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眾參與機制推進生態文明發展
時間:2022-05-05 11:15:34
導語:論公眾參與機制推進生態文明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加強科學、文化教育。一般地講,科學文化素質高,則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生態經濟規律的自覺性會相應增強,便于掌握保護資源、環境的知識和技能,生態環境意識隨之提高。(2)普及生態環境教育。生態環境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通過多種渠道和媒介認識自然及其規律,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幫助人們認識到自然界是一個系統,人只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員,應當與自然和睦相處,最終使受教育者樹立起正確的生態文明觀。(3)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要讓公眾明確認識到公眾參與生態環境建設是自身的權利,這樣的權利是國家法律賦予的,政府和部門有義務來回應和保護。如果公眾參與沒有保障,就必然缺乏參與的熱情和真正參與的權利。因此,必須加強立法,為公眾參與機制的運行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盡管我國有關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不斷增加。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同樣,海洋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環境噪聲污染防治等法律中都有類似規定。但這些規定本身存在著不足和缺陷:公眾參與僅限于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者,限于末端參與,對于政府怠于職守、疏忽監管的不作為,對于政府決策中忽視生態環境利益的狀況以及資源利用方面,則沒有公眾參與的機會。另外,公眾參與缺乏法律程序上的明確規定性,使得政府在公眾參與問題方面不具備法律責任的壓力。因此,必須在法律層面明確規定公眾參與的權利、參與的程度、參與的程序、參與的方式,對公眾參與給予法律方面的保障。一方面,生態環境作為公共品,公眾有權獲知相關的生態環境信息。因此,198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11條第2款就規定:“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環境狀況公報。”另一方面,生態環境信息公開也是公眾有效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條件。通過公開生態環境信息,使得公眾對政府的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和企業的生產對生態環境影響及治理情況有充分的了解、監督和評價,往往會起到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經濟手段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生態環境信息公開能夠讓公眾對相關決策的有效參與,促使生態環境決策工作得到改善,而不是生態環境已經破壞之后的被動的末端治理。同時,生態環境信息公開的過程,還是生態環境宣傳和教育的過程,能夠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而公眾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又會對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工作和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因此,必須建立有效的生態環境信息公開機制,即必須明確信息公開的主體、方法、內容。
建立有效的公眾參與的具體方式與途徑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和外部性。政府作為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能機構,理所應當地擔當起為公眾提供理想生態環境,并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任務。但是,政府由于受到任期與政績的考慮,往往會把見效慢、投資多的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放在末位,甚至完全放任不管。另一方面,政府在生態環境的決策制定方面由于不能獲得足夠、真實的相關信息而具有局限性。因此,政府建立公眾參與決策機制,使得政府在制定有關生態環境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確定有關生態環境戰略、計劃,確定生態環境開發建設項目方面,聽取公眾意見,接受公眾監督,取得公眾認可和接受,這樣也有利于決策的有效執行,取得令行禁止,事半功倍的效果。抵制一些有害于生態環境的立法、政策、戰略、決策、建設項目的通過和實施,減少決策的盲目性、隨意性,增加透明性、公正性、合理性、科學性,減少決策失誤造成的重大的不可挽回的損失,有利反映公眾的呼聲,有利于提高公眾的參與熱情。公眾參與環境與發展的決策,是環境保護社會公益性的需要,也是確保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的保障。(1)公眾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勞動力投入。由于公眾對生態環境與自己切身利益的關系的認識日益深刻,生態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并將這種意識轉變為自覺的行動,保護生態環境光榮,污染破壞生態環境可恥將成為評判行為的標準。公眾從自身做起,從自己所在的家庭、社區、單位做起,不隨地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節約用水,減少廢棄物和污水排放,加強綠化,愛護花草、樹木和綠地等。在生產中盡量將排污量降減到最少,進行力所能及的生態環境和教育工作等。我國大力號召開展的全民性的義務植樹造林的活動,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就是公眾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勞動力投入的典范。我國鼓勵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并獎勵在造林、護林和愛林方面成績突出者。為了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政府發動廣大群眾,開展重點生態文明建設工程。主要有“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這些規模宏大的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是億萬公眾參與創造的結果。(2)公眾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大量、持續的資金的投入。這就需要在各級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時,必須抓緊制定政策,運用市場化手段,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和運作機制,廣泛組織公眾參與,多渠道、多層次籌集資金。生態環境建設長期投入不足,是制約生態環境建設的瓶頸。現在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就為公眾資本利用市場機制介入生態環境建設奠定了基礎。目前,人民收入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據統計,2010年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03302億元。這反映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也部分地說明居民投資渠道狹窄。因此,要針對生態環境建設周期長、收益見效慢的特點,采取靈活的、穩定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并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公眾對生態環境建設投資。公眾是生態環境質量的利害關系人,與生態環境最密切,最有反映生態環境問題的動機,因此,發揮公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監督是決不可缺少和決不容忽視的力量。公眾參與生態環境監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的生態環境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污染、破壞的一切行為,無論這種行為是發自于政府、企業或個人,公眾都有權利和義務,對其行為進行監督,干涉和制止,乃至到司法機關起訴。二是對將來給生態環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污染的行為進行監督。也就是說,公眾監督更重要的是在一種污染行為或可能造成污染的行為的決策之前或決策過程之中,而決不僅僅是決策之后。既然公眾參與生態環境監督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優點,那么必須對參與監督的公眾賦予監督權,以免出現無效監督的現象。
本文作者:張佳剛工作單位:濟南大學
- 上一篇:略論虛擬網絡的故障探測及診斷
- 下一篇:淺析交通收費的依據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