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7 10:27:00
導語:圖書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作為社會文化公共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圖書館,充分發揮了其文化導向性,維護了社會信息的公平性,通過諸多實踐活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圖書館在和諧社會中應做的幾個具體舉措。
自從黨的十六大提出和諧社會的要求以來,圖書館界掀起了圖書館的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的相關研究。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如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必須要有先進的文化建設來為其提供堅實的思想保證、精神支撐、道德基礎和文化條件。圖書館具有保存人類文化成果、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技信息、開發智力資源的基本功能,是社會教育、科學研究、文化事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圖書館與和諧社會具有天然性和密切性的關系
構建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構建和諧社會寫進了“十一五”規劃,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并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這一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對于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以及促進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體現的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建設和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其精神文明的程度和人們的文化素質修養。因此,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同志指出“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
(一)圖書館與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天然的聯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圖書館作為國家舉辦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對社會上每一位公民都是公平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達到學習、求知、掌握技能、休閑娛樂、愉悅身心的目的。因此,圖書館本身就體現了民主、公平的精神,呈現出和諧、有序的氛圍,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圖書館與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天然的聯系,圖書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負有特殊使命。
(二)圖書館與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密切性
圖書館作為我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履行社會教育及文化傳播的職能。如何使圖書館充分發揮社會教育、文化傳播職能,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圖書館是一項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其有效的文獻信息資源,可以讓廣大人民平等地共同享用,這不僅能夠激發全社會人們的創造活力和創新精神,還可以充分發揮圖書館等文化設施的作用,對繁榮先進文化、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也是一種精神動力。圖書館以其獨特的功能和內在的文化力,如豐富知識、提高素質、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娛樂身心等,對人類社會的和諧共存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和諧社會是我們民族的共同追求,而民族素質的提高,有賴于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一個構建合理、和諧發展的圖書館體系是和諧社會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中流砥柱。
二、圖書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圖書館是為社會政治、經濟服務的社會文化機構,是社會的信息中心、知識寶庫。不僅如此,圖書館還是廣大人民群眾接受社會文化教育、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課堂,是一個國民終身教育的場所,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正因為如此,圖書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擔負著極其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一)圖書館的文化導向性有利于和諧文化的建立
構建和諧社會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設和諧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先進文化,能夠確保和諧社會發展方向的正確性和目標模式的科學性。先進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是構成國民精神的不竭之源。圖書館是最集中匯集了大量文化與追求文化的人的場所。這個物化的建筑集中了中外各家的言論、思想和觀點,同時來到圖書館的人也都是為了查找追尋一定的文化知識,人類的精神成就在這里得到匯聚、展示和延續。圖書館工作就是利用圖書館這塊文化基礎設施宣傳先進文化,為人們提供盡可能多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成果,讓人們在享受精神成果中凈化自己的靈魂,提高自己的素質。圖書館利用豐富的人文館藏資源和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作平臺,深入宣傳先進文化,改變讀者的知識結構,提高人們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使人們在享受人類優秀文化熏陶的同時,陶冶情操,升華精神,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圖書館能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達到身心和諧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衣食住行,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閱讀與欣賞書籍本身就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圖書館開展精神生活使人心靈寧靜、靈魂純正、品德高尚。適度的精神生活有助于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應當看到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多的保存于傳統中,傳統是我們精神生活的源泉。它給我們信念和力量,使我們意識到價值與使命,給我們獲得經驗和智慧,使我們感到安全、平衡與和諧。圖書館就是保存傳統的地方,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好的圖書館,這個地方的人的綜合素質就不會很高。圖書館打破傳統的服務模式和服務理念,融入學校、融入社會,配合學校、機關、社區搞好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滿足不同階層、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三)圖書館的公益性維護了和諧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創建和諧社會,應當實現信息公平,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礎,社會成員的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無論貴賤、貧富、年齡、性別及城鄉差異,都能夠公平地獲得各種權利和機會,公平地享有社會文化資源和文明成果。
公共圖書館是一種現代社會特有的機構,對現代社會的意義,則是建立了一種實現信息公平與信息保障的制度。公平是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中莊嚴昭示:公共圖書館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提供服務,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國籍社會地位的限制。只要公共圖書館能夠堅持基本的公共圖書館精神,社會成員就可能通過公共圖書館得到獲取信息機會的公平。公共圖書館代表了一種制度,一種保證社會具有起碼的信息公平的制度。公共圖書館不僅僅是一個文化機構,它更是一種社會公平的制度,這種制度保證社會弱勢群體能夠得到和富人一樣的知識和信息服務。圖書館的這項公益性事業,是唯一致力于向公眾提供最寬廣范圍的信息和思想的社會組織,追求社會效益及其最大化,是圖書館的立館之本。圖書館通過資源共享,實現了其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保證了和諧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三、圖書館在和諧社會中應做的具體舉措
圖書館應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一方面大力加強自身建設,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觀念;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圖書館在倡導大眾閱讀提高民族素質方面的作用,特別要加強其服務向弱勢人群傾斜。
(一)加強圖書館自身建設
圖書館內部管理也存在一些不和諧因素,如上級部門,在管理方面缺乏人性化,缺乏交流,或本人及自身素質也存在一些缺陷。這些都對整個圖書館的建設存在漏洞,對和諧社會的建設也不利。首先,要通過制度協調圖書館與讀者、館員與讀者、管理員與館員之間的關系。圖書館要建立一套能激發全員自覺學習、終生學習、充滿活力的機制,樹立一種“館興我榮,館衰我恥,人人奮發圖強,個個工作、學習齊頭并進的團隊精神。其次,圖書館管理中應體現人文關懷,設法滿足員工自尊、自我實現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努力實現員工的個人目標與圖書館整體目標的一致,努力營造和諧的圖書館館風。一個具有良好館風的圖書館,可以為全體工作人員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舒適的工作環境,能夠引導和鼓勵每個員工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最后,圖書館應該充分認識到文獻資源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在館藏建設中要面向構建和諧社會的需求,科學合理的組織藏書,建立一個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智力支持的科學、合理的藏書體系。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觀念
圖書館服務要做到“以人為本”,就要真正樹立“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觀念,全方位地了解、關注讀者的感受、需求,在工作中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把方便讀者、滿足讀者需要作為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一切工作要以是否能滿足讀者需要為評價標準。以此不斷推進圖書館服務的創新,進而不斷提升圖書館為和諧社會服務的水平。具體做法為:以服務為中心,提升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拓寬服務方式,延長服務時間,最大限度地方便讀者,滿足其合理要求。才能體現圖書館的人文精神和品牌理念,才能讓“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得以體現和發展。最重要的是做到一下兩點:一是擴大服務職能,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將以往“為人找書”改為“為書找人”。二是更加注重服務的多樣性。強調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類型多樣化,滿足讀者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三)圖書館服務朝弱勢人群傾斜
在2005年召開的兩會上,總書記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同時,更多地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保障他們享有同其他人一樣的權利。圖書館的使命決定了它在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將承擔重要責任,因此,在目前我國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還處于較低水平的情況下,有必要制定一些具有傾斜性的政策法規。
根據我國的國情,弱勢群體可分為生理性弱勢群體和社會性弱勢群體,前者主要包括城市貧困老人、兒童、殘疾人(包括視障者、聾啞人及其他身體缺陷等)、精神病人等;后者主要包括城鄉貧困人口、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等。我國圖書館應為弱勢群體提供全方位的“無障礙通道”。比如,為殘疾人建立盲人圖書館、聾啞人圖書館;把圖書館辦到老年公寓、社區服務中心,供老年人就近借閱;對于城市低收入人群和進城民工,免費辦理借書證、免收押金和免費提供上網機會;為不太會利用圖書館的信息弱勢群體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在我國,目前有些圖書館將為弱勢群體服務列入工作計劃,有的館為方便他們來館借閱圖書,專門成立特別閱覽室,如盲人閱覽室;有的館設立殘疾人通道和電梯;有的館為弱勢群體開展送書上門服務;有的館則在館外建立專門的圖書分館,為弱勢人群服務,如首都圖書館開設的外來工圖書館等等。
參考文獻
[1]張玫,ALA弱勢群體政策及對我國圖書館參與建設和諧社會的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1)
[2]馮長美,加強圖書館文化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J],滄桑,2006(2)
[3]肖希明,構建和諧的圖書館服務文化[J],圖書館建設,2006(1)
[4]王錦貴、王京山,圖書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用[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2)
[5]向磊,圖書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探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12)
- 上一篇:圖書館事業發展與和諧社會創建論文
- 下一篇:圖書館與建設和諧社會的關系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圖書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