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聯合回望與未來

時間:2022-04-26 02:39:00

導語:兩岸聯合回望與未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兩岸聯合回望與未來

內容摘要:兩岸經濟貿易合作的迅速發展,迫切要求擴大兩岸的金融合作。臺灣當局出于政治方面的考慮,對兩岸金融合作設置了種種障礙,使兩岸金融合作發展緩慢。本文提出,把發揮香港兩岸金融合作的橋梁作用和建立福建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區作為擴大兩岸金融合作的突破口。

關鍵詞:兩岸金融合作金融合作試驗區臺資銀行

隨著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和其他民間交往的日益頻繁,以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加強金融監管國際合作的需要,加強與擴大兩岸金融合作已是面向21世紀兩岸關系發展不能回避的問題。

一、兩岸金融合作的發展歷程

1990年5月,臺灣開放了臺灣個人對內地的間接匯款業務;1990年7月,臺灣放松禁令,允許臺灣華南銀行獨家經營間接私人匯款往內地業務。1991年7月,臺灣“行政院”陸委會通過了《現階段金融機構辦理對大陸地區間接通匯作業要點》,允許臺灣與內地間接通匯,也只限于辦理電匯、信匯業務,不能辦理票匯,間接通匯限制仍很嚴格。只是伴隨兩岸經貿關系的迅猛發展,兩岸金融交流才逐步地、緩慢地展開:

(1)1991年12月16日,臺灣開放銀行業“內地出口、臺灣押匯”業務。

(2)1992年5月,臺灣華南銀行率先獲準在香港設立第一家分行,同年9月,臺灣銀行又獲準設立香港分行,第一商業銀行、彰化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小企業銀行等也先后在港設立了辦事處,華僑銀行則設立了子銀行,它們成了溝通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的先行者。

(3)1992年9月的臺灣“大陸工作會議”標志著臺灣在兩岸金融合作管制措施方面的全面松動。這次會議決定放寬內地間接匯款對象,由原先的個人匯款放寬至獲得臺灣“經濟部”核準的間接投資廠商及專案核準的投資廠商;臺灣金融機構的海外分行將允許與內地的金融機構海外分行或內地的外資銀行進行金融業務往來接觸;從事“內地出口、臺灣押匯”的廠商,將可以公司名義接受臺灣的匯款。臺灣當局頒布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對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設置了種種障礙。由于上述限制,目前開展兩岸金融交流只能是“單向、間接”的形式。所謂“單向”,就是目前只能是臺灣金融機構到內地設立金融機構和營業

(4)1993年7月29日,臺灣“財政部”決定,從即日起,臺灣的外匯指定銀行及郵匯儲金匯業局可辦理“內地出口、臺灣押匯”廠商再匯出款,個人接濟或捐贈親友匯款;從即日起《臺灣地區金融機構辦理大陸地區間接匯款作業準則》生效,允許內地金融機構票據入臺,但堅持經由“中介地”銀行轉。這樣,兩岸金融交流實際上已由單向轉變為雙向,往來業務也由簡單匯款發展到專業性、技術性較高的信用證業務,且通匯環節也大為減少。

(5)1993年4月30日,臺灣“財政部”公布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許可辦法》,首次以法規形式認可了兩岸的金融交流,但兩岸的金融機構往來仍屬間接形式,且主要是以香港金融機構為中介。隨后,臺灣“財政部”又允許香港中資銀行的中資股份占20%以下者可在臺灣設立分行,其中資股份占50%以下者,則可以與臺灣島內銀行進行金融業務往來。與此同時,臺灣“中央銀行”把人民幣列為計算新臺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的參數貨幣及調整匯率政策的重要指標。但由于該《許可辦法》又制定了嚴格的先核準制度,而當局又遲遲未公布核準從事這類金融業務的臺灣銀行名單,實際效果并不大。

(6)1994年8月,臺灣“財政部”首次公布了可與內地銀行海外分支機構開展直接金融業務往來的島內銀行海外分行名單,包括“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等共5家臺灣金融機構在海外的27家分支機構。但是,其中分行設在香港的只有華南銀行香港分行。這次公布名單標志著兩岸金融“曲線直航”交流的正式開始,它必然為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帶來正面的積極意義。

早在1994年2月25日,中國頒布的《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就明確規定了,允許臺灣金融機構在內地設立分支機構和營業,這為臺灣的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內地提供了法律依據。1994年,為方便廣大臺商,在北京指定外匯銀行開放了以新臺幣兌換人民幣的業務;1995年,在有關方面的支持下,首家臺資獨資銀行—寧波協和銀行正式開業,主要經營外匯貸款和進出口融資業務,這標志著兩岸金融交流的大門正式開啟;1996年以來,內地方面已大幅度放寬有關臺資設立金融機構的限制;1998年1月1日國務院正式公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明確了金融及相關行業全面開放的政策。

(7)1994年,兩岸金融界的學者和專家開展了一年一度的兩地交替舉行的金融學術研究交流。

(8)1997年7月,允許臺灣的銀行與內地銀行的第三地的分支機構辦理進出口押匯和托收等業務。

(9)1997年6月,有臺資背景的與內地合資的中華第一銀行在上海開業。

(10)2001年6月起,臺灣允許島內銀行的離岸金融業務部門與內地銀行的境外分行直接建立業務往來;同年,又允許金融業務部門與內地銀行建立業務往來。

(11)2002年2月,修正后的《臺灣地區銀行辦理大陸地區進出口外匯業務準則》開始實施,進一步允許外匯指定銀行建立與內地銀行的直接往來。隨后,臺灣的不少銀行即與內地的銀行聯系,許多內地的外資銀行已經與他們交換密押,建立了直接業務關系。

(12)2004年3月允許臺灣民眾攜帶人民幣入島,限額為6000元,但仍然不準金融機構進行兌換。2004年7月前后,臺灣當局制訂了金馬試辦人民幣兌換的政策,但出于政治考量,這一政策拖了一年多仍未施行。

(13)2005年9月,臺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宣布從10月3日開始,開放金門、馬祖地區金融機構試辦新臺幣與人民幣兌換業務。凡符合“小三通”出入境規定的金馬民眾、臺灣地區民眾或大陸旅客,都可向經過許可的金融機構辦理兌換,每次以人民幣2萬元為限。同時,核準島內6家金融機構從事該業務,包括臺灣銀行金門、馬祖分行,金門縣信用合作社等。

目前,臺灣共有7家臺資銀行、16家臺資證券公司、10家臺資保險公司在大陸設有代表機構。

兩岸經貿和金融交流與合作,本應有更多的實質性突破,但由于李登輝1999

年8月提出“兩國論”,推行“戒急用忍”政策,接連設置種種障礙,使兩岸交流跌入了徘徊不前的狀態。

二、發展兩岸金融合作面臨的主要障礙

在兩岸間的經貿合作迅速發展的同時,兩岸金融業所能提供的服務則嚴重滯后。兩岸金融合作的主要障礙來自臺灣的政策。臺灣目前仍堅持不與內地發生直接交往的立場,反對兩岸間的直接金融合作。

盡管早在1991年7月,臺灣已允許島內金融機構辦理對內地間接匯款業務;同年10月又原則上同意辦理“內地出口、臺灣押匯”業務。但上述金融中介行為均為“間接”方式,需要經過第三地金融機構。而臺灣“財政部”明文規定,臺灣島內銀行不得參與內地銀行主辦的國際聯貸、也不得接受內地銀行參加由其主辦的國際聯貸。

臺灣當局頒布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對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設置了種種障礙。由于上述限制,目前開展兩岸金融交流只能是“單向、間接”的形式。所謂“單向”,就是目前只能是臺灣金融機構到內地設立金融機構和營業,而內地金融機構則無法進入臺灣;所謂“間接”,就是臺灣金融機構只能通過第三地(香港)進入內地,資金流動也要通過第三地。這種“單向、間接”的金融合作模式對兩岸金融合作的發展確實起到了消極的影響。

另一個障礙則來自內地金融體制改革的滯后和金融法規的不完善。目前內地在兩岸金融合作方面沒有專項立法,在金融市場上也未掛牌新臺幣與人民幣的兌換匯率。因此,從內地方面看,尚缺乏實現兩岸金融合作的渠道和法律保障。臺灣在內地設立金融機構和從事業務經營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以及一些涉外法規,有許多問題是比照對外資金融機構的規定,這就不能適應兩岸金融合作發展的現實要求,也無法解決臺資金融機構在內地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問題。其中的核心是對臺資的定性問題。擴大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對于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對于保持“中華經濟區”的競爭力也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因此,應該將臺資視為民族資本,而不宜簡單地歸類為外資。在此基礎上,應按照外經貿部提出的,堅持“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建立統一、公正、透明的經濟、金融法律體系,為擴大兩岸金融合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兩岸金融合作的前景展望

由于兩岸經濟金融發展水平不同,各有強勢和弱勢,各有長處和短處,因此,只要排除臺灣政治上的負面影響,兩岸金融合作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臺灣對內地的金融政策走向與兩岸金融合作前景

如前所述,兩岸今后的金融合作能否進一步發展,主要取決于臺灣方面的內地政策松動的程度。若臺灣方面能進一步放寬兩岸金融合作的政策限制,則兩岸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方面的合作可迅速展開。

而影響臺灣開放兩岸金融合作政策取向的關鍵因素有以下幾條:

首先是臺灣方面擔心開放金融合作以后,將導致內地資金大量入臺,加深兩岸經濟整合的程度,由此可能會在經濟及政治各個層面對臺灣未來走向造成負面沖擊。

其次是臺灣近年來在對外貿易與投資上采取的“南向政策”的實施效果。如果“南向政策”能夠達到預期目標,則兩岸金融合作的空間可能會因為兩岸經濟依存度的降低而縮小;反之,臺灣勢必出于自身經濟發展的壓力,在兩岸金融合作的政策上放松限制,以刺激臺資赴內地“尋找出路”。

第三是臺灣正在建立“亞太營運中心”,這是為了在香港回歸后尋找一個能夠替代香港中介地位的角色而籌劃建立的;同時,臺灣方面也希望通過亞太營運中心的建設而把臺灣建設成為高度開放的外向型經濟,進一步吸引跨國公司的投資,加速臺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以適應世界經濟和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預計,未來兩岸金融合作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尤其是臺灣的某些政治動向和言論,直接導致兩岸關系陷入空前的緊張,也將嚴重阻礙兩岸業已展開的金融合作。本文認為,同時處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經濟(尤其是臺灣經濟),若想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必須在加強兩岸經貿互動、推動兩岸金融整合方面加快步伐,因此,兩岸金融合作的拓展空間仍然很大。

(二)內地對臺資金融法律的規范與兩岸金融合作前景

從內地的角度來看,擴大兩岸金融合作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包括兩岸互設金融機構、開放金融市場,聯手進行金融監管以及協調兩岸金融法規等。從目前的現實情況出發,引進臺灣金融機構應作為兩岸金融合作的先導。建議有關部門針對臺資金融機構的特點進行專項立法,并采取以下對策:

1.臺資金融機構受到臺灣方面的限制,不可能直接以臺灣金融機構的名義進入內地,目前只能通過第三地來內地申請設立和注入資金。按照中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臺灣金融機構在內地設立業務機構比照該條例執行,而該條例同時又規定申辦者必須是金融機構。這使臺資在大陸設立金融機構時面臨兩難的困境:臺灣金融機構如果得不到臺灣當局的批準,不能來內地;而臺灣金融機構在第三地設立的其他經濟組織,又不能比照上述條例到內地申辦設立金融機構。因此,建議在專項立法中應明確規定:臺商在第三地設立的經濟法人,允許來內地申辦金融機構;在內地的臺資企業,也允許申辦。同時還應規定,在內地設立的臺資金融機構,適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

2.可以允許臺資金融機構經營新臺幣兌換業務。雖然目前臺灣已大幅度地降低外匯管制,臺灣民眾將新臺幣兌換成外匯已不成問題,但有時臺灣民眾在內地需要兌換新臺幣就成了問題。建議在專項立法中規定:臺資金融機構可以經營新臺幣的兌換業務。在具體操作上,就明確規定,只能收新臺幣,兌出外匯,而不能兌出新臺幣。同時規定在一定期限內或是收兌的新臺幣達到一定數目的,應及時到島外調換回外匯。

3.在專項立法中應明確規定臺資金融機構可以辦理人民幣業務。如果臺資金融機構在內地不能從事人民幣業務,則其作為金融業的中介功能就基本喪失了,根本談不上能否獲利。

(四)發揮香港兩岸金融合作的橋梁作用

在兩岸金融業不能實現直接往來與受限制的情況下,香港成為海峽兩岸金融業接觸與合作的重要基地或橋梁。2005年以來,兩岸三地金融業在香港的金融業務與合作有新的發展。如臺資企業在香港上市出現較快增長,香港成為臺資企業籌資的重要場所。自1990年湯臣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臺資企業后,到2005年底已有近40家臺資企業在香港掛牌上市。

從發展趨勢看,兩岸的金融合作趨勢不可阻擋,在直接合作方式遇到障礙時,可以充分發揮香港在兩岸金融合作中的橋梁作用,促使香港成為兩岸三地的金融合作的重要中轉站。臺灣的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香港進入內地市場,內地的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臺灣金融機構在香港的分支機構了解在大陸的臺資企業的經營狀況以便更好給予資金支持和融資便利。

此外,還應當積極鼓勵兩岸的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在規避有關管制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兩岸的金融合作,例如可以通過金融工具的創新,利用信用保證等機構和工具,將臺灣的銀行對臺資企業母公司的資訊延伸到大陸的子公司,也可以通過金融機構的重組和創新,吸引臺商資金參與大陸地方金融機構的增資擴股和重組,促進兩岸的金融合作。

(五)建立福建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區

兩岸金融合作要擺脫滯后經貿發展的困境,關鍵是臺灣當局拆除政策性障礙。在當前兩岸關系仍陷于僵持的狀態下,通過試點創新,摸索解決兩岸金融合作技術性障礙的途徑,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現實的選擇。而建立福建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區可能是兩岸金融合作走出困境的一個突破口。

近年來,已有多項政策在福建先試先行。在貿易結算方面,2001年11月,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福建省東山的對臺小額貿易出口允許收取人民幣核銷。2002年下半年,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興業銀行與臺灣本島多家銀行簽訂了行協議并已經開展對開信用證業務。

在貨幣兌換方面,早在1988年,中國銀行廈門分行、福州分行與馬江支行就獲準開辦新臺幣兌入業務,臺胞來福建旅游可持新臺幣到指定的中國銀行機構兌換人民幣。目前該項業務已經擴展到福建省內中國銀行所有支行以上機構。2003年12月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漳州5城市的中國銀行機構開始試辦人民幣與新臺幣現鈔的有條件兌出業務。

建立福建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區,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鼓勵臺資來福建省設立各類金融機構,爭取臺灣地區批準福建省金融機構赴臺設立機構。目前福建尚無一家臺資金融機構,與促進閩臺金融合作交流的形勢需求極不相稱。(2)進一步拓展銀行新臺幣兌出業務。建議擴大新臺幣收兌業務在福建省轄區的地域和機構范圍。(3)鼓勵人民幣在兩岸貿易、投資等領域的流通使用。(4)逐步放寬對臺貿易和投資相關政策,促進直接通匯的進一步發展。(5)探討海峽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問題。建議授權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具體承擔兩岸貨幣兌換、清算工作。在此之前,考慮先由閩臺兩地的商業銀行建立雙邊清算機制。(6)逐步發展海峽兩岸銀行離岸金融業務。(7)創新金融業務,拓展閩臺金融合作領域。

主要參考文獻

1.楊勝剛《臺灣金融制度變遷與發展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溫端云、蔡名相《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翁東玲《兩岸三地金融合作與交流關系的演變及趨勢》,《亞太經濟》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