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實踐探析

時間:2022-07-01 10:54:16

導語: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實踐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實踐探析

摘要:由于社會傳統、家庭期望、價值認同等原因,涉農專業大學生存在不愿從事農業,職業認同感與專業認同度較低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當與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學交互作用發揮鑄魂育人的功效,引導涉農專業大學生堅定地服務于“三農”。本文分析了涉農專業大學生在服務“三農”意識、職業認同感、涉農專業認同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從地位、教學模式,教學環節等方面探索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的對策,以提升其專業關聯性,在增強涉農專業大學生專業認同度、職業價值感、培養“三農”情懷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涉農專業大學生;實踐教學;創新;對策

在報告中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1]。高校涉農專業是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教育陣地,涉農專業大學生作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后備力量,只有具備“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素質、服務“三農”的價值觀、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才能全力將青春和才華奉獻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征程。課題組自2018年6月始至2019年12月止的一年半時間里,進行了關于“農業現代化背景下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的調查,并發放《農業現代化背景下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調查問卷》。調查對象包括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北華大學、吉林農業大學、沈陽大學、齊齊哈爾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吉林大學等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高等院校涉農專業學生,有效回收紙質問卷403份,回收線上電子調查問卷數據1233份,并且對在校大學生、教師和管理者進行了訪談,對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涉農專業結合情況進行摸底。調查顯示,涉農專業大學生“學農不愛農”現象較嚴重,在服務“三農”意識、職業認同感、涉農專業認同度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的對策。

1涉農專業大學生“學農不愛農”現象較嚴重

1.1部分涉農專業大學生重在獲得學歷文憑,未將服務“三農”意識作為奮斗目標涉農專業大學生培養目標不僅包括專業技能和理論水平,還需要具備對農業農村有責任感、使命感,學農且愛農,有強烈的服務于現代農業農村的意愿。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部分農學類大學生學農只是出于成績、選擇權不夠、調劑等復雜原因,將在農業專業學習當做取得文憑的權宜之計,將之作為考研、出國、工作的跳板。只有部分學生將服務“三農”意識作為大學期間道德修養和成長成才的目標。在目標理想方面,部分學生更看重待遇報酬和生活舒適,在價值取向上將自我價值放在第一位。缺少了服務社會的價值觀的引領,將理想基點放在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土壤上,價值目標和所學專業脫鉤,造成一系列消極的后果,如不能面對并解決學業中的困難、專業實踐中動手能力差、學習被動、思想沉淪悲觀等。1.2很多涉農專業大學生不愿扎根農村從事農業,未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與職業認同感結合中國傳統社會認為學而優則仕,這種思想的糟粕使得功利主義向學業和職業理想蔓延。農村的學生想通過升學離開農村,城市的學生無法適應艱苦寂寞的農村生活和勞動,涉農專業大學生將職業目標定位在基層農村農業的不多。此外,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民的身份往往會受到輕視,農民缺少參政機會和代言組織,在受教育和就業方面處于不利地位,同時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沒有全面惠及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也相對較低[2]。而城市生活環境相比農村有許多優勢,教育、醫療、養老設施完善,基礎設施便利,目前很多二線和三線城市畢業生落戶政策優良,人才愈加流向城市,而農村地區觀念落后、配套設施不完善、相對閉塞。處于生活、教育、待遇和婚戀考慮,很多大學生不會將留在農村從事農業作為職業目標。1.3涉農專業大學生存在“被專業選擇”現象,專業認同度較低由于我國農村在教育、社會、文化、經濟方面落后于城市,現代農業還在形成過程中,農業農村受輕視的地位也沒有改變。所以,在升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初衷是不想學農,而是由于分數或調劑才進入農業類專業學習。通過調查發現,自覺學習農業類專業的學生占21%,33%的學生是通過調劑進入涉農專業的,還有46%的學生是聽從父母、老師的建議或屈從于自己成績不佳而報考了農業類專業。這種“被選擇”的現象造成這類學生不認同、不喜愛所學專業,學習積極性不高。高等教育涉農專業承擔著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輸送人才的重要使命,以上現象卻對涉農專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產生了消極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應該發揮精神引領作用,借助多種教學方法,特別是發揮實踐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主體性,幫助涉農專業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成為有堅定的服務“三農”、奉獻農業農村發展事業的理想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實現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創新,使之同專業特點緊密結合,同人才培養目標有力協同,實現課堂、校園、社會三種教學形式的并重和協調[2]是當下迫切的需求。筆者從內涵界定、重視地位、模式創新、環節優化四個角度探索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的對策。

2界定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結合專業特點,設計可行方案

、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強調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注重發揮實踐環節的育人功能,創新推動學生實踐教學和教師實踐研修”。而思政課實踐教學發展歷史較短,對其內涵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當前學術界主要是從狹義和廣義界定思政課實踐教學。狹義實踐教學把思政課實踐教學同課堂教學在時間、地點、內容、手段進行區分,如參觀、考察、調研、共同研討的教學活動。廣義實踐教學包括思政課在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和課堂中進行的實踐教學。事實上實踐教學是整個思政課教學模式的一個種類,是思政課教學環節的有效一環。實踐教學關鍵意義在于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助力其人格社會化,形成堅定的科學信念、社會責任感、職業操守。只有在界定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涵義基礎上,高校才能結合專業特點、思政課教學目標、人才培養目標,為思政課實踐教學規范方案、設定目標、給出規劃、提出要求、設定嚴格考核標準,實踐教學的形式也會更加多樣化,實現課堂外和課堂內相結合,如采取社會調查實踐、基地考察、校園文化、閱讀分享、視聽演播等形式,而不是單純的形式上走出課堂。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涵義有明確的界定,校方、教師、學生能夠明了其內涵,才能夠合理優化、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設計可行的方案,提升與涉農專業大學生的專業關聯性。

3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建立保障機制,鼓勵教學創新

問卷調查顯示,83.77%的受訪者認為思政實踐課程有必要開設,也有5.58%的人認為完全沒必要開設,表示浪費時間和無所謂的人數占比分別為1.52%和9.13%。對于“參與思政課實踐對思政理論課期末總評成績的影響”這一問題,選擇很大、不大和完全沒影響的受訪者分別占74.54%、23.33%和2.13%。涉農專業特點是專業性和技術性強,學生對于人文課程理解和重視程度欠缺,加上實踐活動環節復雜耗時耗力,考評機制不健全,弱化了實踐對于成績的決定作用,涉農專業大學生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采取應付態度是現實存在的。對于“學校是否給思政課實踐提供專門的場地和設備,是否提供實踐小組完成實踐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必要的費用”這一問題,27.18%的受訪者表示完全由學生自己承擔,32.45%和40.37%的人分別給出了完全由學校承擔和各占一部分的答案;對于“學校是否給思政課實踐提供專門的場地和設備”這一問題,選擇“是”“否”“不知道”的學生占比分別為59.03%、17.14%、23.83%;這些數據表明學校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含義和教學目標理解不足,在經費保障,平臺保障、制度保障方面達不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配套要求。教學創新就必須要破除這些障礙,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首先,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設置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目前,各個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將思政課實踐教學串聯在五門思政課中。在每一門課程中融入一定的學時進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時間分散安排于理論課中(如穿插在某些教學周),或者由思政課任課教師根據課程自行安排,實踐教學成了理論教學的附屬。事實上思政課實踐教學應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出現在思政課的課程體系中,設置應不少于30學時,可以安排不同的教師承擔不同的實踐教學任務。每個實踐教學班可設立一名班主任。涉農專業思政課實踐教學采取相近專業捆綁分班,如農業建筑、土木、水利類,農業經濟管理類,植物保護栽培類,動物醫學、制藥類等,采取同類專業分班后可以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和教學模式實現更有針對性的設計。例如農機類的學生和作物類的學生在選取案例開展實踐活動時,就可以分別選取工匠精神和農業科學家的事跡,這樣實踐教學針對性、實效性更顯著。其次,建立高效、協調的領導機制。涉農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需組建領導團隊,由校級分管領導總負責,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學工負責人擔任思政課實踐教學總設計師,負責總體的方案規劃,成員由專兼職任課教師和學生管理工作教師組成。選用承擔思政課實踐教學指導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的教師,目的是發揮他們的崗位和才能優勢,做到不拘一格。再次,完善運行管理機制。建立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專業的關聯,需要細化分工,落實責任制。安排專人精心設計實踐教學的方案、大綱、計劃、內容、平臺建設、安全保障、經費支出、組織落實、激勵機制、監督考核體系等,而且要保證每一個環節的可操做性,使實踐教學開展得有意義、有效果、有保障。

4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專業關聯性,增強學生職業價值感

首先,發揮區域優勢,建立農業類實踐教學基地。每個省都有獨具特色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發展模式,代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階段性成果。組織學生到這類企業、生產基地、研究基地、農村旅游資源開發示范區、鄉村振興示范村等基地參觀體驗,用具體形象的直觀感受檢驗理論學習的成果,不僅使學生對理論更加信服,也加深和增強了對于農村的了解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前景的信心,增強了專業認同感。其次,發揮榜樣力量,激發學生愛農情懷。教學實踐中,結合不同的涉農專業,在調查匯報、討論、演講等實踐項目的設計上,注重選擇具有專業關聯性的道德模范、時代楷模、行業翹楚事跡和農業農村問題進行,或者邀請在農業方面有成功經驗的校友、投身農村基層一線工作的人員進入實踐課堂進行情景式教學,激發學生學農愛農的情懷。再次,協同社會資源,堅定學生服務“三農”信念。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將理論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因此社會資源是重要的現實條件。例如可以讓學生去農村開展社會調查,進行涉農類的志愿工作、公益活動等;在校外鄉村振興展示基地或鄉村振興示范村設立大學生講解員崗位,在假期從事鄉村振興成果展示講解。充分運用社會資源讓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更加生動豐富,學生也更加了解涉農專業對于國家和社會的意義,堅定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的理想信念。最后,結合校園文化,提升學生職業認同感。優秀的校園文化可以熏陶和教育學生的品格和價值觀念。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校園文化中進行。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讓思政課實踐教學更加豐富多彩、鮮活。例如舉辦《共產黨宣言》等經典著作誦讀活動、詩詞朗誦比賽、歷史劇表演、模擬法庭、英雄人物風采展示活動等,跳出教學班的小范圍,采用多部門、多合班聯合在大型場地組織晚會的形式,結合農業類節日開展歌詠比賽、趣味晚會、宣傳活動、舞會、詩會等,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融入校園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既傳播了農業文化也增進了非農專業學生對農業農村的認同和了解,對于提高涉農類學生職業認同度感和職業價值感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5優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專業認同感,培養學生“三農”情懷

調查中發現,對于“您畢業后是否愿意扎根農村從事農業,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實現人生價值”這個問題,24.54%的受訪者選擇“否”,另有75.46%的大學生表示正在考慮沒有定論。這表示雖然選擇了農業類學科,但并不代表他們有為了農業農村發展服務奉獻的理想。懷抱著考研、拿文憑、進大城市找個好工作等不同的目的,亦或是有對農學專業的喜愛但是目標不明確、信念不堅定、職業觀左右搖擺,雖然身在涉農專業求學,價值觀和理想卻完全游離于服務“三農”之外,這類學生在涉農專業大學生中所占比例也是很大的。當然,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也發現一些考入農業專業又堅決表示要回到農村找尋人生價值的學生,但數量不多。雖然此情況同農村設施、政策、便利程度、社會發展水平有重要關系,但也要看到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原因。通過問卷得出數據,有38.84%的受訪者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和涉農專業大學生專業關聯緊密,50.51%的學生認為“有一點”,還有10.65%的學生選擇“完全沒有”。這說明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和涉農專業大學生專業關聯度不高,在培養大學生“三農”意識、堅定農業農村現代化信念方面未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涉農專業思政課實踐教學應合理規劃教學目標,在探究新知、體驗發現、拓展延伸、教學反思環節要緊緊圍繞學農、知農、愛農的主題,培養學生責任感。一是緊緊圍繞愛農情懷、培養社會責任感,確定實踐方式、主題、教學手冊、大綱、計劃,確定配套的實踐教學基地。二是創新實踐項目和實踐內容,引導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探索愛農情懷的價值,拓展對涉農專業社會意義的認知。如對農村農業問題進行調查,開展誦讀紅色家書、鄉村風俗展示,拍攝涉農主題的微電影、人物風采講評、農業農村基地考察體驗、“三農”模范人物現場訪談等等。三是學生總結感悟。實踐課最終要回歸課堂。學生要緊扣確立服務“三農”意識、用愛農情懷推進鄉村振興這個主旨,將實踐成果在課堂展示,發表感悟。四是探索建設思政課網絡實踐平臺,實踐教學資料和實踐教學成果通過網絡平臺能夠得到更充分的共享和展示,網站平臺可以設置互動區,分享完成實踐任務的技術,各小組之間互相交流經驗進度,提出改進意見等等,讓實踐課互動性更強,全員參與更加充分。五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是實踐教學環節設計的一根紅線。主體性教育理論認為:“教師是實施教育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二者共同構成教學活動的兩端,建立起交互作用的主體共同體,師生關系就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活動中通過交往所建立起來的主體關系。[3]”在實踐教學前期準備、具體實施、后期考核階段都要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參與性的調動,尊重學生意愿,發揮學生優勢。教師發揮協調、引導、解決實際困難的作用。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專業認同、職業素養、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4]。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與涉農專業相結合,注重二者的關聯性并不斷探索創新對策,最終推進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同步發展,服務于農業農村現代化。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張輝,增安.簡論我國的農民地位問題[J].學術交流,2007(7):27-28.

[3]郭純平.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32-33.

[4]張旭.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生態德育現狀的調查報告—以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為例[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8,27(3):86-87.

作者:孫麗君 單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