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關系和諧與社會和諧論文

時間:2022-01-14 03:05:00

導語:勞動關系和諧與社會和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關系和諧與社會和諧論文

重構新型勞動關系,穩定和諧最重要。當前我國企業勞動關系還不穩定,用工臨時化、合同期限短期化的情況在不少企業還存在,有所謂“長期的臨時工,固定的合同工”現象。勞動關系不穩定帶來了員工過高的流失率。國際慣例表明:優秀企業的員工流失率應在15%左右,而我國民營企業的人才流失率接近30%,中小型民營企業近幾年的人才流失率達50%以上。過高的流失會給企業帶來一系列諸如離職成本、重置成本、培訓成本、時間成本損失和商業秘密及客戶資源流失的潛在威脅。形成勞動關系新格局,重要的是改變這種不穩定現狀。

重構新型勞動關系,平等合作是關鍵。勞動者和企業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互相依存的利益共同體。企業要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使員工樹立“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的理念,減少勞動關系的對抗性,使勞動關系的雙方共生共榮,共謀發展。平等合作需要提升企業凝聚力和員工的歸屬感,使員工在思想上對企業產生信任感、認同感、安全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促進企業內部有效協調和良好互動,培育員工積極向上的“主人翁精神”,營造開放、平等、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大家庭”氛圍,使企業和員工之間形成平等合作、相互信任的伙伴關系。

重構新型勞動關系,互利雙贏是根本。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我國快速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兩個“下降趨勢”值得關注,一是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總額占GDP比重一直偏低且呈下降趨勢,二是國民收入分配最終格局中居民收入比重呈下降趨勢。數據顯示,1990年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為53.4%,2006年下降為40.6%,十幾年間下降了12.8%。與此同時,企業利潤占GDP比例從21.9%增加到29.6%。在國民收入分配的最終格局中,政府和企業所得增長較快,居民所得增長較慢。從2002年到2006年,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續下降的趨勢,2002年為62.1%,2006年為57.1%企業的收入比重從20%上升為21.5%:政府收入比重從17.9%上升到21.4%。政府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引人關注,2007年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5.1萬億元,同比上年同期增長32.4%。五年來全國財政收入累計約17萬億,年均增長達22.1%。從總體水平上看,我國居民的收入30年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然迫切需要建立勞動者充分平等地分享高速經濟發展成果的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所得在最終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盡可能使居民收入和勞動所得同企業利潤增長、財政收入增長及經濟發展保持相對協調的關系。——政府要通過《就業促進法》的實施擴大就業需求,用財稅政策鼓勵企業多解決社會就業,緩解就業壓力。從短期看,企業在面對勞動力成本提高和勞動關系規范時的本能反應必然是減少聘用新的員工,甚至裁員。這就會產生緊縮就業的效應。企業可能會采用一種“五個人的活,三個人干,給四個人的工資”的緊縮就業的對策。為此,需要政府從實施《就業促進法》的角度,加大對就業的財稅支持,“對沖”《勞動合同法》對就業的影響。在利用各種政策手段調控宏觀經濟時,將擴大和促進就業增長作為優先的考慮因素。為了實現社會就業的總目標,需要政府調減財政稅收,減輕廣大企業負擔,減少裁員,通過就業促進法的實施,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稅收支持,共同分擔規范用工制度造成的高成本,鼓勵企業多解決社會就業,緩解《勞動合同法》短期給企業帶來的就業壓力。在稅收政策方面,對就業貢獻大的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給予稅收優惠,適當減免某些稅種,并提供一定的稅收寬限期;對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安置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根據條件,給予安置補助費和社會保險補助費。財政要直接增加對再就業的支出,提高財政對就業和再就業支出占GDP比重。

——企業要轉變觀念,改變過度依賴勞動力低成本的發展模式。企業要轉變靠勞動力低成本贏得有效競爭的發展理念。企業要認識到,高工資不一定帶來低競爭力,能否充分開發人力資源是企業獲得創造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是贏得競爭實現高額利潤的關鍵。我國人工成本相當于韓國1/13、日本的1/26、美國的1/27水平。但是韓國、日本和美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分別是中國的12倍、18.68倍和17.35倍。中國目前“低工資、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低附加值”的發展模式,造成“低技術”和“低勞動者素質”陷阱,使企業陷入“微笑曲線”最低端。勞動力價格較低,往往會使企業忽視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忽視對員工的培養。長此以往,勞動者素質得不到提高,創新的習慣和動力難以形成,最終會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可見成本的增加往往會成為企業的一種機遇。在企業改變傳統的低成本、特別是依賴勞動力低成本的發展模式的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也要改變過度依賴招商引資和盲目追求GDP的高速增長的傾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加重視保護勞動者權益,更加重視實現社會公平。

——企業與員工要合作雙贏,處理好共建企業和共享利益的關系。共享是共建的目的,而共建是共享的基礎,雙方共享利益促進員工共建企業行為。在現實情況下,企業與員工的利益目標取向會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追求工資福利最大化,另一方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是,企業和員工雙方的沖突是相對的,合作是絕對的,員工和企業主之間又是利益相關的利益共同體,在根本利益上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強調企業和員工利益的一致性,企業與員工之間要相互理解,彼此相互尊重,共同制定雙方都能接受的規章制度,共同努力做大企業“蛋糕”,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通過利益共享同時增進雙方利益,實現互利雙贏。

一一社會要建立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是勞動、資本、技術、管理、土地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關系。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需要全社會建立五種機制,從制度建設上改變利益格局方面的“企業強勢、員工弱勢”的態勢。這些社會機制是: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勞動關系三方溝通協商或共決機制、職工不滿申述處理機制和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

摘要:勞動關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經濟關系,勞動關系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石。要利用三項勞動就業法律實施的契機,重構企業“和諧穩定、平等合作、互利雙贏”的勞動關系新格局。其中,穩定和諧最重要,平等合作是關鍵,互利雙贏是根本。

關鍵詞:勞動關系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