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觀的歷史地位思索
時間:2022-03-08 08:45:00
導語:和諧社會觀的歷史地位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從中華民族角度看:
它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條件近代中國民族危機凸顯,從林則徐、康有為到孫中山,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解除民族危機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蹣跚前進;然而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這條道路依然充滿了曲折和艱辛,強國之夢難以實現。中國共產黨舉全民族之力,克28年之功,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民族復興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條件。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源于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開放0年的改革開放成就斐然,中國經濟以近10%的速度高速增長,實現了經濟的騰飛,為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要真正現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則必須舉全民族之力,依據經典作家的觀點將其系統地闡述為統一戰線理論,用當今的語言,就是要完成“大中國圈”的整合。此整合涉及三個層面:
一是大陸本身的整合。目前面臨著兩大問題:
一是多民族的融合問題,幾千年來始終存在,目前最突出的就是“藏獨”和“東突”問題;二是發展成果的共享問題,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群體之間的分化越來越嚴重,從享受經濟發展成果角度看,中國存在著從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的多極化。.二是港、澳、臺與大陸的整合。香港、澳門的回歸并不意味著所有問題已經徹底解決,因存在制度差異,還有各自的定位及利益分配等相關問題,故還有一個長期的磨合過程;民族復興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就是如何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民進黨執政以來,“臺獨”猖獗,臺海局勢不穩定,未來變數頗多,許多問題都不易解決。三是中國本土與海外華人力量的整合。要現實民族復興,單單依靠中國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整合海外華人的力量。海外華人既擁有復興民族經濟所需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客戶名單,同時又是具有同樣種族、血液和文化的人,所以鄧小平認定幾千萬海外華僑是中國最大的機遇。
二、從中國人民角度看:它契合了人民對于和諧社會的理想訴求
(一)中國古代的和合文化及社會和諧的思想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體現。中華文化中的和合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和顯著特征。對中國人而言,不論是自我修養還是處理人際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國與國之問的關系,和合都是最高的價值追求,由此形成一種特定的社會聯系結構以及由這種社會聯系結構所決定的思維模式。和合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觀。二是合二為一、仇必和而解的古代辯證法。三是合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價值觀。四是和為貴、泛愛眾的處世哲學。五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六是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關于社會和諧的思想,孔子應為開創者。他曾言及自己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所以他贊賞曾皙之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②儒家的集大成者董仲舒曾經勾畫他的和諧社會藍圖,道家也闡述過自己的和諧社會思想。
(二)近代以來的社會和諧理念及其實踐
雖然說實現社會和諧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所追求的崇高社會理想,然而數千年的歷史卻是在彼此的血腥殘殺中慘淡走過,中國也終于在內憂外患中迎來近代的悲慘歷史。落地秀才洪秀全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相互交織的背景下,將西方基督教主張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思想與中國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和道家的太平世道的社會政治思想相糅合,創立拜上帝會,試圖建立一個人間天國——太平天國。從小立志要以學術經營天下的康有為,花費十年功夫著書立說,構建改良理論:以進化論作為改革依據,將民權觀作為改革的主要內容,以維新變法作為最低綱領,以大同社會作為最高理想。其大同社會即所謂文教齊備的社會,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孫中山作為民族獨立的先覺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走向未來的開拓者,首創三民主義,展開民主革命。其貢獻之一就是將“天下為公”與民生主義相結合。1904年正式提出要創建獨立的中華民國,永久性拋棄了與皇權主義相聯系的封建國家觀,以公天下取代私天下;同時倡導民生主義以是克服資本主義的弊端,完成一場社會革命,迎來一個公正而和諧的社會。則在戰火紛飛的1940年撰寫了他一生中最為光輝的偉大著作《新民主主義論》,實際上是對未來新中國的描述——是一個既繁榮又和諧的新中國、新社會。建國后,分別在1956年和1957年發表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兩篇經典著作,都是緊緊圍繞著一個大問題展開:和諧社會的建設。
(三)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不和諧因素違背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困境:一是城鄉差距拉大,二元經濟結構沒能完成轉變;二是地區差距加大,區域發展錯位;三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經濟發展一條腿長,社會發展一條腿短;四是生態矛盾突出,資源宣告短缺、環境污染嚴重;五是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平衡,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家園,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如果能將和諧用于政治,則能政通人和;將和諧用于人際關系,則能海納百川、寬以得眾;將和諧用于經濟,則能持續健康發展:將和諧用于人與自然,則能天人合一。④于是,和諧作為一種新理I生再次出現于人類思想的地平線上。
三、從馬克思主義角度看: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一)社會和諧原本是馬克思主義應有之義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沒有用和諧這一概念直接描繪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特征,但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卻蘊涵著社會主義社會是和諧社會的基本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主義的經典表述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一內涵豐富的命題,正確地解決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四重關系:一是個人與共同體的關系。共產主義這個“真正的共同體”消除了建立在階級社會基礎上“虛假的共同體”的異化,個人成為真正的自由人,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真正成為人與自由人的聯合體的關系。二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從一部分人的發展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發展為條件的競爭狀態轉變為平等、互助、合作關系。三是每個人與一切人之間真正達到以每個人的發展作為前提與一切人的發展作為結果之間的關系。四是一國之內的每個人同全世界范圍內的每個人之間真正達到一國之內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與全世界范圍內的每個人自由發展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這一命題還包含著正確解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內涵。馬克思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⑨只有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正因為以上這些關系的真正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必然是也應該是和諧社會。
(二)和諧社會傳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特點
盡管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經典作家所設想的和諧社會,就其實現條件而言,中國目前還遠未達到,因此并不完全適合中國,我們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把握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了中國傳統和諧的主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傳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特點。其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于解決中國現實社會問題,在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社會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時代要求作出的理論回應,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同樣傳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特點。概括地說,和諧社會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價值重估,不僅對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思想指導意義,而且對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意義。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從和諧視角詮釋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現實的社會制度而存在,將近一個世紀,令人遺憾的是,在各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沒有任何政黨和個人從和諧角度去加以認識。而和諧社會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生產力。和諧方能發展,發展則承載著世代中國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光榮與夢想,社會主義則是實現這一夢想的現實選擇和理想模式,社會主義也因發展而獲得了鮮活的生命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卻忽視了發展的真正內涵、具體方式、終極方向以及由此而引申的社會主義命運的問題。其結果就是剝離了發展與社會主義的聯系,最終將會因為發展的不可持續而葬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在發展中出現的困境,非常迫切地需要一個更加完整而深刻的理論來指導以實現新的突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因而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四、從中國共產黨角度看:它是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升華
(一)政治訴求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主要執政理念
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所追求的基本目標,在于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人民謀求利益;但在50多年的執政歷史進程中,由于受到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制約和執政經驗欠缺的限制,致使“人本主義”并沒有真正成為執政的核心理念,“人的全面發展”也沒有被界定為執政的基本目標。在上個世紀5O~6o年代,為人民謀求利益,主要在于謀求政治利益。積極面是建立了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發展的政治基礎;消極面則在于此發展觀主要是通過政治手段和群眾運動方式來變革生產關系,逐步喪失了發展的具體內容,沒有也絕不可能朝著認識社會主義建設客觀規律性的方向深化下去。
(二)經濟訴求是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主要執政理念
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既有歷史資源稟賦和政治制度框架,破解了經濟發展的體制難題,為人民謀求利益的執政觀念逐步通過“促進發展”體現出來,這是歷史的超越。在“促進發展”執政觀念的引導下,中國開始了一場走改革開放之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仔細研考“促進發展”執政觀念即不難看出: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民富國強是這一觀念的基本傾向,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眭,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是這一觀念的核心內容。由此可見,發展的觀念是建立在實現人民經濟利益這一執政理念基礎之上。但是經濟利益這一基本價值取向的片面性強調,以及改革開放實際進程中所涉及的社會各方面的復雜性,致使中國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也逐步聚集了一些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嚴重地制約了中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三)社會訴求是第三代領導集體的主要執政理念
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明確提出要促進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十六大以后,針對已經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政策措施中的“為民、親民”性質凸顯,表現了執政黨對人民更為廣泛、深刻的人文主義關懷。人民的概念更多地從“公民”的角度得以闡釋;發展的問題也更多地從根本基礎與最終目的層面進行思考。人性、人權、人格等有關人的基礎性問題在經濟、社會、政治領域逐漸上升到現實考慮層面,這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更具人性化,更深層次的階段,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理念向社會主義政治更深刻的本質和更成熟的目標完成了一次升華。可見,從以政治斗爭成敗為價值判斷尺度,到以經濟發展指標為價值判斷尺度,再到以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發展為最高價值判斷尺度,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執政規律的實踐中的理論結晶,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跨世紀飛躍。
五、從世界發展角度看:它是對發展陷阱的超越
(一)人類發展觀的演變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中,產生過五種發展觀④:一是“發展=經濟”的經濟發展觀,追求單一的價值目標,形成了以GDP增長為核心的傳統發展理念,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對人性和環境的摧殘。二是“發展=經濟+自然”的增長極限論,是由羅馬俱樂部的未來學派提出的,追求的是二元價值目標,其功績在于:吸引世界輿論注意當代人類所面臨的迫切問題——生態;并把自然納入社會發展的系統之中,意識到人和自然的共生關系,促使人們走出傳統經濟發展觀的誤區。三是“發展=經濟+自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觀,追求的是三元價值目標,開始重視社會關系的改善,重視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解決,提出了政治改革與社會參與的建議,是對增長極限論的超越。四是“發展=經濟+自然+社會+人”的綜合發展觀,強調社會是一個由人口、環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以及其他相關系統組成的有機整體,發展并非各個部分發展的簡單總和,而是各要素之間或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運行過程,實現了從以經濟增長為核心到以社會全面發展為宗旨這一發展觀念上的突破,是從狹義發展到廣義發展的轉型。五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人們在反思發展問題的過程中把視角從物轉向人,轉向了人的需求的滿足和人的發展,實現了發展目標或發展中心的轉移,確立了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動力主體、價值主體地位,同時也使人成為社會發展的責任主體。
(二)中國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
中國作為后發國家,曾經熱切而又無奈地擁抱西方的工業文明,迅速完成工業化進而趕上西方,構成了無數代中國人的夢想。然而工業化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滿了坎坷與艱辛。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人均GDP介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間的發展階段,既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期,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凸顯期。如能恰當化解矛盾,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輕松突破10000美元,度過危險期;不能化解矛盾,則會出現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尷尬局面,從而陷入所謂的拉美陷阱。2003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正在向3000美元的新目標跨越,進入了社會矛盾尖銳化、社會問題多發及社會最不穩定的時期,因而不能不高度重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
(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對發展陷阱的超越
在這一關鍵時期,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目的就在于超越發展的陷阱。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國家,具有后發優勢,其中之一就是能夠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而避免不足。為此,必須從現實出發,處理好兩重重要關系:一是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西方國家所出現的人口、資源、環境危機是長期盲目地對自然界掠奪的結果,反過來又構成了對自身發展的威脅,被迫花費大力氣去治理,走的是一條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中國要避免重蹈覆轍,正如在十四屆五中全會的講話中指出:我們不僅要安排好當前的發展,還要為子孫后代著想,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活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社會成員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果政策把握得好,就能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順利完成現代化;反之,就會出現經濟社會發展脫節,導致社會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劇,經濟社會發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解體與重構。為了創造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有利環境,不斷滿足人民的需求,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執政黨不失時機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民族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 上一篇:和諧社會共同富裕理念思索
- 下一篇:小議司法調解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