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的關系

時間:2022-06-12 02:55:58

導語:高等教育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的關系

一、新疆勞動力市場現狀分析

1.新疆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就業人員總量穩步增長。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召開,在全國19省市的大力支持和無私援助下,新疆依靠自身的資源、能源和區位優勢,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就業人員增長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收入不斷增加,社會秩序不斷趨好。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12》相關數據可知,從2001年到2011年這十年間,新疆就業人員從685.5萬人增加到924萬人,增長了34.8%,年均增長約3%。可以看出,新疆勞動就業總量在這十年期間呈穩步增長趨勢,就業形勢保持基本穩定。2.新疆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吸納就業人員有限。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新疆勞動力市場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就業人員逐漸增加,就業崗位趨向多元,就業渠道逐步拓寬,就業結構漸趨合理。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12》的相關數據可知,新疆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56.64∶13.45∶29.91調整為2011年的48.66∶15.63∶35.71。由此可知,新疆產業結構的現實狀況表現為:第一產業吸納就業人員的比例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比重有所增長,第三產業的就業崗位增長較快,成為吸引剩余勞動力、下崗職工、大中專畢業生的重要途徑。此外,由于起步晚、質量不高等因素,新疆第三產業的發展緩慢,行業結構不盡合理,教育、批發和零售業等傳統行業吸納了較多就業人員,作為吸納就業人員最多的現代服務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3.就業人員構成復雜,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加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勞動力市場,致使新疆勞動力市場基本呈現出買方市場的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大中專畢業生、新增勞動力、下崗職工和剩余勞動力等群體共同作用,加劇了新疆就業問題的嚴峻形勢。新疆民族構成復雜,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但由于語言、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少數民族同胞在就業過程中面臨更大的阻力。此外,由于自然環境、地理位置、信息等因素的制約,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民營企業發展緩慢,大、中型企業數量較少,使得市場能容納就業人員的數量有限。目前,廣大偏遠農村地區的失業人口數量難以準確統計,城市中大量勞動力處于隱蔽性失業狀態,使得新疆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形勢堪憂。

二、新疆高等教育結構勞動力市場

高等教育作為正規教育系統的頂端和勞動力市場高級人才的輸出口,對社會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具有重要意義,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只有進入勞動力市場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對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決定了高等教育的培養規模和結構,當兩者相協調即供需平衡時,高校畢業生能夠在合適的工作崗位發揮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相互促進。[2]高等教育結構是指高等教育系統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排列組合和結合方式。具體來說,高等教育的結構包括高等教育的科類結構、層次結構、布局結構和形式結構。[3]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12》相關數據可知,2011年,研究生培養機構12所,研究生在校生人數14099人;本科院校11所,本科生在校生人數141763人;專科院校21所,專科生在校生人數116956人,成人高等學校8所,成人本、專科生在校生人數59609人。實踐表明,經過多年的發展,新疆高等教育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一)新疆高等教育科類結構與產業結構失調

高等教育的科類結構既要遵循一定的內在邏輯,還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制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對不同人才類型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科類結構不斷調整的外部動力,因此,新疆高等教育科類結構與產業結構失衡狀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新疆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不相適應,隨著制造業、房地產業、信息通信、旅游業、餐飲等行業的發展,急需大量實用性較強的專業人才,而高校學科建設脫節了市場需求,造成研究型、理論型人才偏多,實用性技術人才嚴重缺乏,加劇了結構性失業的問題。其次,新疆高校的專業類別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某些專業設置重復導致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類型雷同,致使在某些行業出現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數量超越了崗位需求,超越了社會產業發展的實際容納能力,進而出現了教育過度的問題;再次,專業口徑劃分過細,法律、計算機、管理學等傳統學科專業設置過多,如生物醫學、生物信息學、電子商務等新興、交叉、綜合學科專業發展缺乏力度,基礎理論型學科較多,應用型學科偏少,造成高校畢業生難以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4]

(二)新疆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失衡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新疆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占優勢發展,使經濟結構不斷趨于合理,有利于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人才結構需求。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金字塔”型的高、中、低層次人才結構更能促進經濟騰飛。目前,新疆經濟發展階段所需要的勞動力結構特征表現為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知識、技術密集型為輔;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表現為以職業教育為主,以研究生教育為輔;勞動力需求類型表現為以實用型、技術型為主,以知識型、研究型為輔。然而,在高等教育擴招的大背景下,新疆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存在失調現象,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12》可知:2011年,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在校生人數比例約為1:10:8,呈現出典型的“腰鼓型”人才發展結構,也說明近年來,新疆專科教育規模偏小,特別是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仍然比較薄弱,本科、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本科層次的教育規模偏大,發展過快,使得整體就業壓力增大,研究生教育與本、專科教育相比,比例仍然偏小。

(三)不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加劇了新疆勞動力市場分化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整體呈現出東中西部依次從發達到落后的三級階梯分布,不同區域在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方面存在差異,在人才需求總量和類型方面也不盡相同。與此相呼應的是,西部地區人力資本存量較少,質量較低,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短缺,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成為實現西部地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高等教育的布局結構呈現出以省會城市為中心,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集中了大部分高等院校,這種局面的出現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的社會經濟因素。新疆地域廣闊,南北疆在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南北疆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呈現出不平衡的特點,而且差距還在不斷擴大。北疆高校數量多,類型齊全,分布較廣,培養出了類型多樣的高層次人才,促使經濟快速發展;而南疆高等教育數量較少,類型較單一,致使高素質人才嚴重缺乏,加劇了南北疆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此外,南北疆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差異也使得就業人員在地域、產業、職業等方面的分布不均。

(四)新疆高等教育形式結構割裂,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

高等教育形式結構必須主動把握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積極推動自身結構的合理配置,而不是消極等待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再作調整。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形式結構也決定著人才培養的層次和質量,影響著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疆高等教育形式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由于實行“國家集中計劃,政府直接管理”的體制,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資、辦學、管理等方面影響著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專科教育及成人教育的發展,制約了各層次高校的辦學自主性,致使高等教育體系內部比例失衡、發展失調。其次,由于體制、高等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制約,民辦高等教育融資困難,辦學力量不足,大部分民辦高校只能在公立高等教育的夾縫之中尋求生存,致使民辦高等教育質量難以保障,社會認可度較低。再次,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辦學目標趨同現象嚴重,部分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目標定位不準確,脫離自身實際盲目攀比求高,致使專科院校為“升本”需要,過多、過度進行理論教育,而忽視職業、技能、實用教育。[5]

三、優化新疆高等教育結構的應對之策

在高等教育大幅擴招的背景下,新疆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的局面隨之出現,加之市場經濟體制尚未成熟,勞動力市場相互分割,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在分析新疆高等教育結構與勞動力市場不相適應的基礎上,從推進新疆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出發,構建適應勞動力市場需要的高等教育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優化高等教育科類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適應

高等教育科類結構不僅遵循其內在規律的制約,還受到高等教育體制、經濟發展階段、勞動力市場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必須適時調整高等教育學科專業,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科類結構調整的方向性和前瞻性,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政府應進一步落實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將對高校的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使高校充分享有學科和專業設置、調整的自主權。為適應新疆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市場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新疆高校應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開設復合專業和交叉學科,切實拓寬專業面,培養基礎扎實、職業技能過硬的復合型人才,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大發展偏實用性、應用類專業。在十二五規劃中,新疆明確提出“三化建設”的總目標,涉及到了化學化工、生物技術、信息科學、現代農業等行業領域,必然對理、工、農、醫等學科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新疆高校應在對勞動力市場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結合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調整現有的學科結構,減少專業設置的重復率,增設市場需要的新型專業。其次,借助外力支援,開設新型學科。隨著對口支援工作的深入,支、受援高校數量逐漸增多,新疆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對口支援契機,克服自身辦學條件的不足,通過聯合培養、插班學習、教師支教等方式,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借助名校的師資、學科、實驗室等優勢,為高新技術產業培養一批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再次,新疆高校應從自身的辦學水平和能力出發,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建立與市場需要緊密結合的學科調整動態機制,在原有的學科專業、師資隊伍、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科布局,凝練學科特色,突出專業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優化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構建合理的高等教育體系

目前,新疆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培養院校、本科院校、專科院校和成人高等學校,本科院校規模較大、人數較多,致使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呈“腰鼓”型,這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匹配。因此,調整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滿足勞動力市場對不同層次規格的人才需要,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合理調整本、專科和研究生教育間的比例關系,隨著新疆產業結構的調整,高新技術企業的產生,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需要大量高層次創新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技術熟練的產業工人。因此,在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時,還應把大部分增量主要用于高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逐步控制本科教育規模。其次,明確不同高校的辦學目標和定位,新疆高校應明確自身的辦學目標,本科院校要以建設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大學為目標,側重于培養高技術人才和創新人才,并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專科院校不盲目跟風,凝練自身的學科特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技術,培養留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實用性人才,形成多種層次和類型的高等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各類學校的人才培養功能。

(三)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推動南北疆經濟協調發展

南北疆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是新疆勞動力市場的一個重要特點,北疆集中了全疆絕大部分的高等院校,聚集了大多數高校畢業生,某些專業人才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局面,而南疆高等教育水平較落后,急需大量高級人才,致使“馬太效應”的發生。為提高南疆人力資本水平,加快南疆經濟社會發展,政府應統籌協調,立足現有基礎,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政府可以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等宏觀調控手段,加大對南疆高校的資金投入力度,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重點建設一兩所特色鮮明、水平較高的高校,能夠很好的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并在新建高校、學科布點和擴大高校辦學規模等方面對南疆地區重點扶持。其次,南疆高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努力建設特色學科和專業,著重培養技能型實用人才,借助兄弟院校的優勢,通過聯合培養、教師支教等形式為南疆培養緊缺的高層次人才,進而支持南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再次,政府應重點在南疆地區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遠程教育,適當擴大當地生源的招生人數,滿足當地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四)優化高等教育形式結構,滿足多樣化的人才需求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新疆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增長幅度較小,這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相適應。由于新疆勞動力市場建立較晚,勞動力市場發展不夠完善,勞動力市場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影響了不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一方面,政府應科學規劃新疆高等教育各形式間的合理比例,在辦學定位、辦學規模、發展速度及其學科專業建設方面加強宏觀指導,加強不同形式的高等學校間的橫向聯系,盡可能實現優勢互補,鼓勵高校間進行合理的分工與協作,避免重復建設和有限資源的浪費,使高校從經濟結構調整的實際情況出發,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另一方面,給予高等職業教育、民辦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更多的發展權利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充分利用社會各界的辦學資源,滿足勞動力市場對應用型、技術型、職業型人才的需要。

本文作者:燕晉峰蔡文伯工作單位:石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