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弱勢群體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11:09:00
導語:扶助弱勢群體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弱勢群體;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過程中,弱勢群體問題已經演變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分析弱勢群體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對構建和諧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社會穩定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根據我國當前的社會形勢、發展現狀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科學理論,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關心人、尊重人,平等賦予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和空間,進而滿足人們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分化加劇,貧富差距拉大,弱勢群體擴大并由此引發出種種社會問題。需要給予極大關注。
一、弱勢群體的界定、構成
(一)弱勢群體的界定
社會弱勢群體,又叫社會脆弱群體或社會弱者群體,“是一個在社會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1]。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主要指老弱病殘者及沒有勞動能力,需要依賴他人的人群。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農村剩余人口向大城市的轉移,廣大下崗失業工人、進城農民工等也加入到弱勢群體這一隊伍中來。與其它群體相比,弱勢群體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物質生活上的貧困。這是弱勢群體成員在經濟利益上共同面臨的一大困境。二是社會地位低下。經濟能力的貧乏導致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低下,工作生活基本上沒有保障。三是相對剝奪感較強。長期無法與其它群體共享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普惠性成果,使得弱勢群體將自身的不如意境遇歸結為獲益群體對其利益的剝奪,從而對獲益群體產生仇視或憎恨的心理,形成較強的相對剝奪感。四是無法依靠自身力量走出困境。弱勢群體的形成原因非常復雜,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如弱勢群體自身文化素質偏低;又有客觀方面的原因,如我國的社會轉型及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的優勝劣汰機制等。無論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弱勢群體都無法依靠自身力量擺脫其弱勢的狀況,而是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幫助。五是政治權利沒有保障。弱勢群體經濟地位低下導致了其政治地位的弱勢,在公共政策決策中往往聽不到他們的聲音,遠離公共決策中心地帶,使得他們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力微弱,其政治權力同樣得不到保障。
(二)弱勢群體的構成
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朱镕基總理提出對弱勢群體要給予特殊的就業援助,這不僅是“弱勢群體”第一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同時也意味著這一問題亟待解決,應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就當前狀況而言,弱勢群體并不單指某一個社會階層,而是一個涵蓋面和影響面廣泛、結構復雜的龐大群體。有學者估計,目前我國的弱勢群體數量在1.4-1.8億人左右。主要由以下群體構成:
1、下崗失業人員。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漸深入,下崗失業人員的規模逐步擴大。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到2000年末,下崗失業人員總數已達1252萬人,其中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為657萬人,比上一年增長5萬人。登記失業人員為595萬人,登記失業率為3.1%。從2001年開始,雖然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數量有所下降,但登記失業人員數量卻節節攀升。有學者估計,隨著下崗與失業的逐步并軌,屆時中國的失業率可能會更高。就當前的狀況看來,失業下崗人員仍是弱勢群體的主體。
2、“體制外”人員。指那些從來沒有在國有單位工作過,主要靠打零工、擺小攤養家糊口的人以及殘疾人和孤寡老人。到目前為止,對依靠打零工、擺小攤養家糊口的人群尚沒有詳細的統計數據。此外,我國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到上個世紀末,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3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0%,并以年均5%的速度遞增。同時我國有6000萬殘疾人,70%的殘疾人靠國家接濟或家人撫養。
3、進城的農民工。近年來,進城的農民工越來越多,他們的辛勤工作為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據調查,一個進城農民工一年為城市創造的價值在25000元左右,除去自身勞動的價值8000元,他為城市創造的凈價值在17000元左右。與他們為城市創造的可觀價值相比,城市卻沒有為他們提供與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如居住權、勞動保障權等各種權利保障,再加上他們從事在城市人看來不屑為之的工作,經常受到歧視。
4、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這部分人主要是從集體企業退休下來,當時的退休工資本就不高,加上各種津貼,在城市中生活也僅夠維持日常花銷。由于退休時間過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又過晚及原單位效益不景氣等原因,很多人員無法享受醫療等社會保險。另外,權威數據顯示,賦稅負擔的日益沉重使農民的福利大不如前。到2000年底,我國仍有些農民的年人均收入在700元以內,處于貧困線以下。除去生活富裕的農民,大部分農民屬于弱勢群體。
近年來,弱勢群體的隊伍不斷擴大。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02年11月,僅我國城市貧困人口的總數已接近2000萬。毫無疑問,規模不斷增長的弱勢群體問題若處理不好,必將給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造成極大障礙,影響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一)扶助弱勢群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我黨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宏偉目標,要建立一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和諧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簡單說來,它指經濟、政治、文化這三大社會系統相互之間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然而無論是經濟、政治亦或文化系統的發展,都少不了人這個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不遺余力地推動。只有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合作無間,三大系統也才能無障礙運行,社會也才會和諧。由此可見,人際和諧是實現構建和諧社會這一長期目標的基本條件。而要達到人際和諧,就必須扶助弱勢群體,給予他們平等的發展權利與機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二)扶助弱勢群體是社會主義建設題中應有之義
我們所構建的是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之一就是社會公正,使社會成員能夠各得其所,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也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顯著特點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扶助弱勢群體是社會主義建設題中應有之義。在我國現階段,廣大弱勢群體成員生活處于貧困線以下,這當中蘊含著一種隱性的對弱勢群體成員平等享有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剝奪。在當前,既要給強勢者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又要給弱勢者提供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使社會成員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回報,又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不能以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代價來獲得強勢群體的利益,使社會財富向少數人一方聚集,而是要讓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十幾億人口”,弱勢群體享受不到這種普惠性成果,就是一種不公正,這明顯有悖于社會主義的實質精神。
(三)關注弱勢群體,是整個社會充滿創造生機與活力的需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我黨提出要充分、廣泛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就是要讓整個社會洋溢著勃勃生機,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集中一切積極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推動社會經濟健康協調地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有賴于社會各階層的創造活力。弱勢群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一部分,妥善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有利于調動他們從事生產活動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充分并合理地發揮其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這樣的社會,其創造力是完整的,其社會氛圍也才是充滿活力的。
三、扶助弱勢群體應采取的對策
(一)堅持把發展作為首要目標,通過發展改變弱勢群體的生存環境。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應作為首要工作來抓。雖然說弱勢群體問題并不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被自然而然地解決,但不可否認,經濟發展了,可利用的資源多了,勢必有利于盡快和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正如鄧小平所說:“手頭東西多了,我們在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時就立于主動地位。”[2]其次,弱勢群體問題是伴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而出現的,這一問題的解決,同樣也應該依靠經濟發展。弱勢群體的“勢弱”首先就表現在他們的經濟貧困上,基本生存問題得不到解決,其他權利勢必也無法得到保障。因此,要切實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必須首先發展經濟,大力改善他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繼而使其擺脫弱勢地位。(二)以社會公平為原則,建立健全保證弱勢群體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機制
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應當“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3]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普惠性成果既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文明、進步的標志,同時也反映了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毋庸置疑,所有改革都有成本和代價,這種成本和代價本應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并且合理的承擔。然而,因為弱勢群體處于社會底層,自身能力有限,再加上基本沒有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不僅享受不到這種普惠性成果,反而過度承擔了改革和發展的代價。這不僅非常不公,也有悖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因此,應以社會公平為原則,盡快建立健全保證弱勢群體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機制。
1、建立健全開放合理、充滿活力的社會流動機制
社會流動指個人或社會群體從一種社會地位到另一種社會地位的轉變。它分為兩種類型,即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水平流動是人們從一種地位向另一種大致相同的地位的流動,是人們在同一社會層次上的橫向流動;垂直流動則是指人們從一種社會地位向另一種較高或較低的地位的變化,是人們在社會分層結構中不同層次之間的縱向流動。[4]建立健全開放合理、充滿活力的社會流動機制,從水平流動看,就是要調整和改善不合理的流動機制,促進成員進行社會流動。從垂直流動看,應為成員提供更多提升自身社會地位的機會,同時社會地位的變化應當公平合理。具體說就是要繼續深化體制改革,消除影響人們自由流動的體制性障礙,如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等;調整和改善公共資源配置機制,使公共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公平、合理的配置;制定合理的城市化戰略,加快城市化進程等。
2、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機制。
初次分配不僅重效率,也要以社會公平為原則,要規范市場秩序,對各種非法收入和腐敗行為堅決予以打擊,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在二次分配領域要堅持社會公平的原則,通過征收個人所得稅等方式調節收入差距懸殊,防止兩極分化,同時政府應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增加向貧困地區、弱勢群體的支付力度。前兩次分配結束后,要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和積極性,建立各種形式的第三次分配制度如慈善事業、社會救助等。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第三次分配對扶助弱勢群體其獨特的作用。
3、建立與完善溝通機制。
一項政策是否得到落實,運行是否成功,政府的精心設計固然重要,但建立與完善溝通機制,傾聽“用戶”的“聲音”也不能忽視。在社會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弱勢群體的利益常常因為其“勢弱”即所擁有的實力,所掌握的經濟資源﹑權力資源﹑信息資源不夠而被忽視。在政策的貫徹落實過程中,他們又常常因為找不到與政府及相關部門溝通的渠道,而無法反映政策實施的真實情況及政策中可能存在的不完善之處。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為了使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能夠得到更好的表達,應建立與完善溝通機制。通過制定和完善相應政策,使政策制定者能夠聽見弱勢群體的聲音,在做決策時綜合考慮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的利益,找到二者利益的平衡點,確保二者都能各得其所。
4、建立和完善人文關懷機制。
弱勢群體的“弱”不僅僅表現在經濟方面,同樣也表現在精神和情感方面。人不僅僅有自然屬性,同樣也具有社會屬性。弱勢群體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忍受著物質生活及精神和情感的雙重匱乏。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不僅能提升其自信心,還有利于提高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增強社會的凝聚力,使社會更加和諧。這種人文關懷不僅僅包括在尊重弱勢群體的人格和尊嚴的前提下,給予弱勢群體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全社會營造出和諧關愛的氛圍,給予他們支持和力量,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陳成文.社會弱者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P24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馮鋼主編.社會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 上一篇:和諧社會的人學底蘊研討論文
- 下一篇:和諧社會建設地位與意義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