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和諧社會的探討

時間:2022-08-17 11:13:03

導語:建構和諧社會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構和諧社會的探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2005年2月19日,同志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1]本文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幾個問題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保持社會政治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重要的體現首先是人與人之間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只有保持人與人之間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才能進一步促進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從而構建起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然而,要促進人與人之間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則必須以保持整個社會的政治穩定為前提,沒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不僅現代化建設會受到重大影響,而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會落空。前幾年,中日關系不斷出現曲折,嚴重地傷害了中國乃至亞洲人民的民族感情,極大地損害了中日兩國之間的正常關系,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也影響到國內的政治穩定。近年來大陸和臺灣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新的轉機,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率大陸訪問團先后赴大陸參觀訪問,受到了大陸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真誠的款待,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親民黨等進行了坦誠布公的對話與交流,就發展兩岸經濟貿易關系、開放農產品市場、實行互惠雙贏、增進臺灣和大陸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保持兩岸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等重大問題達成了共識,從而為開辟兩岸關系的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但是,由于臺灣執政的民進黨及其陳水扁當局至今仍然不放棄“臺獨”的政治主張而使兩岸關系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這也激起了兩岸人民的不滿。與此同時,由于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以及城市建設征地、居民住宅拆遷等原因會引發許多社會矛盾,由于國有企業改制中部分職工下崗失業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原因致使部分群眾生活發生困難,由于1999年大學擴招后造成近年來畢業生迅猛增長導致大學生就業發生困難等等。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都會引發諸多社會矛盾甚至造成群體性事件,從而影響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危及改革和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強調保持團結穩定的政治環境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保持社會穩定是20多年來中外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歷史經驗和教訓的深刻總結。我們還清楚地記得,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國際上西方敵對勢力向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和國內領導層在改革開放性質和方向問題上的失誤等原因,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長期處于政治動亂、民族沖突、宗教紛爭的社會不穩定狀態,不僅嚴重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而且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歷史悲劇的發生,致使20世紀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運動由此進入低潮。同樣,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國由于受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的影響,也曾經發生過幾次政治風波,使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黨和政府特別強調保持團結穩定的政治環境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中國也曾發生了諸如“”邪教組織等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政治事件,但是總的來看,保持了長期的社會穩定,從而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正因為有了比較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才使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連續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使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迅速提升,順利實現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目標,使社會得到全面進步,人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提高。

保持社會穩定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確定的一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也是依法治國方略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反復強調,只有在團結穩定的政治環境中才能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早在1985年5月,鄧小平根據改革開放初期的實踐經驗和教訓就明確指出:“不安定,政治動亂,就不可能從事社會主義建設,一切都談不上。治理國家,這是一個大道理,要管許多小道理。那些小道理或許有道理,但是沒有這個大道理就不行。”“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則的問題。”[2]1986年底的政治風波之后,鄧小平進一步強調指出:“我們必須排除干擾。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設,更不可能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這些都搞不成。”[3]他還說:“中國不能亂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團結的局面下搞建設才有出路。一切反對、妨礙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東西都要掃除,一切導致中國混亂甚至動亂的因素都要排除。”[4]1989年春夏之交,在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的影響下,中國發生了嚴重的政治風波,長達幾個月的社會不穩定嚴重影響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擾亂了社會秩序,妨礙了人民的正常生活。針對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鄧小平再一次強調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中國人多,如果今天這個示威,明天哪個示威,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會有示威游行,那么就根本談不上搞經濟建設。”[5]鄧小平還把中國的社會穩定提高到了國際問題的高度來認識。他指出:“中國如果不穩定就是個國際問題,后果難以設想。只有穩定,才能有發展。只有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有一個穩定的社會主義中國。”[6]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由于長期保持了團結穩定的政治局面,使改革開放事業不斷推進,使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不僅實現了第二步戰略目標,而且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因為如此,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團結穩定的政治局面,十分重視和特別強調長期保持社會政治穩定的極端重要性。同志深刻闡述了促進改革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之間的辯證關系。1992年4月他就指出:“穩定為建設和改革提供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而經濟建設和改革的發展又進一步促進穩定,二者是相輔相成的。”[7]1994年6月他又指出:“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都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努力做到在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以改革和發展確保社會的長期穩定。”[8]1998年12月他進一步強調指出:“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穩定壓倒一切’的重要原則。中國的穩定,對亞洲乃至世界的穩定都有很大的影響。[9]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同志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時又一次明確指出:“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10]可見,保持社會政治穩定,不僅關系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而且也關系到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面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社會矛盾錯綜復雜以及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更加強調保持社會政治穩定的重要性。2005年2月,同志在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方針時明確指出:“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11]由上可見,保持社會政治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保持社會政治穩定的重要目標,二者互為條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促進社會政治穩定與和諧社會的形成。

二、縮小收入差距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個人收入分配制度上,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逐步拉開收入差距,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從而帶動左鄰右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種戰略的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使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和大中城市以及廣大農村的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確實先富起來,從而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由于政策上的某些漏洞和市場經濟固有的屬性也出現了收入分配不公和兩極分化的現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行業之間、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過大,既影響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又形成了各方面利益關系和社會的不和諧,這樣勢必影響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因為,“人民群眾不僅關心GDP、財政收入以及引來了多少項目,更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護,收入能否增加,退休了能否領到養老金,下崗了能否再就業,孩子能否入學,畢業了能否找到工作,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外出是否有安全感,利益受到了損害能否得到公正處理。”[12]可見,縮小收入差距已經成為影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共建和共享有機統一,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與此同時,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分配差距明顯擴大。據國家統計局對2000年全國小康生活水平的測算來看,東部地區已經基本實現小康,中部地區則只實現78%,西部地區則只實現56%。2002年,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400美元,北京超過了3000美元,上海已逾4900美元,而西部九省區的平均水平還不到600美元,最低的貴州省才300多美元。以東西部差距為例,西部地區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占全國的71•4%,人口占全國的28•8%,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7%和東部地區的40%。[13]可見,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差距已經相當大,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看,西部12個省市區僅相當于東部地區的40%,最低的貴州省只是北京市的1/10,還不及上海市的1/16。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果在不同地區之間的分享是極不合理的,東部地區偏高而西部地區偏低,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必然會影響西部地區的積極性,從長遠看,也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收入差距不僅表現在地區之間,而且也表現在城鄉居民之間、不同行業職工之間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的資料,我國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相比,1989年前者為后者的2•28倍,1997年為2•47倍,2002年擴大為3•11倍,2003年擴大為3•23倍。二是地區收入差距過大。2000-2003年,西部12省(區、市)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7%、86%、85%,每年下降一個百分點。三是不同行業的職工收入差距過大。職工平均工資,1978年金融保險業是農、林、牧、漁業的1•3倍,1990年為1•36倍,2000年擴大為2•6倍,2003年則擴大到3•00倍。四是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差距大。2003年,城鎮居民家庭年收入,最高收入戶是最低收入戶的8•50倍,是困難戶的10•31倍。到2002年上半年,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10%的最低收入家庭只占1•4%。[14]居民之間收入差距過大會造成部分居民生活發生一定程度的困難,從而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和不和諧因素。鄧小平曾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5]因此,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保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必須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必須在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必須發展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調節過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保護合法收入,制裁非法收入;必須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注重效率提高的基礎上,把公平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為此,要通過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實現經濟發展中的高效率。與此同時,要高度重視公平,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切實把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照顧好,尤其是通過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推進扶貧開發等措施,努力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逐步走上脫貧致富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既要保護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人們的發展創造活力,鼓勵他們積極創造社會財富,又要高度重視和關心不發達地區以及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體。還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且要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即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不斷促進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條件和基礎,而且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保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直接繼承和發展,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我們曾經過分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自然環境和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作用,嚴重違背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搞建設造成了嚴重后果。當時在“人定勝天”的“左”的指導思想影響下,提出“要讓高山低頭、要讓河水改道”等不切實際的口號;在“以鋼為綱”思想指導下,幾千萬人上山土法煉鋼,樹木被砍光,植被遭破壞,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在“以糧為綱”思想指導下,通過“填海造田、圍湖造田、毀林開荒、毀牧開荒”等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辦法增產糧食,結果事與愿違。上述種種做法都是由于沒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所致,片面地認為人類可以無限度地改造自然并從自然界索取所需要的東西,而沒有意識到破壞自然環境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后果并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會全面進步,人民安居樂業,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等造成的資源浪費、生態失衡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從而反過來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當前,我國的自然環境問題依然相當突出,形勢嚴峻,具體表現在: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遠遠超過環境自凈能力;水和大氣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區相當嚴重;土地污染日益突出,直接影響食品安全;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貧困地區毀林開荒、草原過牧、陡坡種糧等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減少,草原退化,水系統嚴重失調,水災旱災損失越來越大。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必然帶來負面影響,不僅影響可持續發展能力,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而且影響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還影響社會政治穩定。因此,必須提高對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是要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無污染、生態好的新路子,建立以綠色GDP為主要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提高人民的環保意識,倡導和鼓勵綠色消費,使廣大人民群眾在分享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民主政治成果的同時,也能夠分享優美的環境治理成果,使人民能夠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呼吸清潔的空氣,在良好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學習和工作。三是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環保工作,努力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四是加大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加強對環保工作的法律法規建設,從而使環保工作不斷上新的臺階,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相處,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然基礎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