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及改善對策

時間:2022-01-27 09:27:26

導語: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及改善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及改善對策

摘要:社區服務不但喚醒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團隊協作意識,還給予大學生修煉自身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實踐機會,讓學生體驗校園外不同的生活圈子與工作氛圍,加強社會交往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然而高校在組織大學生開展社區服務時,常存在無需求調研、無長遠規劃、無實效激勵、無培育模式的“四無”共性問題;要改善這些常見的大學生社區服務問題,必須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進行探討,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靈活性、多樣性及穩定性,充分整合高校與社區資源來完善社區建設。

關鍵詞:社區服務;高校;社會實踐;志愿服務

“社區”概念最早被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認為社區是通過血緣、鄰里及朋友關系建立起的人群組合,強調具有共同生活方式、共同信念與情感維系的共同體關系。[1]在我國,社區通常指具有較完整功能城市基層社會的型構,如街居制下的居委會轄區。[2]隨著我國經濟成分、社會分工和生活方式逐漸豐富,社區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更加多樣化,社區服務的內容和層次也向更廣泛的領域拓展和延伸。時代不斷進步發展,我國經濟迅速騰飛,城市建設快速鋪開,社區發展也越來越快。伴隨著社區服務在全國城鎮社區的開展,社區志愿服務開始出現,這種服務是一種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特殊精神需求和一般性需求的服務,是社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3]

一、大學生進社區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進社區有利于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公益服務意識。尤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國外政治局勢劍拔弩張的新挑戰、新局勢下,全國人民與祖國同心同德、共同進退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責任規則意識尤為重要。新挑戰、新局勢迫使大學院校更加重視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職業實踐教育。在社區服務理念的指引下,大學生走出“從校門到校門”的封閉世界,了解社會,體認民情,將課堂學習的知識轉化為服務社區的技能,獲得為他人謀福祉的成功的心理體驗,從而提升了社會責任感并促進自我成長。[4]社區服務讓學生體驗校園外不同的生活與工作氛圍,加強社會交往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引導大學生自覺培養和傳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觀,符合學生成才進步的成長規律和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規律;因此,社區志愿服務在多地高校和中小學都廣受歡迎,社區志愿服務成了學校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素質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體現。此外,大學生進社區開展社會實踐也有利于為社區建設發展貢獻智力資源和物質力量,對社區中的困難群體進行扶持幫助,為社區建設和居民生活問題提供良好建議,傳播分享在校習得的先進理念和科學知識,為社區生活時域注入新鮮活力和生氣;因此,鼓勵大學生積極進社區,于高校和社區都有明顯的互惠性和關系緊密性。

二、大學生實踐介入社區服務的問題分析

不少高校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工作都有較長的歷史和經驗,但在組織大學生進行社區實踐服務時也遭遇不少瓶頸問題,在“校社”發展合作中也遭到資源無法優化嵌入的掣肘問題,并且不少還是共性現象。

(一)無需求調研

不少大學生組織都從自身服務的需求出發,在準備活動前未切實了解各類居民群體的生理狀況和接受意向,有一些同學則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走形式,跟居民互動時話題未經斟酌,可能會冒犯了居民。部分參加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大學生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志愿精神宣傳教育,對志愿精神缺乏基本了解,功利心較重,認為對個人履歷有幫助就參加,認為對完成老師布置的社會實踐報告有利才去參加,功利性較強。[5]可見,不少高校組織的社區活動只是為了滿足學生志愿者體驗社會和完成實踐任務的個體和組織需求,事前缺乏對居民需求的調研了解;因此,許多學生只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做或者按照形式做,沒有考慮老人的真實需求,造成了志愿服務內容與老人的實際需要脫軌的現象。[6]

(二)無長遠規劃

高校社區服務實踐活動的“一日游”或“走過場”情況較多,“大學生進社區”的社會實踐活動未能變成校園活動的常規環節,未形成常態化管理格局。雖然短時的探望與物質贈予是對社區居民精神生活的一種調劑補充,但是活動功效的持續性和揮發性較差,對于一些高校與社區協同發展的掣肘問題更是治標不治本,學生與居民真正的需求未得到長效滿足,教育活動效果如同隔靴搔癢,最多實現短時的新鮮體驗感和快樂體會感。有些社區老人、留守兒童或家庭主婦對活動組織者的返場“承諾”有所期待,當承諾無法實現時,他們便有心理落差,逐漸厭煩這種“一日鮮”的志愿服務。大多數同類或相關的社區志愿服務都缺乏整體規劃性,志愿服務活動持續性差,無接力傳承機制和激勵措施。有些不正規的團體只會帶領學生走馬觀花,僅僅是做個樣子,長此以往,這樣的團體只會打擊志愿者的積極性和熱情,甚至會對志愿服務活動失去興趣。[7]

(三)無實效激勵

現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基本是學校部門或學生組織以固定的主題活動形式組織推行,強制要求學生群體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集中參加,雖然高校組織能有效管理和監控提供給社區居民的服務質量,但這也限制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自主性、選擇性與多樣性,容易讓學生服務活動帶有“應付任務式”“新鮮體驗式”色彩。學生與居民及社區工作人員在時間長度上未能形成互愛互信關系,以致學生在情感上難以與社區群體建立共鳴和共情。精神激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的激勵模式無法對大學生形成有效激勵,調動大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措施不多,科學發展的評價體系與全面完善的保障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社區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尚未真正形成,這都嚴重影響了社區志愿服務的開展成效,也難以實現實踐育人的目的。[8]

(四)無培育模式

首先,目前很多志愿服務組織的培訓機制不健全,零散單一,深度不足,通常是決定開展哪些類型的服務或者確定了服務方向、對象,才進行相關的培訓或者臨時引導,根本沒有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培訓系統和可持續性的體制機制。[9]學生只憑一腔熱情是不足以優質高效實施活動的,而缺失培訓和導師指導就容易使志愿者的服務技術和質量不達標,使實踐活動淪為“走形式”。其次,一些專業性較高的社區服務工作缺乏必要的師資力量輔助和系統性教學組織,致使學生服務時的動態監控較難把握。最后,不少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缺乏較成熟的自主培育機制和傳承模式,多數是導師臨時組建學生團隊去參與完成特定的實踐任務,完成了任務、獲取了“留痕”資料后,團隊就解散了,也沒有繼續發揮余熱來挖掘有潛力的“朋輩導師”或建設資源,無法協助導師培養下一屆學生團隊,培育、完善實踐項目。

三、大學生社區服務工作的改善對策

(一)宏觀上的改善對策

1.健全志愿服務生態體系我國現有的志愿服務生態有一定規模,也有一定的發展歷史,每年都有向大學生征集“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計劃”等志愿服務活動,同時也跟國際公益組織有過交流合作,例如ProjectsAbroad,而同時也有一些民間自發的志愿活動,例如工作營、旅行義工等。在“三社聯動”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是參與志愿服務的主力,聚合各類志愿服務組織及資源,形成志愿服務信息大網或模塊,加強高校聯動、城鄉聯動、政府帶動、醫社聯動、鄰里互動,將有利于推動高校與社區鞏固合作關系。高校與民間組織相互交流學習,合作、對接:民間組織缺人,高校便提供學生,定期輸送學生志愿者進社區服務和學習;高校缺研究深度和試驗田,民間組織和社區便提供基地。政府加大政策指導與資金支持,引導媒體營造良性的輿論氛圍,倡議通過一些社區服務短視頻、微電影等作品征稿活動來提醒宣傳影響力,指導高校與社區簽訂法律合作責任協議,規范開展社區服務活動,這一系列舉措有利于推動高校師生積極到社區實習實踐,也改變了社區居民的保守觀念和被動心態。2.樹立“高校+社區”開放大格局意識高校需要積極向社區傳遞“成長共同體”“效益共同體”的協同合作、共贏互惠理念,明確組織、群體與個人共同進步的一致目標,甚至可以以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設計討論和長遠規劃,努力實現雙贏發展。在政策指導下,打通社區與?;ネǖ那?,設立專項資金及研究項目,民生部門搭橋牽線,鼓勵“高校+社區”發展,朝“效益共同體”目標發展,逐步形成共識。政府應牽頭推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與高校志愿活動銜接融合,以宏觀政策為導向,中、微觀激勵政策為指導,形成定期管理聯動機制,高校與周邊社區形成“一對一”或“一對多”定點服務圈。教育部門鼓勵并提倡高校開設社區服務與管理、養老服務與管理等專業建設,開辟社區實習基地,對接輸送大學生進社區服務實踐與實訓實習。3.建立協同合作機制社區高校要共謀發展,需要建立各司其職的協同合作發展機制,盡快轉變思路,針對現狀問題開展深度研究,探討高校與社區協同發展的規劃對策,逐步形成“校社”效益與學習的發展共同體;不僅要開展大學生社區實踐服務工作,還要包含居民生活幫助與咨詢服務工作。激勵高校各部門與群體及社區部門人員共同參與規劃建設,為高校教職工與社區干部提供發展晉升空間,以學習型社會論為導向,以社工帶義工,教師帶學生,社工與教師互帶互鑒,學生與義工共參與等形式,豐富“校社”學習形態。同時,高校以項目形式支持與指導社區服務發展完善,依托財政撥款及科研課題,以高??蒲许椖抠Y源支持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并予以建設成果獎勵,從而進一步深化對社區養老、志愿服務、校社協同合作等課題研究,鼓勵教師主持、參與相關科研及實踐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進區實訓實踐,促進人才力量引流對接。此外,還要帶動居民之間相互聯動,鼓勵更多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從服務對象轉換成志愿者、服務對象雙重身份。4.完善志愿服務法律法規制度政府在有關高校與社區的志愿服務事業協同發展上,要努力推進相關法律準則的規范化進程,做好保障高校、社區的志愿服務者的權益保障,明確參與權利及遵守義務的準則,完善建設準入和驗收標準,保障服務者的名譽權及服務對象的隱私權。再者,需向進駐社區的居民及高校師生普及志愿服務相關規則及紀律,促使雙方互相友好尊重,保障彼此的合法權益,明確高校、居委、社工、教師、學生等多方責任與義務。此外,還要尊重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高??梢越Y合政府的普法宣傳進行社區普法活動,同時提高師生與居民的公民法治意識,向公民普及參與公共事務程序和流程等法務常識。

(二)中觀上的改善對策

1.輿論環境的支持政府民生部門可以引導主流媒體積極宣傳社區志愿服務和社區互助養老意義,樹立尊重社區服務工作者、志愿者的健康意識,促進高校師生與社區居民互相尊重,宣揚志愿服務奉獻精神,歌頌高校與社區志愿服務的優秀事跡。除了強調好善樂施的志愿精神宣傳教育外,還需進行相關法律常識和知識的傳播教育。另外,政策指導與資金支持也需到位,與包容開放的輿論導向相輔相成,在互聯網、校園、社區等媒介上大力傳播,讓社區志愿服務和社區互助養老意識逐漸轉變成為人們認可的主流價值觀,讓志愿服務活動日?;?、常規化,引導人們自覺參與,提升社會參與普及度。2.完善網絡技術應用利用新媒體開展體驗式、沉浸式、實踐式的志愿服務教育,加強“校社”線上交流,輔助線下互動,消除信任隔閡,促進文化互融;同時把志愿服務的傳統“送”文化轉變到“種”文化的發展理念,發揮網絡互助功能,讓社區居民都能提升網絡應用能力。建設志愿服務微空間,劃分各類服務內容的群組,運用新媒體工具加大“校社”合作的宣傳力度,推進網絡社交平臺建設,應用區塊鏈技術,記錄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時長與工作質量,完善學生實踐課程的學分評價模塊,記錄并保存好學生社會實踐的評價信息等全過程數據,給學校、社區、用人單位參考及了解,讓學生與居民之間形成良性的網絡聯系。3.聚合雙邊資源加強高?!八倪M社區”項目,結合“三下鄉”經驗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有限開放、整合高校軟硬件設施及教學資源,銜接到周邊社區,提高社會教育資源的使用率。邀請成熟的社會服務組織合作與指導,社區文體設施和居民生活經驗也可與高校資源進行矩陣組合試驗,把對口專業資源應用到社區文化建設,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和社區文化發展并行??晒膭钣袟l件的師生及校園組織或部門單位,到社區開展黨課、班會,利用校園網絡課程資源在社區中推廣科普、生活興趣、文化素養等興趣教育及文化交流活動,并對原創作者給予獎勵和課酬,給予居民試看權益。鼓勵高校社團與社區學習組織聯動互嵌,完善參與者信息管理制度,鼓勵高校教職工進社區服務,并在社區開設科研實踐試驗田,創造更多積極的物質、精神文明成果,讓社區居民與高校師生都受惠,從而提升志愿服務的層次感和質感。

(三)微觀上的改善對策

1.加強志愿精神教育與社會實踐素質培養社區中的一些庸俗文化可能會滲透到大學校園中,而高校中的一些浮躁風氣也可能闖進社區,因此加強志愿者的思想品德和信念信仰教育非常重要。一方面,完善志愿者激勵考核機制,加強師生與居民志愿者的崗前服務道德教育培訓的同時,開展線上技能培訓學習;學生志愿實踐學分納入人才培養規劃,學生黨團建設及集體活動在地域、空間上擴張到社區,學生的專業實訓實踐檢驗從教室、實驗室、操場擴張到社區,充實與豐富“社會實踐”的內涵和意義。實踐教育在社區中更能檢驗學生的學習質量,鞭策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現實、市場行業的變化形勢,并且促使他們主動反思、調整、改善自身的學習思路、思維、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看清專業技能上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和提升。另一方面,引導社區居民與學生互相學習指教,提升各自認同感、成就感、獲得感,滿足師生和居民多元化學習需求,同時也有利于改善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風貌。2.社區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加強社區志愿服務者隊伍的建設,有利于促進各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動,改變社交圈層化的局限問題,營造良性的居住氛圍。規范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成立專門管理委員會,除了動員高校師生積極參與外,在社區可積極招募“年輕”老人、家庭主婦、青少年等,鼓勵社區弱勢群體參與志愿服務和再就業,借鑒“時間銀行”志愿服務模式施行激勵政策。高校中也可以設立專項學生社區服務專項資金,成立社區志愿服務服務管理委員會,聯合社區組建校社組織,加入居民組成興趣社團或交流小組,居民也可與高校師生成為實踐伙伴,互為心靈、工作與生活上的導師。同時可借鑒大學生社團管理經驗,推行老年社團或興趣組管理體系建設,甚至可以推行兩類社團深度持續合作及融合發展,讓社區居民社團與高校社團互惠互助,提升社區養老的內涵和質量,改善社區弱勢群體的精神風貌。3.增強社區志愿服務內容的專業性和多元性將專業實訓實習場所轉換或擴充到社區服務場所,通過類似簡單小實驗、家政維修、政策咨詢等形式向居民科普知識,傳遞服務關懷,同時也增強活動形式的創新性、生動性、持續性,考察和鍛煉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大學生在開展微公益、微創業活動時,社區是很好的實踐實驗陣地;在誠信互助管理體系下,大學生可以嘗試創造一些社區實踐成果,豐富社區文化內容,滿足基礎生活需求,同時也可挖掘居民的創作熱情和潛力。一些能寓教于樂的社區學習及服務活動則更容易引起關注,科普教育作為社區志愿服務中的重要部分,應考慮如何將其設計得更加直觀化與生動化,許多居民和師生也比較樂于參與體驗式、沉浸式、滲透式的科普活動,既實現新鮮獵奇的快樂感,又滿足學識提升的獲得感。4.豐富社區特殊群體精神生活關注孤寡老人、家庭主婦、留守青少年等弱勢群體的情感內卷問題,可以針對青壯年、老年、兒童、婦女等不同群體,在社區開展不同主題的學習及實踐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層次的社區教育,豐富各群體的業余生活,并緩解與改善其生活精神壓力問題,疏導各群體不同類型的負面情緒及心理抑郁問題。例如,可對青壯年群體開展文體互動、理財指導、法務咨詢、家庭關系調解等活動,對婦女兒童開展健康教育、工藝創作、趣味科普等活動;對60—70歲“年輕”老人可開展較大規模班級學習及社會服務活動,以網絡教育、移動式學習、互動式教學為主;對70歲以上“暮年”老人可以小型輔導或一對一交流的心理關懷和心態重塑形式為主。把“生存性”教育逐步轉變為“發展性”教育,嵌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和基礎文化教育資源,從而對弱勢群體實現“有所學,有所為,有所樂”的心理賦權。

四、結語

完善大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體系具有重大意義,不但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效果,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思想道德水平,還能為社區發展工作及居民生活問題改善貢獻力量,促進高校與社區情感聯系。高校與附近社區的地域重合性高,有共同的生活環境,可以整合雙邊資源,不但節約公共服務成本,還有利于實現促進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推廣健康社區鄰里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3-55.

[2]毛丹.中國城市基層社會的型構:1949—1954年居委會檔案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8,33(5):139-163.

[3]夏建中.從參與社區服務到參與社區治理:論青年志愿者的工作轉型[J].青年學報,2019(3):72-79.

[4]周錦章.社區服務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升:以“成長向導計劃”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3):129-132.

[5]安慧影,邵彩玲.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問題與對策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163-165.

[6]劉佳峰,程娜燕,田豐毓.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以長春市某高校為例[J].現代交際,2019(16):44-46.

[7]呂子月,邵彩玲.高校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法制博覽,2019(6):33-34.

[8]呂培,牛剛.基于實踐育人理念的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長江師范學院“彩虹之家”市民學校為例[J].科教文匯旬刊,2018,427(7):166-167.

[9]劉亞寧,劉美華.新形勢下我國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J].品牌研究,2018(6):203-204.

作者:陳麗穎 鄧妙心 陳凱琳 單位: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