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監督與構建和諧社會辯證關系論文
時間:2022-09-27 10:48:00
導語:法律監督與構建和諧社會辯證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會法律監督條件保障
論文內容摘要:法律監督與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二者同樣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客觀要求。法律的正確實施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同和遵守,所以,構建和諧社會能夠為實施法律監督創造必要的社會環境與條件:而現代社會的和諧與共振是建立在法治和正當秩序基礎之上的,因此,加強法律監督同樣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法制支撐和保障。
一、法律監督與構建和諧社會都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從現代法治社會的發展方向看,法律監督是完善國家法制、保障和健全社會法律體系的內在要求。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體制下,法律監督的實現方式是不同的。在西方國家,法律監督(Legalsupervision)并不象我們這樣由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來行使,而是通過分權制衡的途徑來完成。因此,從西方的法律辭典中就很難找到“法律監督”一詞的確切用語。在我國,法律監督已經成為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可分離的基本內容。而在學術上,法律監督這一概念一般被理解為廣義與狹義兩個方面。廣義上的法律監督是指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對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督:狹義上的法律監督則是僅指專門的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對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督,在我國是特指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本文中所討論的,主要是指狹義上的法律監督。
強調法律監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相聯系的。眾所周知,我國實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一方面,它代表全體人民行使最高國家權力,具有廣泛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另一方面,它集中了全體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享有決定、實施國家重大事項和組織、監督其他國家機關的權力,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和集中性。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的一切權力都是來自人民的授權,人民有權監督一切國家權力的運行。但人民群眾個體監督的分散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人民群眾的監督需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授權專門的國家監督機關來行使監督權,以保證人民監督意志的最終實現。權力需要進行監督,權力必須進行監督,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走向腐敗,這是社會實踐所反復驗證過的真理。特別是那些涉及民生利益的行政權和司法權,更是需要監督。這不僅是人民的要求和愿望,也是保證政治穩定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所以,由憲法和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專門法律監督權,代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進行法律監督,從根本上是代表了全體人民的意志,是符號社會民主與法制發展要求的。從社會民主與法治角度來思考,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授權下,將檢察權從國家權力體系中獨立出來,作為實施專門法律監督的權力體系,是人類法制文明進步的重要內容。
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提出來的、具有全新內容的一項重要舉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在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中開宗明義地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和諧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內在要求,無論是自然界的進化還是人類社會發展,都離不開和諧。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中,我們完全可以找到和諧在人類進化與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關鍵性作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夠與自然界長期和睦相處的人類,通過自身的奮進不斷地向周圍環境尋求“和諧”的條件,從而超越了其他一切靈長類動物而成為主宰地球的“智者”。沒有適應人類生存的“和諧”的條件,人類要么夭折、滅絕,要么停止進化而類同于其他動物。這種“和諧”的環境也就是人類經過世世代代的努力所取得的生存條件,它無疑凝聚了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本質含義。
社會的發展同自然界的進化具有同樣的運行規律,和諧會促進一種社會制度的進步;相反,不和諧也會導致沒落制度的消亡。奴隸制度、封建制度,不都是在不和諧的社會環境中滅亡的嗎?社會的和諧要求社會的各個構成部分、各種要素均處于相互協調的狀態。那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應當是社會的各種利益關系得到有效的協調,社會管理機制在不斷地完善和創新,整個社會處于穩定有序的健康狀態。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尚處于初級階段。社會經濟處于轉型時期,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相依存的社會上層建筑也相應地處于變革和完善時期。我黨在這一特定的、關鍵的歷史時期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具有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歷史意義。它不僅緊緊地抓住了時展的脈搏,順應了社會的發展趨勢,同時也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遵循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規律,把崇尚和諧、追求和諧作為推進社會進步的基本價值取向。這種把和諧的政治、和諧的經濟、和諧的文化、和諧的自然以及和諧的人類群體融為一個整體的和諧社會,科學地歸納和總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重要貢獻。
二、和諧社會為加強法律監督創造必要的社會環境與條件
說到社會和諧,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到中國的文化傳統。的確,幾千年漫長的中國文明歷史表明,中國是一個十分崇尚道德文明的泱泱大國,而道德與和諧之間具有內在的、實質的、必然的邏輯聯系。有的人認為,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與西方的“法”相比,中國的“和”一點也不遜色,可謂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郭建寧這樣說:“和”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價值目標。當生活中一旦出現矛盾時,人們總是用“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平和吉利的語言來開導和勸說。強調厚德載物,功德并用的傳統信念,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禮德的寬容精神。但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和”,已經完全遠離了古代人的思維范疇,而是一種無產階級的、全新的社會主義道德理念。所以,我們必須拋棄沒落統治階級倡導的那種無原則的“和”,而是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辯證的、在矛盾和斗爭中求統一與和諧的“和”。只有這樣的“和”,才能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與作用。
盡管法律監督主要側重于事物的矛盾與斗爭方面,但是這種產生于事物相互排斥和斗爭中的功能并不是無條件地存在的。法律監督的本質特征是表現為社會政治結構內部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的形式以不突破矛盾存在體的上限為界線。簡單地說,就是統治階級立足于對自身內部矛盾和問題的協調和解決。因此,在運用監督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必須依法律、講政策、講策略、顧大局,把問題和矛盾解決在不容突破的總體范圍之內,這就不得不要求具有一個社會總體上的協調與一致。如果只講監督,不講和諧,我們就可能把監督視為一種“斗爭”,而這種斗爭愈演愈烈,最終可能使我們重新來演繹“”的斗爭哲學。“”一伙曾唯恐天下不亂,用所謂的“斗爭哲學”來掩蓋他們篡黨奪權的野心,企圖把社會的發展引入歷史的歧途。所以,今天我們講監督,其監督的手段和范圍應當局限在政策和法律所允許的限度內,應當局限在人民群眾認同和贊成的范圍內,在監督過程中正確區分不同性質的矛盾和問題。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和諧的社會前提是加強法律監督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和諧的環境中,在安定有序的社會條件下,法律監督才會真正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黨在新時期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舉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在十九世紀中葉連中國做夢都沒有想到的社會效果,今天已經完全成為現實。就是充滿盛譽的十七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也不過如此。空前未有的社會變革給古老的中國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引發了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如收入分配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民主法制問題、公平正義問題、腐敗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與法律的實施和適用有關,并且很多方面還需要通過進行法律監督來加以解決。與此同時,這些問題又直接地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因為一個繁榮昌盛、國強民富的國家,不可存續在一個紛亂無章、肆意違法、權力濫用的惡劣社會環境中。這些都說明,構建和諧社會與加強法律監督都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建立和諧的、適合國情的良好社會體制,是保障一個國家沿著正確軌道運行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證法律得以公正實施、正確實施的基本條件。
三、法律監督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支撐和保障
法律監督是社會法治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社會由無序到有序,由自然走向理性,由法治取代人治,表明了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化中主觀世界與客觀規律的矛盾運動。法律在整個社會進化過程中始終承擔了其他統治工具所不可取代的職能作用。但是,法律首先是表現為人們為了達到一定的治理目的所事先設定的行為準則與活動規則,人類酷愛自由的本性決定了人們的行為與法律所設置的行為框架之間并不能完全劃等號,于是違法和犯罪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同步相行。潘恩曾經這樣說過:“在人類中占支配地位的秩序,多半不是政府造成的結果。這個秩序發端于社會的原則和人的天性。它在政府產生之前就存在了,而且即使政府的那一套被取消了,它還會存在下去。”
有的人認為,西方法治中并不存在法律監督問題,理由在于他們是完全依靠三權分離來制衡和牽制。其實這種解釋也未免會讓人信服。確切地說,西方的法律監督主要是通過分權和制衡的形式來實現的,而不是沒有法律監督。如果沒有法律監督,法官僅憑自己的良知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決如何得到糾正?警察以國家或社會整體利益的名義隨意侵犯公民人權的行為怎么得到遏制?難道社會能夠容忍這些錯誤與違法行為的存在嗎?絕對不會的。社會需要對法權的運用設置一道防線,以防止權力的膨脹和無限蔓延,法律監督是對法權進行約束的最好手段之一。因此,只要社會存在執法、司法行為,就少不了法律監督。
其實這個道理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就已經明曉。秦始皇立國之初。就設立了履行法律監督之職的“御史大夫”。中世紀法國國王派往法院的“人”,亦即后來的檢察官,目的也無非是兩個:一個是為了把官司打贏,保護王室利益:另一個則是為了監督法官的審判,維護司法公正。任何明智的統治者都清楚,制度和法律是南人們制訂出來的,它需要人們去自覺地遵守。但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又往往受到人們自由行為的挑戰。社會的大多數成員能夠依法行為,但少數人也可能不遵紀守法,甚至以身試法違法犯罪。如果這種現象出現在國家執法、司法機關,其引起的后果將會更為嚴重,就象弄臟水源一樣地把法律毀壞。所以,設立特定的法律監督機關來進行監督是保證法律公正實施的必要條件。
在社會不斷向文明挺進的道路中,法律與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日趨緊密相聯。試想,在一個法制健全,法律行為規范,民主與法治同步發展,社會充滿公平與正義的社會中,社會一定是安定有序,文明健康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定是誠信友愛,和睦相處的。而這種和諧良好的社會環境必須抵御來自與法律相佐思想和行為的干擾和破壞,在更大的程度上要防止來自執法、司法權力自身的毀壞與侵蝕,必須利用監督手段來保障執法行為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所以,離開了法律監督這一有效工具都是難以達到的。
在我國實行議行合一的政權模式下,以憲法的明確授權設立國家專門法律監督機關,是中國特色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綜合反映。我們不搞三權分立,而國家執法權、司法權又離不開監督,不設立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何路之有?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中就曾明確強調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目前,執法、司法不公,社會缺少公平正義,公民的人權還屢遭侵犯。這些現象都是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通過法律監督來制約與矯正這些與法律實施相悖的行為,不失為最現實、最明智的選擇。
從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個性特征上看,法律監督與構建和諧社會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監督”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是排斥,強調的主要是制約與克服:而“和諧”則主要是講事物之間存在的協調性和一致性。他們之間包含著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說:“一切對立的成分都是這樣,因一定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這就是說,矛盾著的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會相互轉化,達成共同的價值取向。法律監督與構建和諧社會正是這種矛盾的辯證關系在社會實踐中的恰當運用。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妥善處理不同利益之間的沖突,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
- 上一篇:社會事業管理辦公室副科級競聘演講
- 下一篇:和諧社會下農村平安建設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