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與經濟法作用
時間:2022-03-17 08:52:00
導語:和諧社會與經濟法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含義
在現代漢語中,“和諧”即協調、配合與適宜。至于和諧社會,不同學科有不同解讀。從法學的角度來看,意味著法律合理配置人們的權利義務并且保障其真正實現的文明社會狀態。和諧社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和諧社會,是指社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和諧共處以及社會系統內部的協調發展、和諧相處,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狹義的和諧社會是指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的社會。和諧社會一方面是指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是社會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和諧發展,實現人和社會的良性循環發展[1]。
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首次完整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概念,它是指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面對資源、地區和利益發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的形勢下,通過經濟、法律、政治等綜合手段,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符合客觀規律的要求,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深化、發展、完善,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全面進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和諧社會不會自然形成,必須借助法律制度的推動與保障。法律是整個社會關系調節器的重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著關鍵作用。作為重要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其產生的歷史、目標等都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具有內在高度一致性,因此,經濟法必然可以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其他部門法無法實現或者難以實現的作用。
二、和諧社會與經濟法內在統一性
1.經濟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工具
考察經濟法形成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經濟法的產生是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兩個領域的利益相互融合的體現,是平衡協調運用市場之“無形之手”與國家之“有形之手”,以解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問題,從而協調國家、社會、團體、個人之間利益的產物[2]。經濟法從其誕生時起,就是為了在追求自由與限制自由、在市場與政府、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上尋求均衡,這種與生俱來的均衡理念與和諧社會全面、和諧發展的要求不謀而合。經濟法通過“微觀規制”與“宏觀調控”兩種手段的有機結合對社會經濟關系進行綜合系統調整。盡管民法也調整經濟關系,但是民法更注重個人利益的保護和形式公平,無法全面體現和諧社會的要求。因此,經濟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途徑,也是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主要工具之一。
2.和諧社會是經濟法所追求的目標
經濟法是以社會責任為本位,體現國家意志的協調政府經濟參與和市場自體運行的法律制度。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它要求公平與效率并重、社會結構更加合理,人們行為更加規范。和諧社會是經濟法所追求的目標,即是要達到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之上的國民經濟的總體良性運動。通過經濟主體規范化、市場競爭自由有序化、經濟運行穩定化和社會保障實效化,來實現全社會的公平、正義及可持續發展。
3.和諧社會有利于經濟法的貫徹執行
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主要標準之一,和諧社會意味著這個社會是民主與法治的社會,社會成員有著較高的法律意識,人們知法、守法,這樣的環境有利于包括經濟法在內的法律的貫徹執行。因此,和諧社會可以推進經濟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提高經濟法的規范作用,實現經濟法的法律價值,更好地發揮經濟法的職能作用。
三、經濟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經濟法作為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現代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重大作用。
1.市場規制法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市場規制法通過對市場主體行為進行規范,保證和促進市場競爭,對市場運行的環境和制度條件予以調節、完善,維持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及其活力,促進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如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規范市場中不正當競爭、壟斷等阻礙競爭的行為,促進自由競爭,確保市場運行環境的公平,促成有效市場的建立。同時,協調市場主體利益關系,保證各方經濟利益平衡,達到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目的。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賦予廣大消費者在交易、信息、安全等多方面以更多權利,讓經營者承擔更多的義務,用這樣的權利義務分配方式來彌補兩者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缺陷,均衡各方主體利益,促進“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的構建。
2.宏觀調控法平衡協調功能的實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
發揮經濟法宏觀調控作用,促進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基礎性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財政、稅收、金融、價格、產業政策等經濟手段的作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換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同時,運用經濟杠桿,加大市場供需平衡的調節力度,防止經濟大起大落,確保國民經濟持久、穩定、均衡地向前發展[3]。通過《宏觀調控基本法》對宏觀調控的程序、宏觀調控權的劃分、行使的民主監督與問責機制等內容進行規定,促進政府權力的依法科學行使。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法律,規范銀行業行為,從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通過《預算法》、政府轉移支付方面的法規進行收入分配,調節社會成員對社會財富的占有份額和比例,協調各方利益關系。通過稅收法律制度,可以籌集財政資金、收入調節、調整產業結構、協調地區經濟、引導投資等等,稅法在這些領域里發揮重要作用,從而為和諧社會“公平正義”目標的實現提供現實途徑。通過《產業結構法》、《農業法》等,國家適度干預或直接參與,調整總供給,彌補市場不足,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和各個產業的協調發展。
3.社會保障法著力實現實質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
社會保障法通過初步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法律制度,多渠道籌集保障資金,保護勞動力的再生產和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調節居民的消費水平,平衡社會供求關系。政府通過對社會成員的收入進行必要的再分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特別是通過為沒有生活來源者、貧困者、遭遇不幸者和勞動者在失去勞動能力或工作崗位后提供救助,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緩和社會矛盾。社會保障法的價值取向在于:既承認和充分維護個體正當效率和公平,又不至于因個體而損害社會公眾、公共及總體的效率和公平,實現真正的和更高層次的社會公平正義。
綜上所述,經濟法是平衡協調市場與國家的法,其重要屬性是平衡協調。它在對經濟生活進行法律調整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平衡協調原則,從整個國家的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協調經濟利益關系,以促進、引導或強制實現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的統一,本質上決定了經濟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必然發揮重要作用。經濟法在促進和諧社會構建方面作用的發揮依賴于其自身完善的法律制度,因此需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重新設計并完善經濟法具體制度,包括市場規制法律制度、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從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現實路徑。
參考文獻:
[1]楊德敏,論經濟法理念與和諧社會的契合.黑龍江社會科學[J].2006(1).
[2]姜慶丹等,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經濟法理念.理論界[J].2007(4).
[3]季忠民,經濟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統一性.新東方[J].2006(10).
- 上一篇:主體意識對和諧社會的作用
- 下一篇:道德在和諧社會建設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