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下法治訴求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17 11:08:00

導語:和諧社會下法治訴求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下法治訴求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會法治

論文摘要:“和諧社會”主要是個哲學、政治學、社會學上的概念,不能簡單地套用于法學范疇。在把法治轉化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還需要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的檢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法治是將“和諧社會”由理念變為現實的必由之路。法治保障和諧社會穩定運行;法治化解和諧社會各種矛盾;法治調節和諧社會各種利益沖突。

對于和諧范疇的理解主要體現在美學、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之中。在美學上,最為典型的是古希臘畢達哥拉和愛利亞派,他們以數的理論為基礎,從音樂的和諧(數的比例)出發論證了整個“宇宙秩序”。他們認為音樂、幾何、雕塑、宇宙天體中都有和諧的范例,它們都可以通過具體的數字、比例來體現,這個數字比例就是黃金分割率。[1]在哲學上,中國古代哲學是為典型,《易經》中的“太和”、孔子的“中和”等無不作為其哲學思想的核心范疇。在社會學上,和諧主要作為一種社會理念或社會理想,在那樣的社會里人人各得其所、各享其樂、其樂融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種對美好社會的向往,人們對之傾注了過多的理想和情感色彩,和諧社會的概念開始被泛化以至被濫用、誤讀。“‘和諧社會’這個現代政治學、社會學概念,不能簡單地套用于法學范疇。”[2]

一、法治調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利益

正如上所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一個充滿著矛盾的社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些矛盾的根源是資源的有限性與人的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緊張沖突。法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而社會關系的核心內容是利益。法不過是對社會利益關系的一套調整機制。法律關系是對現實利益沖突的映射,是對利益制衡的表達。正如赫克所言,“法的每個命令都決定著一種利益沖突;法起源于對利益關系的調整機制;法的最高任務是平衡利益。”[3]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各種利益訴求與沖突是客觀存在的。道德、習俗等固然可以調節和諧社會中的各種利益沖突。但是由于道德、習俗存在規范的模糊性,執行的軟弱性等缺陷,人們在根據這些規范行為時要么是自由散漫,要么不知所從。而法律的明確性、強制性等特點可以彌補道德、習俗在調整利益沖突時的缺陷,為人們的社會行為提供了導向性和預期性。

首先,法調節利益沖突的必然性。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接為利往。逐利乃人之本性,正是逐利才凝聚了各種社會力量,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革。而各種各樣的社會力量圍繞各種利益所展開的相互沖突、相互制約與彼此合作便構成了和諧社會內在圖景。有限資源與無限需求之間的緊張沖突注定了社會利益關系的對立與糾葛。利益總是有限的,當一部分人取得利益時,必以對方喪失利益為前提。因此,各種利益關系此消彼長,相互制約。在這些利益的沖突關系中,有多種調節方式,如道德、習俗、宗教等都對利益糾紛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但是由于這些調節方式的模糊性、軟弱性決定了它們調節利益(尤其是重大利益)沖突的有限性。如果任其自然發展,必然導致弱肉強食,人類在自我的斗爭中會自取滅亡,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有國家保證的手段來調整這些利益關系。法律由于其本身的明確性、強制性、權威性等特點決定了它對利益(尤其是重大利益)沖突調節的必然性。“作為利益整合的工具,法負載著根植于一定利益格局的價值偏好與選擇,并將其外化為一定的權利(或權力)、義務和責任模式,進而能動地實現利益沖突的偏向性保護及利益結構的協調平衡。”[4]

其次,法調節利益沖突的方式。法對利益的調節主要是通過分配利益,也即是同配制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來實現的。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立法。立法是在各利益群體各自的利益表達和要求的基礎之上具體分配權利和義務的過程。立法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利益分配。它通過賦予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方式來表達,其關注的最終結果仍然是利益。二是法律實施。法律制定出來之后,需要付諸實施。法律實施是指法律在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和實現。法律實施包括執法、司法、調解、仲裁和法律接受等多種方式。法律實施對調節利益沖突有著重大的意義。列寧曾說,“法律的重要性不在于寫在紙上,而在于由誰來執行。”[5]立法所確定的利益是靜止不動的利益,但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是相互交往的,利益也是流動的。在利益的流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利益上的矛盾和沖突,產生權利、權力和義務、責任的糾紛。通過法律實施的手段來判明糾紛雙方的責任,明確損害者應承擔的責任,是解決和抑制社會沖突、維護合法權益、保持社會和諧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法治化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矛盾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一個沒有矛盾的極樂世界,它同樣充滿著矛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妙不在于“無差別境界”,而恰恰在于面對多元力量的社會現實,成功協調各種利益矛盾。

首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存在著多重社會矛盾。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政治、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從根本上說,是供需矛盾,是利益矛盾。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呈現多樣化,社會關系、社會矛盾也日益復雜化。多元力量的崛起給社會運轉帶來新的嚴峻的考驗,因為多元社會力量之間既有價值一致的一面,也有價值差別甚至是價值沖突的一面。這些矛盾主要體現在:一是經濟上的多元化,導致經濟利益關系的復雜化。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公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企業以及其他市場主體競相發展,產生了各自的利益要求。個人利益、集體利益、階層利益、國家利益等之間相互矛盾和沖突。二是政治上的多元化,導致政治訴求“博弈”化。隨著民主法律意識的提高,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需求不斷增長。在我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其他是參政黨。參政黨通過協商會議等形式不斷參政、議政,提出他們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訴求。三是思想上的多元化,導致價值沖突“顯性化”。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舊的思想觀念和道德體系已經打破,新的思想觀念和道德體系尚未形成。在這個轉型的社會里,外來的思想觀念不斷沖擊著我們既存的思想體系;而有些封建的傳統思想觀念也在幾經遭遇之后開始復活。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事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因此,所謂和諧社會,實際上是一個有矛盾的、有差別的多元化社會,是一個容納矛盾而且有辦法解決這些矛盾的社會。矛盾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前進的動力,是建構和諧社會的基礎。和諧源于差別而又高于差別,源于多元而又高于多元。因此,建構和諧社會并不是避免矛盾的存在,而是要建立一種不斷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的機制,包括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有效的矛盾疏導機制、順暢的社會流動機制、安全的社會保障機制等。

其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夠化解這些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有很多,譬如心理的方法、政治的方法,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社會多元化的逐步形成,法律已經成為化解這些矛盾的主要途徑。法律在化解社會矛盾方面的優勢主要有:一是權威性。在所有化解矛盾的方法中,法律是最具權威性的一種。法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體現國家意志的一般行為規范。社會關系通過法律規定上升為法律關系,通過對法律關系的確認就能對社會關系形成權威性的調整。而一旦出現法律糾紛的時候,法院就可以依照法律對案件作出判決,而法院的判決本身又具有最高權威。三是明確性。與其他解決糾紛的手段比較,法律具有明顯的特點是它的具體明確性。法律通過規定當事人的權利、權力和義務、責任,使當事人清楚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權力和應該承擔的義務、責任,這樣就利于防止社會矛盾的出現。在當事人的權利、權力、義務、責任發生糾紛時,法律又明確地賦予當事人尋求法律救濟的途徑。而在法官審判案件時,法官所作出的裁決結果都是具體明確的,決不存在含糊不清的地方。通過這些過程,當事人的權利、權力、義務、責任必將清楚無疑。二是終結性。法律是化解社會矛盾的最終手段。在人們遇到有關權利、權力、義務、責任爭執的時候,法律一般是解決糾紛的最終途徑。他們或可以提起訴訟,或可以申請仲裁,或可以要求調解,這些手段都是化解矛盾的主要手段。通過這些程序,糾紛一般會得到最終的解決。法律在化解社會矛盾方面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決定了社會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三、法治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都曾提出過和諧社會與和諧理念,但是這些思想往往帶有空想主義的濃重色彩,缺乏實踐經驗的支撐,而且,在存在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舊政治法律制度下,這些設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中國共產黨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為理論基礎,吸收歷史上的和諧理念,總結建國以來在促進社會和諧的艱辛探索中積累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提出了富有21世紀時代特點的“和諧”理念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也在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這樣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不會是空想主義,而是具有了現實基礎和保障力量的社會目標。

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機制。法治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社會矛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人與人的和睦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國家與國家的和平共處,都需要法治加以規范和維護。法治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著至關重要和無可替代的作用。和諧社會要求法治來保障其穩定運行;和諧社會要求法治來化解各種矛盾;和諧社會要求法治來調節各種利益沖突。在一個和諧社會里面,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能依法行事,所有公民都依法享受權利和自由,所有國家機構都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從而既保障公民權利,又維護社會秩序。法治社會中最重要的規則是法律規則。法律是所有社會規范中最具有明確性、確定性和國家強制性的規范。依照法律規則來治理社會,人們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會就有了和諧的基礎。因此,法治是將“和諧社會”由理念變為現實的必由之路。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

法治是社會有序運轉的重要保證,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法治的一個重要功能在于它能調整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確認各種利益歸屬。當社會各種利益關系發生沖突時,人們可以尋求訴訟或其他法律手段來保障各自正當利益的實現。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靠法治保障的民主社會,以下分幾個方面來說明。1.統治階級所取得的勝利成果需要法治來保障。任何階級在取得革命的勝利之后,制定法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采取憲法和法律的形式將取得的勝利成果登記和鞏固下來。取得革命勝利的無產階級,同樣也需要用憲法的形式將其取得的勝利成果登記和固定下來,使之得以鞏固,同志在制定我國憲法時曾指出,“世界上歷來的憲政,不論是英國、美國、法國、或者是蘇聯,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實之后,頒布一個根本大法,去承認它,這就是憲法。”。[6]同樣,在無產階級建立自己的社會、取得建設的成果之后,有必要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來確認和鞏固這些成果。我們可以從我國的憲法和法律的修改里面可以明顯地看出這點。例如,我國1982年憲法在序言中記載了中國重大的歷史變革中的四件重大歷史事件。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對1982年憲法部分內容作了修改和完善,把鄧小平理論載入憲法,實現了國家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2004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載入憲法,實現了國家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充分表明我們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國家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從我國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的歷程來看,我國憲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所取得的成果的確認和鞏固。

2.各種社會利益主體歸屬需要法治來保障。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已經由過去一個力量比較單一的社會轉變為多元力量并存的社會,主要表現在,(1)經濟上多元;(2)政治上多元;(3)思想上多元。其中,經濟上多元表現得最為明顯(13萬億元的GDP已為國有、集體、私有各占1/3的格局),也是政治上多元和思想上多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利益主體多元化已經形成。利益主體多元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創制的基礎。同時,也是社會和諧社會的價值訴求。和諧的基礎是多元,單一和純粹不可能構成和諧。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唯一可能性,正在于我們能夠形成一個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改革開放以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體和利益群體,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經濟結構、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的價值觀念也不盡相同,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價值取向。于是,不同階層、不同利益主體、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正在并將繼續大量產生出來。多元利益和價值的存在,必然帶來相互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沖突不是和諧,可是沖突能夠轉化為和諧。在轉化過程中,法律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能“定分止爭”,通過立法事先確定各個利益主體,可以實現社會利益的合理分配,保障社會利益的主體歸屬。例如我國的《森林法》第三條規定,“森林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我國《草原法》第九條規定,“草原屬于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國家所有的草原,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我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這些法律規定確立了各種社會利益的主體歸屬,為和諧社會的建立提供了法治保障。

3.和諧社會的運轉需要法治來保障。和諧社會不是一個靜止不動的社會,它同樣是一個存在分工與合作、生產與交換等過程的動態社會。要達到這個社會的和諧運作,必然需要法律來維持。雖然社會自身也具有規范與調節功能(如說習俗、道德、宗教等規范也在調整、協調著社會的運作過程),但是法律自身的特點(如規范性、明確性、可訴性)決定了法律對維護和諧社會運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一方面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權力、義務、責任使得人們形成合理的預期,這樣就保證和諧社會朝著一定的方向運行;另一方面又不斷地落實權利、權力、義務、責任,使得人們合理的預期得到實現。通過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和諧社會才能得以協調運作。但是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經常會出現權利、權力、義務責任的爭執以及人們的合理預期不能如期實現,這時就容易導致社會矛盾甚至社會化停滯不前。消除這些矛盾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訴諸法律。法律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保障社會協調運作。(1)司法,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司法人員按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司法是維護人們權利最后一道屏障,對實現公平正義以及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執法,是指有權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及其工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擬定具體辦法,提供服務與設備,支付經費,促使有關社會公眾遵循法律的活動和行為過程。執法是法律過程的一個中心環節,對法律價值的實現和社會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以上兩種法律手段之外,仲裁、調解等對維護和諧社會的運轉也發揮著重大作用。

總之,法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統攬全局的作用。和諧社會與法治社會是互為表征的,和諧社會必然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當然是和諧社會;只有在一個崇信民主,奉行法治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其他要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實現;和諧社會的其它要素特征都包含著對法治的需求和依賴,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許多問題最終都歸結于法治問題,需要通過法治來解決。法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須依靠法律來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依靠法律來引導社會和諧的發展,依靠法律來保障和諧社會的實現。只有滿足法治的訴求的情況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會從理想變成現實。同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滿足法治的訴求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和思想基礎,為法治理論的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全增嘏.西方哲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郭道暉.對構建政治民主化和諧社會的法理思考[J].河北學刊,2007,(1).

[3]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胡旭晟,蔣先福.法理學[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5]列寧全集(第二版)第29卷[M].

[6]選集(一卷本)[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