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構建中公平與效率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7 10:45:00

導語:和諧社會構建中公平與效率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構建中公平與效率問題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公平效率貧富差距社會公平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居民收入普遍增加。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行業之間和部分居民之間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已經影響到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要正視目前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將社會公平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動態地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實現社會的和諧。

一、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的重要價值目標,公平問題涉及諸多領域。經濟公平是公平問題的核心,要求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同利益主體按各方可接受的條件處理相互關系,合理分配經濟利益。目前普遍認為,經濟公平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所有參與競爭的主體在資格或條件上是平等的,它們取得資源、信息的條件相等,也就是機會均等。政府對于參與競爭的主體的調節和管制一視同仁;有關經濟競爭的法律、法規對于一切參與競爭的主體具有同等約束力;經過再分配之后的經濟利益格局基本公平。

人類的基本活動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因此,我們所說的效率,一般來說是指創造社會財富的生產效率。決定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既有經濟基礎的,也有上層建筑的。從社會財富的創造過程看,決定效率的因素包括人的生產能力、知識和技術水平、人的能力和技術水平的發揮程度、勞動工具、生產方式等。這一切,都是和人的能動性聯系在一起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提高效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最充分地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使個人財富最大化的同時,促進整個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

沒有效率就沒有發展,沒有公平就失去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核心價值。效率和公平始終是貫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并隨著發展階段和水平不同而不斷變化的一對矛盾。

公平和效率是辯證統一的。效率是公平的基礎,只有建立在效率基礎上的公平才能有物質保證;公平是效率的動力,只有以公平為價值取向的效率才能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創造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分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和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了效率的提高和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成員的收入普遍得到提高。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公平問題更加顯現出來。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不僅違背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而且最終將危及社會經濟穩定,影響發展的效率。因此,處理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時,必須要動態調整,因時而化,保持公平和效率的適時統一。

二、社會公平問題的現狀分析

公平問題表現在諸多方面,就公平問題的核心經濟公平而言,主要表現在起點不公、過程不公和結果不公,集中表現在結果不公上。

1.起點不公平。雖然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觀存在的,人們的稟賦、出身家庭的貧富、所處地區的自然條件有差別,但是后天的起點不公平仍大量存在:人們之間受教育的機會不同,健康的機會不同,遷徙的機會不同,就業的機會不同,致富的機會不同,合作的機會不同,參政的機會不同,發展的機會不同,進入市場的機會不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過程不公平。國企高層管理人員收入過高,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實行區別對待的企業所得稅,國有企業改制中內外勾結低價處置資產,利用內部信息或散布虛假信息惡意炒作股票獲取暴利,通過征地剝奪農民,通過關系或賄賂低價獲得國有土地,以及農民工工資得不到保障等。在進入市場的機會上的不平等很多是與規則的設定和對規則的把握有關的。總體上看,規則設立很嚴,執行偏松,對裁量權的把握又因人而異。前者如人們要辦一個企業,哪怕一個非常小的個體戶都要很高的初始門檻;不必要地設立行政許可,創造尋租的機會。后者如審批和審判,在裁量權把握的尺度上,或多或少存在著與關系和財富掛鉤的現象,這就使得進入市場機會不平等,履行合同的權利和義務不平等,而且這種裁量權的把握往往和腐敗相連,引起另一種形式的社會不公。

3.結果不公平。起點不公、過程不公最終體現在結果不公上面。一是我國城鄉收入差距過大。收入分配差異的基尼系數為0.46,收入分配相當不均。我們從城鄉分別來看,城市的基尼系數是0.34,農村的基尼系數是0.37,也就是城鄉作為兩個部分各自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把城鄉綜合在一起就達到0.46,這說明主要是城鄉差距造成了基尼系數的擴大。國際經驗表明,當基尼系數超過0.4時,國家往往開始出現社會緊張局面。二是地區收入差距過大。國家發改委的《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顯示,2005年,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收入差距比上一年拉大462元,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收入差距比上一年拉大545元。地區收入差距仍有擴大的趨勢。三是不同行業職工收入差距過大。例如,2000年,行業最高人均工資水平是行業最低人均工資水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壟斷企業職工利用行業優勢,憑高額壟斷利潤抬高工資,以各種各樣的名目發放津貼補助,其工資水平多年來均遠遠高出全國職工平均水平。不僅如此,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拉開的幅度非常大、速率非常快。近兩年,高收入戶的收入增長大大超過低收入戶,全國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10%的低收入家庭只占不足2%。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目前這么懸殊的貧富差距,是自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相當均等拉開到這么大差距的,只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速度非常快。比起經過若干代人才拉大收入差距的情況,其對社會的沖擊力不可等閑視之。

三、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

1993年,鄧小平即告誡我們:“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目前,我國人均GDP剛剛突破1000美元,正處于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過渡時期,收入差距客觀上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這既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也是一個社會矛盾凸顯期。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我們應審慎處理公平效率的關系,在繼續強調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進一步重視和突出社會公平,大力促進公平和效率的統一。

1.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實現社會公平奠定物質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根本動力,推動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促進效率不斷提高,從而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發展才是硬道理”。因此,要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富共享、和諧小康,必須有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效率的極大提高。只有以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完善的市場經濟為基礎,一個社會才能具備相應的社會經濟資源,才能保持社會的活力,才能為社會的長期穩定提供必要的條件和途徑。發達的物質基礎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是現代社會的支撐構架。

2.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切實有效地發揮政府對不同收入群體進行再分配調節的作用。要堅持群體受益原則,調整增長方式,從少數人分享型的增長轉向全體人民分享的增長模式。必須把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是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但是,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國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還不完善,還不能完全實現商品等價交換的初次分配公平。即使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以后,市場調節商品的等價交換也只是相對的,由此形成的公平分配還是相對的。由于各市場主體生產經營的條件、機遇、才能等差異,在自由競爭、優勝劣汰、價格機制、利益驅動機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問題過多,再分配很難糾正過來。因此在初次分配中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十分重要。由市場調節初次分配的結果,對于不同的社會群體來說不可能絕對公平。因此,在微觀經濟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運行的基礎上,加強和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針對市場調節初次分配的缺陷,對不同的收入群體進行再分配調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從社會宏觀層面維護效率與公平統一的重要手段和環節。

(1)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建立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的的公共財政體系,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增強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享有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使不同區域民眾享有比較均等的就業、住房、醫療、教育、基本公共文化的機會、公共服務水平和良好生活環境,使全社會成員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2)加大個人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①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這是緩解收入差距擴大的基礎性工作。目前收入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城鄉差距拉大。所以要重視解決提高廣大農民收入的問題。同時,在城市也有部分群眾的收入比較低。要努力擴大就業,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普通勞動者的工資增長機制,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的變化,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并督促企業嚴格執行,努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②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應該是一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數、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但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是,中等收入者數量較少,在全社會比重小。應通過提高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適當提高勞動力成本、加強對勞動者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創業、加強對公民合法財產的保護和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等多種措施,使更多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隊伍。③切實對過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要通過稅收等方式對過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使其一部分財富通過稅收等形式交給國家,集中用于再分配。當前,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加大稅收征管力度,打擊偷稅、逃稅、漏稅等行為。同時,深化電信、電力、石油、民航、金融、鐵路等行業改革,進一步引進競爭機制,防止其憑借壟斷地位為其從業人員謀取高工資、高福利。④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廣大群眾對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見,其實并不是對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見,而主要是對通過偷稅漏稅、侵吞公有財產、以權謀私、官商勾結、坑蒙拐騙、巧取豪奪、走私販私、假冒偽劣等違規、違法行為獲得的巨額財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強烈不滿。對這些非法收入要堅決取締和打擊,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3.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歷來被稱為人民生活的“安全網”、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調節器”,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總的看還不夠完善,存在著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四、小結

正確看待和處理公平與效率關系問題,關乎發展、關乎民生。能否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問題。黨的十七大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這是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內涵的豐富和完善,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這既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率,不斷增加社會財富,又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因此,思考公平與效率問題,探討切實可行的措施,既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冷溶汪作玲:鄧小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