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下校園傷害事件研究

時間:2022-01-22 04:08:16

導語:和諧社會下校園傷害事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下校園傷害事件研究

一、校園傷害事件社會原因

1、城鄉基層組織力量薄弱,社會矛盾無法及時解決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比例的增加,農村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農村基層組織受機制、經費、人員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不能發揮其基層戰斗堡壘作用,一些農村干群關系不和諧,群眾有不滿情緒。部分農村基層干部不按法規辦事,矛盾層出不窮,有的不斷激化釀成后果。據調查顯示: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隨著政府層級的降低而逐次降低,這也正是一系列惡性事件在基層頻發的原因。當前,就業、住房、教育等民生問題也日益凸顯,城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在后勤社會化后,淡化對本單位的人的生活、思想方面管理、幫助,完全將生活事務推向社會,街道、居委會,社區管理與單位對人的管理不能對接,出現管理盲點,特別是一些被單位辭退、下崗等特殊群體因社會矛盾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和疏通,往往會有過激言行。隨著城市流動人口數量的增加,街道、居委會、社區等城市基層組織因人員、機制等因素,管理轄區的力量薄弱,應對新問題能力缺乏。造成了很多小的社會問題不能解決在基層,最后釀成大的后果。2、救助機制缺失,社會救助不力首先,司法救助機制滯后:弱勢群體在司法上的劣勢地位,得不到法律保護,往往會因絕望而引發極端的行為,有的自殺,有的殺人。其次,政府救助機制失范: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弱勢群體遭受著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等多方面問題的困擾。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還不斷出現,政府疲于應付;醫療衛生資源總體不足,衛生事業發展不能滿足老百姓的要求,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教育資源失衡導致“擇校熱”、“被捐助”等現象。社會反響強烈,群眾基本的社會保障措施都得不到普及和落實,又何談對邊緣群體的幫扶和救助?政府救助失范造成了社會邊緣群體的擴大和矛盾的加劇。再次,社會救助機制不健全:社會救助對象往往是那些被媒體披露和社會影響大的事和人,大多數沒有被媒體所報道或社會知曉度低的邊緣群體難以得到相應的救助,當弱勢群體越來越向邊緣靠攏,他們與社會強勢群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地位迅速分化,進而產生強烈的被遺忘的心理困惑,仇視社會,出現了他們想在沉默中爆發的悲劇。

二、構建校園傷害事件的社會預防機制

要從源頭上杜絕校園傷害事件的發生,我們要注意解決造成這些問題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積極構建對于校園傷害事件預防機制。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強基層組織力量,發揮其調解作用,建立“社會安全閥”機制,把握新聞媒體宣傳主流導向等。1、關注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化解社會風險,促進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校園傷害事件的實施者大多遭受著失業的困擾。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從根本上改善民生問題,就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擴大就業,提倡自主創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失業保障,大力推進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幫扶。分配是民生之源,影響我國社會的突出矛盾就是分配不均。要推進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利益調節機制,妥善處理不同利益階層之間的關系,是實現和諧社會目標的關鍵,而當前國民收入分配中,體制性矛盾層出不窮,結構性矛盾層見迭出,勞動與資本分配比例失衡,稅收與社保實施力度不夠,一次分配不公,二次分配不力,最終導致社會矛盾激化。要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并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認同。努力使民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公平正義,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矛盾將會大大減少。2、加強基層組織力量,努力將問題解決在基層社會問題多發與當前我國社會基層的組織力量薄弱不無關系,要大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凡事與基層組織聯系掛鉤。加強基層組織的協調作用,有效調節社會多方面群體的利益關系。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多變,群眾就業方式日趨多樣化,流動地點呈現多變性,必須科學設置基層組織,將關愛推及所有群眾。吸引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到農村基層工作,為基層組織輸送新鮮的“血液”,增強組織力量,使得基層組織真正成為群眾的“戰斗堡壘”。在城市化進程中,強化單位對員工的管理和幫助并與基層社區管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縫對接。充分保障職工的民主權利,增強基層組織工作活力,努力將問題解決在基層,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3、加強思想道德和法制建設,提高民眾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校園傷害事件的頻發,警示著我們:加強民眾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迫在眉睫。我國弱勢群體受客觀因素的制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思想觀念落后,法制意識淡薄,我們必須在全社會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幫助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觀和積極地人生觀。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心理問題的疏導和幫助,體現人本關懷,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風氣。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主線,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要關心職工的生產生活,組織開展職工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活動,不斷滿足職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強青年職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疏導,加大對他們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投入,幫助他們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調適,緩解心理壓力,提高耐挫能力,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廣大職工有尊嚴地生活,體面地勞動。加強普法宣傳,開展多種形式普法宣傳活動,增強群眾的法治意識。加大勞動法律監督力度,督促有關部門依法查處侵犯職工權益的行為,不斷擴大勞動爭議調解工作的覆蓋面,讓有問題之人都有訴求的渠道。4、建立“社會安全閥”機制在社會學研究中,美國沖突論的代表科瑟明確提出和闡述了“社會安全閥”概念。科瑟認為,“安全閥”機制可以使社會不滿情緒得到發泄,從而維護整個社會的和諧和穩定。要建立“社會安全閥”機制,一方面要完善社會宣泄機制。通過疏通民意表達渠道,建立和完善社會宣泄機制,使得群眾能夠運用正常渠道、合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反映民情民冤,及時釋放社會中的不滿情緒,從而弱化社會矛盾,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要培育社會緩沖機制。調動與利用社會力量,發展各類社會團體與社會中間組織,建立風險和沖突的緩沖帶。通過社會團體和中介組織的橋梁作用,有效緩解公民與政府的利益沖突。通過各種方法,協調社會層級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更加合理規范。通過加強社會層級之間流動,有效緩解階層壓力,弱化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作者:陳志華單位:鹽城工學院汽車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