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憂患意識對改革的作用論文
時間:2022-09-01 05:04:00
導語:增強憂患意識對改革的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生存智慧,是民族振巖的強大精神動力。新時期新階段,黨中央提出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中心任務就是使各級干部認清發展形勢,搶抓發展機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浩社會。
關鍵詞: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深化改革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生存智慧,是民族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是繼續深化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一、憂患意識是古代先哲們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豐富而寶貴的啟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流傳千古,令人警醒的古訓是中華民族憂患意識的精辟概括。早在Ⅸ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之說,人們通過不斷總結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下是有了“開撥亂之業其功既難,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業也,有始有卒①的結論。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明確指出:“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⑦。中華民族千百年形成的這種憂患意識,是古代樸素辯證觀在政治思想領域內的表現.是基于對事物矛盾法則的深刻理解,是對國家興衰存亡內在規律的重要思考。昌必有衰,興必有廢”③,“天道之數,罕則反,盛剩衰”④告訴人們:事物發展到頂點,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這種道理用于治國理政之中,就是說一個朝代,一個政權的繁榮和穩定也不是絕對的,興衰成敗是常有的事。于是乎就有了“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致喪敗。”⑤的警告。這也正如Ⅸ淮南子·說山訓》中所說:“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⑥。可見,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克服驕傲自滿情緒,“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前提。
二、憂患意識是古今中外歷史經驗的總結,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翻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畫卷,有這樣一種現象令人扼腕嘆息之余又發人深省:一面是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的諸如“文景之治”、“開皇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所謂的治世;另一面則是緊隨治世而來的危機、倒退、分裂以及朝代的覆滅。縱觀歷史,造成這一巨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的統治者陶醉于繁榮穩定的表象之中,喪失了憂患意識,對潛在的危機估計足,終導致盛極而衰。唐玄宗面對封建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一“開元盛世”時,原本頗有才能和作為的他在其后期的統治中,沉湎于歌舞酒色,任用奸桕,醉生夢死,釀成“天寶危機”,引發“安史之亂,終使唐朝走向衰落、瓦解、直至覆滅。當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工業產業革命、文化思想啟蒙運動風起云涌之時,清朝統治者渾然不覺,躺在康乾盛世”的溫床上,沉浸千“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的大國思想中,殊不知,他們經歷的僅僅是落日的輝煌”,接下來便是“長夜無歌,馬克思稱之為“奇異的悲歌”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伴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一夜之間喪失執政地位的教訓也告訴我們,作為執政黨,要時刻增強憂患意淤,居安思危,變革圈新,銳意進取,才能鞏固執政地位。
而在這一點上,恰恰是唯一被視為“崛起大國的東方國家一日本給我們提供了可供關注和參考的經驗。與我國一樣,口本在發展中經歷丁諸多坎坷,但每次失敗都被轉化為日本民族喚起憂患意識,凝聚國民精神的良機。即便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之時,很少見到熱火朝天的宣傳陣仗和大張旗鼓的自我頌揚。相反,更多的日本人在談論《日本沉沒》,以此來激勵國民奮發圖強不圩落后的憂患意識。這種在日本崛起”,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之時的冷靜、謹慎的自省與憂患,肯定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三、新時期新階段.黨中央提出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中心任務就是使各級干部認清發展形勢,搶抓發展機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而立之年,30年來我國的經濟社會有了顯著發展:早在2006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四位,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正是這些輝煌成就的取得,使得部分領導干部丟失了憂患意識的優良傳統,滋生了“盛世心態”,并陶醉于其中,頭腦發熱,不思進取,同步自封,從而導致驕奢淫逸之風抬頭,丟掉了艱苦樸素的好習慣,迷失了.執政為民的宗旨。公務員之家:
在這種情勢下強調增強憂患意識,能夠使我們更加清醒的認清形勢:雖然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取得r_巨大成就,但“不發達的基本國情并沒有根本超越,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將處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還遠遠落后丁發達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有待完善,民法制還不夠健全,各種社會差別尤其是城鄉差別還相當大,社會不公、貪污腐敗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總體上,諸如一位外國評論家所說,中國是“一個既富有又貧窮,既強盛又脆弱的大國”;雖然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同時我們有正在經歷問題和矛盾的凸顯期,我們既要看到“黃金發展期”帶來的難得機遇,更要看到“矛盾凸顯期”蘊含的挑戰。這一時期,國內經濟體制發生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同時,國際E我國還將長期面臨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在占優勢的壓力;另外,雖然和平、發展、合作已成為時代潮流,盡管我們提出了和平發展新道路和共建“和諧世界”的偉大主張,中國的大國地位不斷增強,但意識形態領域的競爭和較量仍異常激烈,各種反華勢力不斷制造“中國威脅論”,并不斷打出“人權牌、“民主牌、“臺灣牌、“西藏牌”,千方百計地遏制中國的發展與和平統一。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只有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才能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
增強憂患意識更加有利于我們在發展中搶抓機遇。機遇有兩個特點:其一是機遇的出現具有偶然性,它不是總存在的,一旦失去,將不會再來。其二是機遇具有共享性,但它只屬于那些有充分準備的歷史主體。古今中外的事實說明,能否抓住機遇對一個民族和國家常常攸關存亡,特別是在歷史轉折時期。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曾指出“要善于把握機遇來解決我們的發展問題”。如何才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呢?這就需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憂患意識,沒有危機感,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就會使人驕傲自滿,在頹廢享樂中喪失斗志。正確的憂患意識可以激發人們強烈的這回責任感和使命感,預見和正視社會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從而激發人們奮發圖強、開拓進取的動能,形成推動社會進步和事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四、結語
歷史是一面鏡子,警醒我們要有憂患意識;現實是一種挑戰,要求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深化改革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我國繼續深化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必須居安思危,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
- 上一篇:新聞報道工作總結暨培訓班的講話
- 下一篇: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月啟動儀式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