語言的因素,它就有了作為音響創造的樂音與語音的融合,也就形成了綜合音響創造的性能。在絢麗多彩的音樂世界里,無論是器樂,還是聲樂,都是人類社會藝術實踐的偉大創造。

一、音樂表演形象展示的有聲性與無形性

音樂表演以音響創造訴諸人的聽覺,這種有聲性音響的音質必須確定為樂音范疇,有規則的音響頻率與振幅等就構成了樂音音響的基本成分,因此,聲樂是以樂音的藝術性創造去進行形象展示的。聲樂主要是聽覺的形象,它是通過音樂家(包括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對音響的感知與思維活動所創造出來的音響,是根據音響的“樂音”屬性所構成的音響運動藝術。這種音響運動藝術必須按照一定的結構規律,通過旋律、節奏、和聲、復調及至配器、曲式等音樂創作法則,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發揮它作為有聲音響的藝術審美作用。[1]同時,音樂表演的有聲性音響的形象展示還必須具有抒情性的功能。這種音響能夠藝術地引發人類喜、怒、哀、樂等的情感共鳴,這說明外在的聲音運動與內在的聽感運動合拍,才能發揮音響的審美效應。至于音響內涵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語義性或非語義性等,在器樂與聲樂表演中還出現了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這些都是音樂表演特征所需要關注的研究論題。音樂音響的有聲性,不僅使其否定了存在方式的空間性,同時也確定了它在“造型”手段與表現上的無形性特質。這種音樂表演形象的無形性,是指它與造型藝術在物化體現特征中具有截然不同的“造”效應。造型藝術作為視覺的審美客體,具有可見、可觸的有形性的存在空間,而音樂表演的音響是看不到、摸不著的無形音響流動。所以這種“無形性”也就使其具備了自身的特質與局限。首先,這種無形性使音樂基本上成為了表現性藝術,音樂長于表現,而乏于再現。它雖然很難描繪外在事物或形象,但音樂音響從藝術表現上卻拓展了更大的自由,使它更富于想像力和感染力,音樂屬于一切表現性藝術的首位。而當音樂與語言結合為一體進入音樂狀態時,也就使其音響的聯想范圍與情感體現的準確度與鮮明性得到了充分的顯現。其次,音響的無形性也就使其“具象”性受到了一定局限,因而音響的無形性也就導致了它的抽象性,而音樂的這種“表現性”的“抽象”就賦予了音樂感受上的主觀隨意性。即便是音樂,歌詞在與曲調結合的變化中,也隨著內涵的變更,而不斷賦予曲調以不同的內涵。音樂表演的形象展示鑒于“有聲”與“無形”的特質,也就在情感的注入與抒發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沒有真實深切情感投入的演奏和演唱,也就不可能在“有聲”的“無形”中得到真切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音樂表演的審美效應要在抒情性與想像性中受到檢驗。

二、音樂表演綜合類別的多元性與視覺性

音樂介入其他藝術形態而構成了綜合類別的多元性表演因素,而這些類別大都是既具有時間性,又具有空間性的時空藝術,這樣也就構成了既有聽覺功能,又有視覺功能的視、聽藝術。這種綜合類別的藝術,就是戲劇(含歌劇、戲曲、音樂劇等)、曲藝鼓曲、影視、舞蹈等。音樂介入其他藝術形態的這種綜合創造過程,必然產生相互的影響與作用,而這種依存關系的本身,也就制約和確定了這種藝術形態的規定性特征。比如歌劇音樂與戲曲音樂,它們都具有戲劇性的因素,就是因為音樂的介入,才使其擁有成為“歌”與“曲”的可能,沒有了音樂演奏與演唱的介入,也就不可能存在這種藝術形態。因此“多元性”也就意味著它們不再是單一的表演性質,而是多種表演因素共同創造的整體。還以歌劇與戲曲為例,這里“劇”與“戲”的因素確定了音樂表演的戲劇性,因此歌劇音樂或戲曲音樂,都要順應“劇性,它的伴奏音樂實際上是戲劇性情節發展的一種推波助瀾的動力,使戲劇的矛盾沖突能在音樂中產生跌宕起伏的旋律變化。戲曲中的打擊樂尤其鮮明地顯示了這個特點,它不僅是節奏上制造戲劇氛圍的手段,更是戲劇人物心理變化的畫龍點睛的創造。歌劇與戲曲人物的唱腔,無論是詠嘆調或是宣敘調,抑或生、旦、凈、末、丑的歌唱,都具有戲劇性人物性格的顯著特征。曲藝、影視、舞蹈等都同樣由于音樂介入的載體不同,從而出現了多元性的表演因素的差異或各自的特征。同時多元性還意味著諸如文學、美術、導演、指揮等因素的參與,作為綜合因素的性能都在發揮著表演創造的作用。這些都是音樂表演藝術需要研究的內容。

三、音樂表演中語言與形體動作的表演機制

語言和形體動作都是人類借以傳情達意的手段,它們是一定生理機制的能動反映。[2]例如,器樂的演奏,從熟悉性能開始,像所有的拉弦樂器,指法與弓法、觸弦的準確度、旋律與節奏控制的和諧度、演奏、的完整性與審美效應的抒情性,等等都需要從基本功訓練開始,到熟練掌握演奏方法與技巧實踐,在具體曲目的演奏中不斷錘煉,才能逐漸建立新的生理機能的適應性,從新的曲目試奏到熟練演出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這時演奏中的形體動作已經建立了新的生理條件反射的信息,演奏者達到了不假思索即可以準確觸摸音位,或把握拉弓的力度。器樂演奏者的體態以演奏的樂器為活動中心,在動靜結合的人體活動中操縱樂器的表演,一般要求是從容、大方、自然、優雅,并隨著音樂的情感變化來釋放面部的表情,做到真摯、和諧、親切感人。而音樂表演者的體態則是根據音樂不同形式體裁,作品具體的內容和情節變化而變化的。它以人的心理情感為動力,以靜態和動態的動作變化來表演,無論是人們見到的所謂“一炷香”式的學院派歌唱式的體態,或是以動態為主的“滿場飛”式的流行派歌唱式的體態,抑或是歌伴舞或舞伴歌式的表演動作,也都應適應內容表達的需要,既不可強求劃一,墨守成規,也不要舍本求末,喧賓奪主。至于歌劇、戲曲、曲藝音樂的體態動作則各有各的程式與要求。無論是體驗或是表現的表演都應在體態動靜有機結合的律動中給人以美感。形體動作在歌劇、戲曲或曲藝表演中還有其本體的藝術要求,歌劇表演形體動作的生活化,講究自然適度;戲曲身段動作的程式化,追求形體造型的藝術性;曲藝演唱動作的虛擬化,在一人多角的形體變化中塑造形象。此外,音樂指揮藝術,在形體動作方面尤其重要,這是因為指揮藝術完全借助一定幅度內的形體動作來進行人聲或樂器音響的調劑與創造。他的形體動作的手勢語式或體態語雖是無聲的,卻傳達出具有規范性與準確性的指揮信息,而且在他的形體律動中能體現出主宰整個樂隊或演唱的精神氣勢,這就是音樂表演指揮動作的力量。

四、音樂表演藝術的抒情技巧

音樂表演的最終目的與任務,就是通過演奏和演唱來抒情。通過樂音的流動,展示出器樂或音樂形象來抒發生動、鮮明并極具感染力的情感。作為藝術創造,如果沒有了情感的抒發,也就等于失去了靈魂,喪失了藝術的生命力。[3]因此,音樂表演藝術把抒情的美作為它創造的最高境界。要達到抒情美的最高境界,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表演能力,還要有純熟的抒情技巧。

(一)聲情并茂的有機統一

聲情并茂歷來是民族音樂表演藝術的創造方法與審美標準。以音響為創造手段的音樂藝術,又是以樂音與人聲來抒情的,無情難以立意,形聲不得無情。聲情并茂的有機統一,才可能圓滿地完成音樂表演的創造任務。而完成這一任務是需要兩者有機結合的技巧的。語言是思想的直接顯示,而且是交際與交流思想的工具,音樂表演藝術的音樂形態就是通過音樂化的語言表演來實現它的創造任務的。音樂表演以人的嗓音、生理的發音機能為“樂器”,以人喉頭中的聲帶為發音體,通過咽腔、口腔、頭腔等共鳴腔的共振,從而創造出人聲,唱出的帶有語言的音樂。它以語言為基礎,融合樂音的統一發出歌聲。它的發音、發聲、呼吸、共鳴、咬字、吐字等的機能運動,是人體歌唱控制的生理系統。那么,器樂形態的表演有沒有語言動作的因素呢?應該說在純器樂表演中是沒有語言動作直接參與的。但器樂演奏卻離不開思維活動,離不開心理感受與體驗的過程,而這一思維過程,都是以語言作為思想工具的。因此,器樂形態的語言動作,是內心無聲的語言動作,它在疏導著器樂情感與內涵的變化,從而準確并同步地在演奏中把握情感力度。技巧是要以技能做基礎的。所謂技能是指器樂的演奏技能與音樂的演唱技能,兩者有著各自不同的技能訓練內容,樂器的豐富性與人聲的多樣性本身所具備的基本技能,有著科學的要求與規律,在具備了純熟的技能之后,才可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境地。音樂表演要求聲與情的有機結合,達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的審美效果。音樂表演抒情的過程,是以音響為載體的。如果說“聲”是通過生理技能去操作的,那么“情”就是通過心理調控而抒發的,這樣“聲”作為外在的生理表現,實際上是內在心理的情感體驗,聲與情的辯證觀本身顯示兩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關系。總之,有了美好的演奏與演唱的聲音,沒有感情不行;有了豐富的感情,而沒有美好的聲音也不行,讓兩者完美統一,才是我們音樂表演藝術的審美創造要求。

(二)氣韻生動的有機貫穿

人們常用“動人的聲韻醉人的音”來形容音樂美的聽覺感受,表明演奏與演唱的效果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這不僅是聲情并茂的表演,而且是聲情并茂的升華。在音樂的表演中,要求氣韻貫通,神情畢肖,才能使聲情并茂,貫注藝術生命的魅力。音樂表演的聲音造型,無論是器樂或是音樂,在審美要求上,都要有神情或神韻。

(三)神形兼備的有機結合

如果說聲情并茂與氣韻生動主要是指音樂表演中的聲音創造的話,那神形兼備主要指的是音樂表演中形體造型方面的創造。神形兼備的審美效果在音樂某些形態的表演中尤為重要,如歌劇、戲曲、曲藝的表演中,表演者有裝扮角色的任務,不同角色性格與表演的形象塑造,都有不同的神形兼備的具體創造規律。既要有形似的外觀體現,又要含有神似的本質刻畫。只有這樣才能在音樂的表演中展現出神形兼備的風采。

(四)意境美感的有機創造

音樂表演的聲情并茂,抑或氣韻生動,抑或神形兼備等都是從審美的創造視角,要求整體把握它的創造規律。在運用語言、形體動作表演的抒情過程中,能夠有一個完美整體的視、聽或時空的藝術塑造,以提高它的審美表現力。如果說藝術的魅力是美的創造,音樂表演藝術的美,就是要創造出具有意境的美感表現[4]。俗話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這是一種音樂音響意境所產生的審美心境,這種心境實際上是審美延續上的一種心理“回味”的效果,因此,音樂意境創造的美感也就成為演奏與演唱所追求的一種審美理想。此外,當器樂與音樂介入到其他藝術形態去的時候,歌劇、戲曲、曲藝鼓曲、影視或舞蹈中時,由于它的從屬性的變化,也就形成了歌劇音樂表演藝術、戲曲音樂表演藝術、曲藝鼓曲表演藝術、影視音樂表演藝術以及舞蹈音樂表演藝術等綜合性的表演形態,也都具有其從屬性的表演藝術規律。

作者: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