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態文明觀念和自然共和諧

時間:2022-12-27 09:57:00

導語:建立生態文明觀念和自然共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立生態文明觀念和自然共和諧

從黨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們黨一直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黨的十六大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次在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關鍵階段,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的新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它作為一個重要特征,和“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并列提出,這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對小康社會目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同時展現出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是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做出的一個莊嚴承諾,對其重要性和戰略意義,我們應該有更深的領會和感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我國的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但在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也為生態環境的破壞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的祖先就主張“天人合一”,向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然而,在現代文明社會里,人類在追求“金山銀山”的同時,卻逐漸喪失了對生態環境的敬畏,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物種滅絕、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能源短缺、戰爭的破壞等諸多問題,已向人類響了生態警鐘,環境危機,已經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自然災害已奪去了數以萬計人的生命,并造成了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如果再這樣下去,人類將生活在“幸?!焙汀皦災埂敝小J浅掷m發展還是自我毀滅。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刻不容緩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

沒有生態文明,我們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我國現在達到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人類終將面對“資源難以支撐,環境難以容納、社會難以承受、發展難以持續”的窘境,我們再也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發展指數上去了,幸福感受卻下來了,只有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全面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發展,才能符合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才能符合建設和諧社會、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我國不斷完善發展略,在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人們的消費觀念、價值觀念、環保意識都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真正體現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生態文明的世紀,前半世紀是我國發展的關鍵階段,后半世紀是我國發展的轉拆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首先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大力完善生態文明制度。近年來,在實現人與自然共和諧的基礎上,我們始終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實施“依法治國”的同時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重要位置,并將相關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各級機關的目標管理考核體系中;對生態環境加強管理、嚴格執法、通過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甚至責任落實到人等手段對生態環境加以利用和保護,走綠色發展之路,真正做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互利雙贏。其次加強生態文明道德建設。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加強生態道德建設,建立完善生態道德教育機制、強化家庭、學校、社會全方位的生態道德體系,支持、鼓勵民間組織和社會團體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態文明活動,利用各種渠道、方式、增強人們的生態憂患意識,保護環境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最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活動要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教育性,使人們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全國某些城市開展的“無車日”活動,他們通過環保出行,倡導的是一種健康、文明、節儉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消費方式更是一種生態文明。還有各種現代農業園建設,他們利用生態的方式進行生產,有利于環保,更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市場空間很大,效益也就很好。

總之,人類只有善待自然,自然就會善待人類;讓我們攜手共進,愛護好我們人類共有的家園——地球,在全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都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環璋之間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共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