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人學內涵
時間:2022-12-09 04:51:00
導語:和諧社會人學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心有關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黨執政的重要目標。深入探究和諧社會理論就不難發現,和諧社會是一種新型的和傳統的“物本”發展觀迥異的社會發展觀念,它有著深厚的人學底蘊。
一、和諧社會是對傳統“物本”發展觀的反思
“物本”發展觀是傳統社會的發展理念。其主要特征表現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開發自然資源、提高科技應用水平等經驗事實。一方面,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年平均以驚人的8%的速度增長,但另一方面,漂亮數字背后,也隱藏著諸多新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摘要:
1.貧富差距拉大,社會階層分化。有關中國經濟發展,世界銀行2003年在《中國摘要:推動公平的經濟增長》的發展報告中稱,現在回過頭來看,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兩個低估摘要:一是低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二是低估了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收入不平等擴大的程度。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以基尼系數反映的居民收入總體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承受線。我國目前基尼系數為0.45,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額的份額高達50%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1990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1∶2.2,1995年為1∶2.71,2000年為1∶2.79,2001擴大到1∶2.9;地區間差距擴大,2000年,東部地區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和最低的省差距超過3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摘要:一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導致的按勞分配及按生產要素分配之外的非規范收入,這是造成差距過大的首要原因,也是導致社會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執行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是重要原因。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改革開放初期針對當時的實際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政策,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功能,但也由此導致了人們收入差距的拉大。收入差距拉大對經濟和社會繁榮具有刺激功能,但是分化過大帶來更多的是社會新問題。“改革在各個方面所帶來的急劇震蕩效應以及其中存在的政治腐敗和社會不公已明顯帶來人們的心態失衡,非凡是體現于被排斥和被剝奪人群中,而普遍潛在的心態失衡極有可能發展為群體共同意識,引發社會動亂”②。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值得關注的弱勢群體和暴富以及奢侈人群形成鮮明對比。假如繼續漠視由貧富差距所導致的社會階層分化和利益沖突,社會的內在矛盾將會激化,給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埋下極大隱患。
2.資源耗費高,環境破壞嚴重。傳統發展觀念認為,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單位GDP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資源嚴重不足,難以為繼,環境破壞嚴重。發展中的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生態壓力。全國大部份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地荒漠化程度進一步加劇;森林的過量砍伐,導致許多地方一遇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江河泛濫成災。環境和資源瓶頸已成為遏制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
和諧社會正是對上述傳統“物本”發展觀所帶來的種種不和諧現象進行反思的結果。它強調社會發展是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自然諸領域和諧互動、全面進步的過程,是人的多種價值要求的實現過程和人的自身價值的提高過程,“以人為本”是其理論基石和最終落腳點。
二、“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特征的集中體現
同志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布滿活力、安寧有序、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消除社會失衡和不和諧因素;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相幫助、老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布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寧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豐衣足食,社會保持安寧團結;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這六大特征,闡述的是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國家、人和自然的關系,其內容都是圍繞“人”字展開的,即怎樣實現個人自身的和諧、人和人之間的和諧、社會整體的和諧、人和自然的和諧、國家和外部世界的和諧。其中,個人自身的和諧、人和人之間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構成社會整體和諧最基本的要素。
三、“和諧社會”人學底蘊價值分析
1.升華了黨的執政理念。我們黨長期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憲法也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但在以往的執政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地區、一些部門、一些同志為了拉動GDP增長,為了彰顯政績,往往“見物不見人”,有意無意忽視群眾利益,背離了我們黨“為人民執政”的執政理念。雖然這只是極少數現象,但假如不引起重視,必將影響我們黨的威望。有鑒于此,十六大以來,黨中心多次強調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都是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六屆四中全會在提出和諧社會這一命題時,強調的就是摘要:“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③顯然,黨中心是為了使黨更好地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才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理論的,充分反映了我們黨以人民為本的執政理念。這是我們黨在對執政規律熟悉進一步深化的基礎上,執政理念的重要升華。
2.創新社會發展模式。經濟發展必須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要,使絕大多數人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提高發展能力,享有發展成果。經濟發展必須以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結構為目的,而不是造成社會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提高人類自身的素質,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經濟發展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相當長的時間里,手段性的東西被當成最終目標,最終目標反而被遺忘,這種改革觀和發展觀的異化現象相當普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強調發展,《決定》指出摘要:“必須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新問題的關鍵。”④但是,這里強調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一切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前進中的新問題。決定的提法顯示,今后改革辦法的制定,將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讓改革的成果、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3.使黨更具親和力和號召力,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體制的轉軌和社會結構的調整,當前社會上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日益多樣化、復雜化,各種利益矛盾相互交織,經濟社會發展處在一個重要“關口”。國際經驗表明,在這種時期,假如我們正確把握航向,成功化解社會危機,就能繞過急流險灘,平穩健康地進入到一個“黃金發展期”;假如處理不當,就有可能進入“矛盾凸顯期”,進而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正是站在這樣的戰略高度,《決定》明確提出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果斷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⑤和諧社會對人民根本利益的關注,中心所采取的一系列關注民生的辦法,都起到了疏導和緩解社會矛盾、親和和凝聚人心的功能。所以,和諧社會一經提出,就深深打動了中國人的內心,并在世界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它必將使我們黨更具親和力和號召力,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黨的執政基礎進一步擴大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