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的文化公平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9 10:26:00

導語:和諧社會的文化公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的文化公平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

實現文化公平,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其重要條件。我國現階段的文化公平問題主要是轉型時期文化資源配置不平衡和制度安排上的不盡合理造成的,要實現文化公平、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重視教育的功能,發揮政府以及民間力量等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公平和諧社會和諧文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有沒有和諧的文化,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尺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之意就是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而社會成員之間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既包括經濟生活的需求,也應當包括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文化公平與和諧社會

(一)文化公平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

和諧社會是一個尊重傳統、包容歧異、主流鮮明、個性張揚的社會。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受到廣泛的重視。韋伯把新教倫理看成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帕森斯和斯梅爾塞(1956)的功能主義經濟社會學理論認為,文化對社會具有系統維持功能;諾思認為文化(意識形態)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具有節約交易費用的功能。文化包括風俗習慣、傳統、慣例、道德倫理、價值觀等,它是資源配置的“第三只手”,在無形中引導人們從事著社會交往活動。

從社會學的角度理解,廣義的文化總括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物質的和精神的全部產品。狹義的文化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和設施,以與世界觀、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識形態相區別。在文化的功能上,社會學認為,文化是社會或民族分野的標志,它使我們的社會有了系統的行為規范,也是社會團結的重要基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會中的人。從這個意義上看,社會成員能否公平公正的占有社會文化資源是社會和諧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文化資源的分配如果公平公正,就會增進整個社會的凝聚力,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反之,如果在文化上出現不公的分配現象,也必然就會產生社會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隔閡,阻礙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從而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

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一直是黨和政府的奮斗目標。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享有越來越豐富的文化發展成果,包括文化在內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而且,以經濟發展為后盾,為群眾提供廣泛的文化服務的能力也明顯增強。但無可否認的是,文化分配不公的現象依然存在,由此產生的文化矛盾,也具有社會矛盾的性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最終解決,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二)現階段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文化公平問題

著名教育家羅爾斯通過對公平問題的探究,提出了公平的三條原則:(1)每個人都能獲得最廣泛的、與其他人相同的自由;(2)一個人獲得的不均等待遇,如地位、職業、利益等應該向所有人開放;(3)如果起始狀況(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同,處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就應該用“補償利益”的辦法來保證。參考羅爾斯,本文認為文化公平主要是指為了使每個人特有的需求得到滿足,必須提供相同的享有文化資源的機會和權利,這種機會和權利不應該受到地域文化、階層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影響。

目前,在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總體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同時,由于多種因素的作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社會公平問題。城鄉之間、行業之間、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在經濟生活上出現貧富懸殊,反映在文化生活上也存在較明顯的不公平現象。城里人文化生活比較豐富,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相當貧乏;一部分人享受著各種高水準的文化消費,低收入家庭、困難家庭有的幾乎與文化生活無緣,相當一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民仍然處在“除了干活就是睡覺”的狀態,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這些問題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需要著力加以解決的。

二、文化公平問題的根源:資源配置與制度安排

現階段的文化公平問題,與其他社會問題一樣,是與我國當前轉型時期社會運行機制的非協調運轉密切聯系的。這種轉型背景反映在文化公平問題上,主要是文化資源配置和制度安排中的不合理成分,具體表現在:

(一)地區文化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文化作為一種上層建筑,是社會現實,特別是經濟現實的反映。由于我國地域寬廣,加之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樣,文化環境差異很大。一般來說,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上進步更快,這些地區經費充足、力量雄厚,文化設施完備而且比較先進,為當地居民的文化娛樂活動提供了較好的物質保障;而西部一些地區,由于本身經濟發展滯后,資金不足,致使文化娛樂設施落后,難以滿足本地居民的正常需要,同時在規模和數量上也難以與前者相比較。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作為衡量文化資源占有量一個重要標志的高等學府,2002年在中國的分布分別為:北京共有普通高校61所、遼寧66所、江蘇73所、上海45所、山東65所、廣東62所,而西部的廣西只有30所、貴州30所、云南28所、甘肅18所、西藏3所、青海8所、寧夏8所、新疆21所。①

因此,區域文化的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目前最突出的國情之一。文化資源配置的失衡,致使西部文化設施建設長期滯后,這不僅嚴重損害了文化公平,也構成了對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深刻制約。

(二)文化資源配置的城鄉差距

“城鄉二元結構”已經成為目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嚴重障礙,這也已是學界的一種共識。這種社會結構反映在文化資源的配置上,主要是由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國社會中的資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場來進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文化公共設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礎設施,幾乎完全是由國家財政投入的;而農村中的教育和文化設施,國家的投入則相當有限,有相當一部分要由農村自己來負擔,由于經濟上的限制和文化素質上的制約,農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幾乎沒有,文化資源相當匱乏。

體現到現實生活中,主要是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數量和結構上的巨大差異。據2004年文化部在甘肅、寧夏、四川、浙江、湖南、福建等地的調研顯示,近幾年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春節文化市場總是熙熙攘攘,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令人目不暇接,總體消費走勢較好。而在一些基層鄉鎮,春節文化活動顯得單調,文化場館設施簡陋,也未舉行像樣的文化活動。此外,一些鄉村盡管建有文化站、閱覽室、讀報欄,但圖書以武俠小說居多,期刊雜志以言情媚俗為主,科技類、致富信息類讀物非常少見。村民抱怨:農閑時節想讀書“充電”,走科學致富之路,尋尋覓覓中,卻找不到“電源”所在。于是,打牌、賭博成為了多數農民消遣娛樂的方式。一些富起來的農民在過節時開始釋放一年的疲勞,打牌竟成為寒冷鄉村的一項最普及的文化娛樂活動。②

(三)文化資源配置的階層差異

社會分層是指人們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依據社會關系不同層面上的同一性而形成的社會層次結構。由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還是人民謀生的手段,廣大勞動人民內部由于社會分工而造成的階層差別依然存在。隨著階層文化貧富差距加大,不同階層享受公共文化資源的權利受到影響。

首先,社會分層萌發不同的階層文化。如處在較為富裕群體里,就會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期望,并能夠更主動地提出對文化的較高期望,處于這個階層里面的成員也相應地表現出更高的成就動機,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相反,處于貧困階層的成員,由于自身接受信息的機會收到周圍環境的限制,對自己及其周圍的成員的文化期望較弱,甚至會產生文化貧窮的惡性循環。

其次,社會經濟地位產生不同的文化資源占有機會。由于家庭的文化資本不同,所占有的文化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會不同,貧困階層絕大多數沒有條件享受比較好的文化資源,農村和城市在占有文化資源的可能性方面亦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等等。以接受高等教育為例,盡管當前我國加快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但社會分層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和專業選擇上的影響仍十分突出,其基本順序是:干部、工人、農民。城鎮考生,尤其是干部子女,他們一般具備較好的家庭文化條件,而農村地區及城市里的貧困階層由于自身社會經濟地位的限制,在接受教育的機會和綜合素質上都會處于比較劣勢的地位。

(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弊端突出表現一下幾個方面:

一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項資源分布不平衡。如上所述,總體看,東部地區相對于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相對于邊遠地區,城鎮相對于農村,其優越性是一目了然的。即便是一個省、一個城市,其公共文化的資源分布也是不盡合理。當前我國許多地方的商業中心的改造和行政中心的搬遷,大多從經濟著眼,缺少公共文化服務的意識。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供給與需求嚴重脫節。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的服務和產品,由于缺少調查和論證,往往性質和形式單一,難以得到公眾歡迎。如許多文化館多年來服務方式單一,對現代文化形式、內容缺少研究,很難吸引公眾上門,遠不能滿足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產品越來越多樣化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務強調的受眾平等,并不是平均。

三是沒有對文化消費的貴族化傾向進行有效遏制。在今天,藝術展演不可能再是免費享用的文化大餐已是常識。但演出的成本和利潤變本加厲地加到了觀眾的頭上,造成了今天的“天價”票盛行。這將會把一般民眾排除在基本的文化消費領域,使文化只成為某些富裕群體的“奢華品”。文化消費的“貴族化”傾向正以和文化設施崛起同樣驚人的速度發展蔓延,成為城市管理者必須面對和正視的一個問題。

三、實現文化公平,構建和諧文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著力建設和諧文化,而公平與公正應該成為和諧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樣一個歷史階段的文化公平,不可能是絕對的,只能是相對的。但我們必須努力創造條件去逐步縮小城鄉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文化生活上的過大差距。要解決當前的文化公平問題,筆者認為應當主要應該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把教育公平作為奠定文化公平的基石。

和諧社會的構建要通過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去實現,而教育公平是正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教育作為一種社會設置,具有傳授知識與技術、傳播文化的功能,是實現個人社會化和向上流動的重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現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特別是文化公平的重要途徑和根本前提。

長期以來,學費高、亂收費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這些年,各個地方都針對教育不公平現象出臺了措施,如對貧困生實行助學和貸款措施、對“高考移民”嚴厲打擊等,而且在有些學校已經形成了制度。遺憾的是,但執行起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因為公平觀念和人文關懷的落實本身就有很大伸縮性。

因此,應在教育領域普遍倡導公平文化,將教育公平作為教育精神大力弘揚,國家首先應該保證和營造受教育的公平環境,從制度上嚴格限制、懲罰那些違反教育政策的行為;其次,教育機關還應該對自身進行公平教育意識再教育,特別是基層領導者,在樹立經濟意識的同時,更要具有公平意識和人文關懷精神,充分考慮到貧困生的困難,設置綠色通道,奉獻愛心。此外,要加強對教育腐敗與教育特權的監督,通過建立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監督機制,防止和懲罰教育腐敗,堅決取消教育特權,保障教育公平。總之,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成為提高國民素質重要途徑,最終達到以教育公平促進文化公平。

2.構建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在不對政府的職能、權限進行明確的界定和限制的情況下,社會文化發展是不可能真正走上和諧發展的道路的。政府要真正推進文化建設,就必須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那些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文化產品(如義務教育、公共博物館、公共圖書館等)的提供上,必須建立健全文化資源配置的公共選擇機制,確保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的社會公平。文化資源特別是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要糾正目前廣泛存在的政府文化投資熱衷于“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以致大量奢侈豪華、鋪張浪費而利用率極低的所謂文化工程,同義務教育捉襟見肘的情形形成鮮明對照的不公平現象。

其次,文化生產和消費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讓最普通的百姓能夠用最平民的價格享受高品位的文化,這是政府應盡的職責。政府的政績不僅在于建造了多少標志性的文化設施,更在于多少市民在這些設施里享用了高品位的文化。正如一些專家所建議的,公益性原則、非暴利原則、法治原則、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原則,應該成為演出市場定價的根本依據,文化消費的貴族化傾向應該而且必須得到有效遏制。

最后,在政策的制定和運行上向“文化弱勢群體”傾斜,為文化公平提供政策保障。為了保證文化財富在分配對象、分配內容和分配方式上的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政府在公共政策的選擇上應該注意向文化弱勢群體傾斜,保障和維護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目前,農村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仍占有相當高的比例,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的文化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十分貧乏。城市中特殊群體也很少有文化生活,農民工更處于文化饑渴狀態。正是出于向文化生活貧乏群體傾斜的考慮,文化系統高度重視基層文化建設。

3.鼓勵并善待有利于基層文化建設的民間力量。

實現文化公平有一塊很重要的就是基層文化建設,就是為最基層的群眾送去文化生活。隨著近幾年社會經濟的發展,群眾的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但是政府在基層文化建設方面也未必就能面面俱到,志愿者、民間組織的出現恰好可以填補這塊空白,它們既為老百姓帶來娛樂和享受,同時也促進了社會文明建設,為實現文化公平、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

要發揮民間力量在基層文化建設,成為促進文化公平的途徑,需要加強對民間力量的正確引導,為它們的發展營造健康的生態環境。一方面要引導民間力量融入時代和社會,一方面又要珍惜其與民間社會、與民族民間文化的天然聯系;一方面要避免政府部門的過度干預,為文化建設的民間力量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一方面又要要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打擊種種違規違法行為,反對以任何形式和理由設置地方保護的壁壘。注釋:

①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②《春節文化消費不均衡》,/sd/z629.html(具體作者不祥)

參考文獻:

[1](德)卡爾·曼海姆(KarlMannheim)著,劉繼同、左芙蓉譯.文化社會學論要[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2]馬和民.新編教育社會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李作戰.公平理論在運用中如何實現公平.人才資源開發[J].2005年第6期.

[4]胡立群、曾吟.教育公平的文化制約.高等教育研究學報[J].2004年第1期.

[5]劉芳、張金泉.論當代教育公平:基于社會文化的一種解讀.當代教育科學[J].2003年第9期.

[6]陳崎嶸.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人民網,2005/03/19.

[7]孫亞東.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決策探索[J].2005年05期.

[8]袁銀傳、鄭潔.社會公平及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學習與實踐[J].2005年第5期.

[9]潘彭丹、余期江.淺析當前階層分化對高等教育機會獲得的影響.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J].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