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源調配中意義

時間:2022-12-09 04:28:00

導語: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源調配中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源調配中意義

人力資源是指在適齡勞動年齡段,能夠投入到社會生產和經濟活動中的人口,依照我國傳統和相關法律的規定,勞動適齡范圍是,下限16周歲,上限男60周歲、女55周歲。我國有9億多農村人口,在上述所說的勞動年齡段的人口相當可觀,加之農村勞動力只要身體允許,大多會突破上限年齡仍然從事生產勞動,使得這一數字更加龐大。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如何使這一群體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就是筆者探討的農村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從理論上講,農村人力資源配置的內涵應該是從事腦力或體力勞動的、能夠創造物質或精神文化財富的農村人口在空間與時間上的有機結合。誠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毋庸置疑,但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源配置中起什么樣的作用,也值得更多的思考。我國是人口大國,盡管近幾年城鎮化乃至城市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但農村人口仍占全國總人口的70%以上,在如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么多的人口如何就業?全部在農村從事傳統的農業?這已經不可能,同時也被事實所否定。那么,在改變種植結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作為主體的人,即現實的人力資源如何配置?市場的基礎性配置資源的功能固然重要,但市場失靈的情況也時常發生,那么,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介入就成為必要,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外,可以說,市場失靈時政府的介入某種程度上是被動的,從積極的方面講,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職責之一是主動維護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政府的介入不一定非要等到市場失靈,如果政府作用的發揮更能體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則政府的介入就應該是一種常態。

二、目前農村人力資源配置狀況分析

如果追溯到建國初期,那么農村人力資源的配置和其他行業的情況一樣,完全是由政府決定的,每個人都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因為那時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改革開放特別是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集中表現在:

1.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這里所謂的傳統農業就是單純以種糧食作物為主的農業,這種農業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農民異化為土地的奴仆,辛辛苦苦終年勞作但收獲不多;所謂的現代農業就是實施多種經營的農業,現代農業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與農民積極主動地調整產業結構是分不開的。產業結構的調整使為數眾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更有效益的經濟活動。這一過程市場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流向起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2.人力資源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城市化是一種時代潮流,城市的不斷擴大,功能的逐漸增多,在建筑行業、服務性行業有大量的人力資源需求,而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主要是農民工。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建筑行業、制衣制鞋業、住宿餐飲業、商業服務業是外出務工農民從事的主要行業。其中,“3000萬的建筑大軍中,農民工占80%以上。”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進城務工的農民是農村勞動力中的中堅力量,是農村人力資源中的主力。

3.人力資源由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動。毋庸諱言,人力資源由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動是一種正常的人員流動趨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城市的吸納功能,經濟發達地區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有眾多的人力資源需求行業,因此,對人力資源的吸納功能遠遠高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二是個體因素,每個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民工,都是懷揣一線希望,希望能多掙錢養家糊口,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這就使他們的就業思維路徑基本是直線的,即奔向沿海、沿江、大城市或地區中心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

三、農村人力資源配置現狀的問題分析

就以上分析可知,農村人力資源已不僅僅是在農村發揮作用,它已經成為社會發展、民生建設過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此,不再贅言。同時,也應該看到,自發的人力資源配置也存在不少問題,具體而言如下:

1.自發人力資源配置的內耗問題。由于信息的缺失或不對稱,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中,某種產業的廢棄帶有盲目性,而某種產業的上馬又帶有跟風性和沖動性,這勢必影響隨之而來的人力資源配置。如許多地方快速地、大面積地用養殖業取代種植業,期間的人力、物力、時間的投入是巨大的,而養殖業的不成功或投入產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可能又會轉向種植業或其他產業,人力資源的配置會隨著產業的變化而變化,期間必然有重大的人力資源內耗。

2.農村人力資源向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這種盲目性的原因有二:一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盲目流動。由于信息來源渠道的不夠暢通,農民工得到的信息可能是宏觀的,缺乏針對性,而根據宏觀信息出行就業某種程度上帶有盲目性。二是隨時令調節出行務工安排造成的盲目性。農民工大多是“半工半農”的,他們不言放棄自己多年耕種的土地,但又不滿足土地的收入,造成了農忙在家農閑外出打工的“候鳥式”遷徙的工作方式,這種扎堆式的出行務工加劇了就業難的局面,而龍卷風式的返鄉又加劇了用工荒。

四、農村人力資源配置中政府作用分析

我們這里暫且把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且發展集體經濟相當好的典型農村放在一邊,如華西村、南街村等,這些村的村民就業和再就業已經有其自已的制度設計,且具有不可復制性,因此,不在我們的研究之內,可做另案典型研究。筆者著重放眼于中國大多數不能稱其為典型的村莊來說明,這些村莊幾乎能占到全國農村的90%以上。對如此大比例的農村人力資源配置進行研究,意義更加重大,更具有共性和普適性。

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就業信息應該成為政府的常態工作。對農村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實質上是讓現在多樣化發展的農村中的農民有合理、合適的就業崗位,使農民外出務工有合理的就業去向,不可否認,改革開放初期這種流動的去向是非常盲目的,不論就業地是否能夠吸納,外來務工人員還是大量的涌入,導致了就業成本的提高、交通壓力的加大、社會資源的浪費。目前,這種情況已經有了一定的改善,務工農民輸出大省的各級政府部門,都有了信息窗口,適時有關信息,起到了良好的就業指導作用。但需要說明的是,政府還應該將工作做得更細,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經濟發展的狀況瞬息萬變,偶發的經濟危機使得許多行業在短時間內會發生連鎖反應,今天紅紅火火的一個企業,明天可能就面臨著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