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老齡化社會穩定壓力論文

時間:2022-06-18 05:58:00

導語:緩解老齡化社會穩定壓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緩解老齡化社會穩定壓力論文

論文摘要:為緩解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帶來的壓力,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套相應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障制度

21世紀是屬于老人的世紀,我國在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社會,截至2008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5989億人,占總人口的12%。而據2006年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可知,中國人口老齡化在21世紀上半葉將不斷加深,尤其是未來的十多年間,人口老齡化速度將不斷加快,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超過4.37億,老齡化水平達到30%,將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這個比例會持續50年。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一是我國老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大。我國老齡人口絕對值是世界之首。目前,中國老齡人口接近1.6億,占全球的老齡人口的五分之一,幾乎相當于英國、德國、瑞士、盧森堡四國的人口總和。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根據聯合國預測,21世紀上半葉,中國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1世紀下半葉,中國也還是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國。

二是人口高齡化趨勢顯著。人口年齡結構中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人口的高齡化即長壽化,目前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增速很快,以年均約4.7%的速度增長,達到1300萬,明顯快于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預測2050年將達到1.5可乙左右,占老年人口的21.78%。這也是人口轉型時期老齡化的重要年齡特征。

三是“未富先老”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至10000美元以上,而中國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盡管2008年中國以4.222萬億美元的GDP位居世界第三,但同年中國的人均GDP僅為2460美元,仍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發展沒有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屬于未富先老。

二、我國老年人口養老保陳所面臨的問題

老年人口養老保障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能否消除老年人的后顧之優,關系到能否鞏固離退休制度和計劃生育成果,而且還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社會養老保險壓力巨大

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老年扶養比的持續上升,不僅意味著國家和社會發放社會基本養老金、支付社會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等壓力將大大加重,而且還意味著將來由于勞動適齡人口數的減少將使繳納各種社會保險費的人群大大減少,面臨著社會保險基金缺口不斷增大的問題,可以說,政府、企業、社會都已感到養老保障的壓力正顯著加大。

第一、基金來源渠道單一。當前中國養老保險基金主要來源于保險費的收入及其利息和財政補貼。單一的基金來源致使現行養老體制必須要面對“彈性的繳費與剛性的支出”引發的財務吃緊的矛盾。加之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多,享受養老基金的人群在不斷擴大,在職工人對離退休職工的贍養比在逐漸上升,致使養老保險費用支出與收入之間的矛盾成為老齡化危機應該面對的首要問題之一。

第二、地方“養老”欠債嚴重,“空帳”運行規模巨大。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在退休人員每年以6%的速度遞增的情況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以每年1000億元的規模增加。早在1997年26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中就有指出:已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繼續按照過去的標準,由企業繳費形成社會統籌部分解決。即企業同時承擔著退休職工的養老需要和為在職職工積累養老金的雙重責任,造成企業負擔過重,致使繳費困難、逃費、欠費現象嚴重,養老金出現收不抵支的現象。另外,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人口數量的增加,除去個人賬戶部分的“社會統籌”部分根本不足以支付離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再加上統籌部分與個人賬戶部分資金的“混賬管理’,,于是就出現了“挪用”個人賬戶的基金來補養老金支付空缺的現象,導致個人賬戶空帳實行、養老金入不敷出、社會公平難以維持的吃緊狀況。

(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國目前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處于建立過程中,尚存在諸如覆蓋面窄、統籌層次不高、統籌項目和統籌比例不規范、保險金額較低等許多問題。目前我國大多數的老年人仍然是在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障覆蓋范圍之外。調查表明,城市老年人養老金(退休金)保障覆蓋率2006年男性為89.1%,女性為64.6%,仍有將近22%的城市老年人沒有享受退休金。同時,龐大的農村老年人口仍舊主要依賴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五保戶”等集體經濟的養老模式、以及少量的社會救助。無論城市還是鄉村,老年人口數量的激增與現階段較為狹窄的養老保障體制覆蓋面之間的沖突己經突顯口。

(三)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滯后

受資金投入不足、養老設施陳舊、觀念滯后、資源分散以及扶持政策與配套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因素制約,目前我國養老產業化進程緩慢,難以滿足老年人劇增的服務需求。

目前,我國所有老年用品生產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尚不足1000億元,供求相差甚遠。一項銀發經濟調查顯示,在普通商店內,青年人服裝占70%以上,中老年人服裝不足10%,各種養老福利、公益設施的現狀也不容樂觀,一些護工、老年人公寓、適合老年人的樓房、廁所等少之又少。以養老機構和床位數為例,目前我國共有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3.8萬個,養老床位120.5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僅有8.6張,與發達國家50至70張的水平相差甚遠,難以滿足龐大老年人群,特別是迅速增長的‘空巢’、高齡和帶病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三、應對老年人口養老保除的對策

解決老齡化問題,既靠我們大力發展和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們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客觀地對我國現行的人口政策進行調整,以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

1、將養老保障事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以家庭服務保障為基礎,社區照顧為依托,機構供養為補充”,的養老保障模式,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道路,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會和國家作用有機的組合起來,使之發揮出最佳效用。

2、健全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要采取各種措施,完善城鎮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正常增長機制,完善相對獨立的養老金經辦機構,負責養老金的征收、給付、營運和管理,保證全額按期予以支付。農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儲蓄和家庭保障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并積極推進城鄉養老、醫療方面的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逐步建立起城鄉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

3.鼓勵發展社會養老產業。國家要根據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圍繞老年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對一些產業進行結構調整,開發生產適用對路的各種老年用品,鼓勵和引導老年產品市場的發展。日本的銀發經濟能發展得紅紅火火,很大一部分因素便是得益于政府的助力。2000年,日本首次制定了“介(看)護保險法”,讓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通過國家補助獲得必要的看護服務,大大推動了日本看護產業的發展,日本全國老人每月花在看護業的費用從當年的4億日元直線攀升到了2005年的148億日元,而其中80%的費用都是用在輪椅租賃和特別看護用床方面。

4、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規體系,保障老年人權益。首先,要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一方面提高全社會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同時要圍繞老年人權益問題及時開展立場鮮明的輿論監督,消除對老年人的歧視行為,對侵犯老年人權益的違法行為要予以嚴懲。其次,有關部門要根據老年人的要求,及時提供法律援助,對老年人因養老、醫療、產權等糾紛提起訴訟應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

解決老年人口的養老保障問題,是國家、社會、家庭的共同責任。為此,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套相應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以緩解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帶來的壓力,真正實現代際公平,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