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居民收入分配階層因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7 11:22:00

導語:我國居民收入分配階層因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居民收入分配階層因素分析論文

摘要:通過分析16個社會群體的收入水平與人口比重對應關系,研究中國階層收入分配格局演變趨勢與規律。在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經歷的兩次重大交遷過程中,第一次使得農民階級分化出農民工、私營企業員工、鄉鎮企業職工、個體勞動者及私營企業主等階層;工人階級分化為白領工人、個體勞動者、國有企業職工、其他企業職工、離退休人員、民營企業職工、城鎮集體職工和企業經營者等主要階層;知識分子則發展為企業經營者、自由職業者、公務員和部分白領工人。第二次變革使得其他企業職工、國有企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先后進入中產階層范疇,公務員則進入上產階層。現階段,其他企業職工、國有企業職工、個體勞動者和白領工人四個階層屬于中產階層;上產階層由公務員、自由職業者、企業經營者和私營企業主四個階層構成。

關鍵詞:收入分配;格局演變;階層;人口比重

收入分配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恒的話題。居民收入分配既是生產和勞動的結果,又是交換和消費的前提,其承上啟下的重要性不僅是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的主要理論問題之一,而且對于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各個階層又發生了哪些分化與重組,誰將成為未來的中產階層?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論文

一、文獻評述

國內外關于居民分配格局的文獻對于我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首先來看格局研究對象。收入分配領域對于格局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府、企業和個人收入分配格局,二是地區、行業、城鄉收入分配格局,Ⅲ三是收入水平與人口比重格局。國內外大量文獻重點研究前兩者格局,而對于最后一種格局的研究則相對較少,本文重點研究中國居民收入水平與人口比重格局。對于這一格局的研究,國內只有少數學者針對居民收入分布進行了統計研究,但對數據要求過高,以至于每一年的格局刻畫都需要大規模的調查數據支撐,這樣既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又難以進行不同階段格局演變的對比研究。故此,本文采用新的刻畫方法進行探究。

有關階級和階層的研究。馬克思依據資產的有無將人類劃分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中國改革開放前依據政治身份的不同,在農村劃分了雇農、貧農、下中農、中農、富農和地主;在城市劃分了工人、職員、工商業兼地主、資產階級、右派分子和反革命分子等。改革開放后,中國分化出新的階層,朱光磊(2001)、楊繼繩(2006)、閻志民(2002)、吳波現(2004)和李拓(2002)等人依據職業和行業的不同,分別列出了十來種不同的階層,并分析了各個階層的構成和特征等。但未能將各個階層的規模和收入水平整合為一體,進行階層格局變動分析。

有關中產階層劃分的研究。階層劃分受多種因素影響,一是經濟收入劃分,二是消費分層,三是職業決定,四是社會經濟地位量表,五是主觀認同,六是綜合判定,七是貧困線和凈財富綜合確定。”中產階層必然具有其相應的消費水平、生活方式、財產積累程度、擁有各種要素的能力,甚至思想觀念。但這些都是派生的結果,只有收入水平才是綜合性、根本性的指標,是劃分中產階層的決定性條件。故此,本文按照經濟收入劃分,劃分標準則依據世界銀行和發改委給出的數據。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很少有學者針對中國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和人口比重這一基本格局進行系統的刻畫研究,更少有人對格局的變遷進行系統的研究,對于格局變遷與階層變動的結合分析,則屬空白。本文將在這些方面進行初步的嘗試。

二、研究思路

基于對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相關文獻的梳理,通過對《中國統計年鑒》居民收入分配數據的整合處理,繪制出以3000元(人民幣)為組距,從1956年到2007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圖樣。同時,為保證數據的連續性和可觀測性,按照人均GDP遞增的原則選擇上海1996-2008年數據為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富裕階段的后續替代樣本,繪制出其格局圖,進而構成了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連續變動的全部影像。除此之外,還根據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規律,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6-1977年):收入差距減小,收入水平降低;第二階段(1978-2005年):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水平提升;第三階段(2006年至今):收入水平增加,中產階層擴大。

為了進行階層變動分析,本文選出16個社會群體,經過搜集、整理,匡算出以階層為主體的收入分配格局,即各個階層的收入水平①一與人口比重的對應關系。進而通過對比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中國階層收入分配格局,從階層視角,剖析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兩次變遷過程中階層的分化、重組與變動。在此基礎上,估測出現階段和未來中國下產階層、中產階層和上產階層的構成和發展趨勢。最后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提出加速推進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變遷的政策建議。

三、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階段劃分與中產階層的界定

課題組對于新中國60年來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進行刻畫,根據格局的不同結構,將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6-1977年):收入差距減小,收入水平降低。與該階段相對應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由明顯的“點橫結構”演變成為“條形結構”。第二階段(1978-2005):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水平提升。嶼該階段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格局如圖1所示。

經過一系列的發展變化,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由“點橫結構”,經歷“條形結構”、“金字塔絹構”、“倒鉆石結構”、“菱形結構”,最終演化為“橄欖型結構”。其演變的規律是:占據人口比重的最大層由下到上逐層推進,該層之下各層的人口比重逐步減少,呈現遞減形式,該層之上各層人口比重也逐步縮小,呈現遞減形式,最終演化為“橄欖型結構”。

國內外不同學者和組織對于上、中、下三個階層的劃分各不相同。2002年,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中產階層的人均GDP下限為3470美元,上限為8000美元。中國統計局經過三重換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間的換算,美元和人民幣之間的匯率換算,購買力評價標準換算)后,認為中國中產階層家庭年人均收入下限約為14500元(人民幣,下同),上限為35000元。上述數據經過物價調整(2002—2007年)和家庭平均人口(2002年)折算后,2002年中產階層家庭年均收入的下限和上限分別為61152元和147608元,約等于60000元和150000元。在農村,家庭年收入達30000元就可以過上不錯的生活;而在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達到60000元也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綜合城市和農村,中產階層家庭年收入在60000元和150000元之間與現實比較吻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06)公布的數據,認為中產階層下限為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結合統計局和發改委數據,本文界定中產階層為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5000元~35000元的人群,低于14500元的人群為下產階層,高于35000元的人群為上產階層。

四、中國階層收入分配格局的刻畫

為進行階層變動分析,本文選出公務員、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白領工人、國有企業職工、城鎮集體職工、其他企業職工、民營企業職工、鄉鎮企業職工、個體勞動者、軍人、農民工、農民、離退休人員、自由職業者和失業、半失業共16個階層進行分析。經過搜集、整理及對個別數據的匡算,本文得出了以階層為主體的收入分布,即各個階層的收入水平與人口比重的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五、階層變動分析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由點橫結構演變為金字塔結構,又進一步演變為倒鉆石結構。為便于比較分析,我們同時給出2003、2005和2007年基于等分數據測度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如表3所示。

對比表3和表2,我們發現,2003、2005和2007年中國階層收入分配格局和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兩方面差別。一是計算結果,即階層格局和居民格局各個層次的人口比重不同;二是斷層情況,居民格局的人口比重層層有數據,而階層格局的個別層次沒有數據。對于這些差別,我們認為是合理的,因為兩種格局的計算方法和原始數據是不同的,居民格局的人口比重采用的是區間估測,而階層格局的人口比重則采用點估計,故此產生上述兩方面區別。

然而,即使存在區別,我們還是發現了它們的內在一致性,即格局整體走勢相同:人口比重最多的一層都是3000元-6000元的人群,且由最多層向兩端的變化基本上都呈遞減的趨勢。這種一致性不僅再次論證了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結構的正確性,而且也為格局變動的階層分析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要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三大主要群體,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大約占總人口的95%,收入基本都處于3000元以下,只有少數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的收入處于3000元~6000元。居民收入較為平均,不分下產階層、中產階層和上產階層。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政治發展,經過三十多年的分化與重組,由表3可知,農民階級分化出農民工、私營企業員工、鄉鎮企業職工、個體勞動者及私營企業主等階層;工人階級分化為部分白領工人、個體勞動者、國有企業職工、其他企業職工、離退休人員、民營企業職工、城鎮集體職工和企業經營者等主要階層;知識分子則發展為企業經營者、自由職業者、公務員和部分白領工人。各個階層的收入和規模如表l所示。而這正是第一次格局變遷的結果。

從2003年到2007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再次發生變化,即次底層人口比重超出最底層人口比重。從階層角度來看,由表1可知,2003年,最底層包括農民、農民工、失業和半失業三個階層,次底層包括鄉鎮企業職工和軍人;2005和2007年,最底層包括農民、失業和半失業兩個階層,次底層主要包括鄉鎮企業職工、農民工和軍人。在軍人數量不變甚至是減少的情況下,正是由于農民工數量和收入的增加,促進了農民的分化與提升,實現了格局的質變。除此之外,不難發現,2003-2007年格局中,農民,農民工、鄉鎮企業職工和民營企業職工都處于較低收入的分層中,其中,民營企業職工和鄉鎮企業職工分列倒數第四層和倒數第三層,他們早在2003年之前就實現了收入的增長和階層分化。由此可見,這兩個階層是早期從農民中分化出來的,他們為格局的變化進行了前期的量變準備,對格局的演變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中產階層的劃分標準,2003年失業半失業、農民、鄉鎮企業、鄉鎮企業職工、民營企業職工、城鎮集體職工、離退休人員、軍人、其他企業職工和國有企業職工10個階層屬于下產階層,個體勞動者、白領工人和公務員三個階層屬于中產階層;上產階層則由自由職業者、企業經營者和私營企業主三個階層構成。2007年失業半失業、農民、鄉鎮企業、鄉鎮企業職工、民營企業職工、城鎮集體職工、軍人和離退休人員八個階層屬于下產階層;其他企業職工、國有企業職工、個體勞動者和白領工人四個階層屬于中產階層;上產階層由公務員、自由職業者、企業經營者和私營企業主四個階層構成。第二次格局變遷過程中,其他企業職工、國有企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先后進人中產階層范疇,公務員則進入上產階層。其他企業職工多為外資或中外合資企業員工,外資企業的薪酬明顯高于國內同類行業員工;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競爭行業多轉化為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則主要屬于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行業,且多為壟斷行業,而壟斷行業員工的薪酬在現實中的確較高;個體勞動者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憑借勞動報酬和資本收益,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基于以上原因,其他企業職工、國有企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過渡到中產階層。公務員不僅獲得正常收入,還可以憑借手中特權取得灰色收入,即使不是高級公務員,他們也可以獲得很多福利和各種社會保障,還可以依靠人脈關系享受非常待遇,故此中國的公務員階層已經進入到上產階層。公務員之家

按照表2的結果予以統計,發現2003年下產階層、中產階層和上產階層的比重為83.32:13.27:3.41,2005年為75.41:20.67:3.91,2007年為67.24:28.18:4.58。下產階層的人口比重在減少,中產階層和上產階層在增加。進一步深入觀察可以猜測,今后中國的城鎮集體職工和民營企業職工可能會逐步進入到中產階層,而個體勞動者和白領工人可能會進入到上產階層。但這僅僅是數據上的增長可能,現實中也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實現。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經歷兩次重大變遷。第一次變革使得中國社會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三大主要群體發生了分化;第二次變革促進了鄉鎮企業職工、農民工、民營企業職工階層的數量和收入的逐步增加,尤其以農民工的分化臨界質變為特征,促使次底層人口比重超出最底層人口比重,實現格局的重大演變。更重要的是,第二次格局變遷過程中,其他企業職工、國有企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先后進入中產階層范疇,公務員則進入上產階層。現階段,其他企業職工、國有企業職工、個體勞動者和白領工人四個階層屬于中產階層;上產階層由公務員、自由職業者、企業經營者和私營企業主四個階層構成。

總理在2010年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中國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顧效率與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為進一步推動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變遷,加快階層重組與變動,擴大中產階層,一方面是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主要通過市場競爭獲得職業地位和社會地位,實現社會流動。但在市場之外,還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建立一些必要的配套體制,促進和規范社會流動,實現并加速格局變遷。具體舉措有:一是加強義務教育的財政支持體制,使得所有的子女都能夠接受優質教育,實現教育公平;二是放松戶籍制度管理,建立人事和檔案管理新體制,使每個人成為自由的、獨立的和靠能力素質立足的社會人;三是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降低農民流動成本,保護他們的合法權利,并建立形式多樣、層次分明的專業培訓體系;四是推進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制,建立一個保障水平雖低但覆蓋廣泛的社會保障制度。

另一方面是調節各個階層的收入。格局變遷過程中,有些階層躍動是合理的,有些則是不合理的。產業(藍領)工人和白領工人誠實勞動、合法經營,依靠勤勞和才能致富,對于這些階層,政府應積極鼓勵,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他們的收入。個體勞動者、企業經營者和私營企業主是依據要素占有和機遇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異,政策上應作適當調節,但不宜作抹平處理,創造條件讓更多民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以壟斷為主的國有企業,是由于體制性“明規則”、“潛規則”不周全、不合理造成的收入差異,政府在明確有所調節、有所抑制的同時,關鍵是以政策和制度建設推動深化改革、機制轉變追求制度合理化、規范化,限制壟斷性收入。部分公務員違法亂紀的“黑色收入”,政府必須堅決取締、懲處,并注重從源頭上加強法治和制度建設,以消除違法亂紀、腐敗行徑的滋生土壤與條件,堅決打擊非法收入。農民收入低微,政府應加大農業財政支出,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提高農村居民純收入。

注釋:

1各階層收入水平均為家庭年人均收入,如果參考文獻中是月收入,則首先將月收入乘以12得出年收入,再由年收入除以贍養系數,最后通過物價指數調整得出家庭年人均收入。

2為便于縱向比較,本文將《中國統計年鑒》和《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中的居民消費價格環比指數進行換算,統一為2007年物價指數。

3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反映的是不同收入水平下各個層級的人口比重變化關系。本文縱軸為以3000元,人年的人民幣為組距的收入水平,橫軸為左右對稱的人口比重,各層級總人口比重為該層正向人口比重加上它的鏡面反射,即2倍關系。

4由于篇幅限制,部分圖表省去,此處僅選擇代表性的年份以示全貌。

5具體參見蔡靜誠,對中國中產階層的初步研究[D],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6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進一步擴大中產階層比重[J]_紅旗文稿,2006,(12)。

7公務員包括國家機關干部、黨派干部、軍隊干部、公有或集體企業管理干部、事業單位干部、社會政治團體與群眾團體干部。其收入和規模參見朱光磊,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6-140頁。

8根據企業經營者在中國各類所有制企業任職的實際情況,企業經營者主要包括董事長、董事、黨組書記、首席執行官、總裁和總經理等職位,其收入和規模參見朱光磊(2007)第394-411頁。

9私營企業主就是私營企業的投資者和所有者,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已經注冊私營企業的人員。二是戴“紅帽子”的假集體企業負責人,三是戴“小帽子”的個體工商大戶。其規模參見朱光磊(2007)第352—353頁。其收人參見中國私有企業研究課題組、2004年中國私營企業調查報告[N],中國工商時報。2005-02-03。

10白領工人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股份制企業、聯營企業和私營企業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文事管理人員、辦事人員和醫生、教師及其售貨員,其收入參見黃永杰,中國白領階層收入大改觀,繼續教育與人事[J],2002,(9):30-32;規模參見朱光磊(2007)第68-80頁。

11其他企業包括股份合作單位、聯營單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內資、港澳臺投資單位和外商投資單位。

12胡小燕,淺論民營外貿企業用人與工資策略[J]經濟師,2006,(1)。

13國有企業職工、城鎮集體職工、其他企業職工、民營企業職工、鄉鎮企業職工和農民的規模和收入參見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

14個體勞動者包括個人經營、合伙經營和雇工經營,其收入和規模參見朱光磊(2007)第312-317頁。

15軍人收入和規模參見朱光磊(2007)第415-433頁。

16農民工收入和規模參見朱光磊(2007)第285-288頁。

17退休人員包括離休人員、退休人員和退職人員,其收入和規模參見朱光磊(2007)第89-97頁。

18自由職業者包括自由撰稿人、自由經濟咨詢職業者、自由文體工作者、自由承包者和自由高科技信息技術工作者,其收入和規模參見朱光磊(2007)第422-482頁。

19失業和半失業是指在規定的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無業并以某種方式尋找工作的人員,包括失業人員、待業人員和下崗職工,大學生不包括在內。中國官方統計城鎮失業率為4.2%左右,年收入在3000元以內。20上述階層不包括社會有害群體(如女,吸毒者和社會犯罪組織),社會休閑人士,游民、乞丐、未成年的學生、子女和部分農民作為家庭贍養對象通過贍養系數調整到各個階層之中,贍養系數為各年家庭平均人口的一半(假設一家兩口工作),家庭平均人口數參見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

參考文獻:

[1]陳宗勝,周云波,再論改革與發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53。

[2]鐘茂初,宋樹仁,許海平,中國收入分配格局刻畫及其“倒鉆石型”現狀[J],經濟體制改革,2010,(1)。

[3]朱光磊,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楊繼繩,中國各階層的分析[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31。

[5]閻志民,中國現階段階級階層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6]吳波現,階段中國社會階級階層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7]李拓,新時期中國階級階層結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8]鐘茂初,宋樹仁,許海平,中產階層的定量界定及其中國收入分配格局演進趨勢[J]未來與發展,2010,(2)。

[9]李培林,李強,孫立平,等,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0]鐘茂初,宋樹仁,孔元,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測度及其演進趨勢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0,(2)。

[11]宋樹仁,李玲,梅立群,中國居民基尼系數的測度與計量[J]統計與管理,2010,(6):50-51。

[12]王展祥,勞動力轉移、人力資本投資與新農村建設[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5):58-62。

[13]賈康,調節居民收入分配需要新思路[J],當代財經,2008,(1):5-8。

[14]宋樹仁,李玲,韓景元,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