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社會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7 01:37:00
導語:人口與社會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具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兩層屬性。從各種因素的地位看,人既是人地相關系統中的主體,又是環境和資源的組成要素。研究我國人口問題與社會持續發展對于探討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人口的主要特征
(一)人口眾多
國家統計局1982年公布的我國總人口,包括臺灣省和港澳地區人口,全國10.32億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2.93%。1993年末,我國大陸人口已達11.85億,比1992年凈增1346萬人。1949年末到1993年末的44年間,我國大陸總人口翻了一番多,目前已超過12億人。
(二)絕對增長量大
我國人口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如1930年出生率為38‰,死亡率為33‰,自然增長率僅5‰;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如1965年出生率為37.88‰,死亡率為9.50‰,自然增長率為28.38‰;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由于70年代末我國政府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們生育意識的變化和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這一階段中,1985年出生率為21.04‰,死亡率為6.78‰,自然增長率為14.26‰。1993年出生率為18.09‰,死亡率為6.64‰,自然增長率為11.45‰。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發達國家為6‰,發展中國家為20‰。但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育齡人口和將要進入育齡的人口比重大,我國人口的絕對增長量仍然是相當大的。
(三)地區分布不均
胡煥庸1935年根據當時創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圖和人口密度圖清楚地表現出東半部人口十分稠密,西半部人口十分稀疏,兩者之間明顯地看出有一條人口分界線。這條線的東北端起于當時黑龍江省的璦琿(現稱黑河),以此向西南劃一條直線直達云南省的騰沖。當時把這條線稱作璦琿—騰沖人口地理分界線。當時計算,這條線以東的中國東半部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6%,而人口卻占全國的96%;而這條線以西的西半部,面積約占全國的64%,人口僅占全國的4%。到80年代,胡煥庸利用1982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重新計算了這條線東西兩側的人口分布。結果是:東半部面積占全國的42.9%,人口占全國的94.4%;西半部面積占全國的57.1%,而人口僅占全國的5.6%。這個比例數字同1933年的統計數字相比,僅有1.6個百分點的差別。因此,盡管解放以來國家曾一度重視西部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較快,由于東部人口眾多,人口也在同步增長,它們之間的比率,雖然經過半個世紀但仍沒有多大的改變。
(四)人口素質低
根據第4次人口普查結果,全國1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8億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的15.88%;全國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612萬人,占總人口1.4%;大學以上(包括相當于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數僅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0%。造成人口素質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文化教育水平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還遠遠落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大陸20~24歲適齡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學率僅為2%,而印度為10%,泰國為16%,埃及超過20%,韓國則為38%。掌握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的高等專門人才,是一個國家在經濟競爭中最有效的資源。高等教育落后,人口素質低,將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桎梏。
(五)人口結構
1.民族結構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有56個民族,漢族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93.3%;少數民族共有6723萬人,占6.7%,大部分散布于西部的廣大地區。解放后,由于政府推行正確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人民和睦、友好相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2.性別結構
我國人口的性別結構,一般都大致相近,有利于生產布局的合理組合。據1993年統計,全國男性占51.02%,女性占48.98%,男性多于女性2.04%。
3.年齡結構
我國人口各年齡組的比率同世界平均數十分接近。中年組為60%,少年組為35%,老年組為5%。中年組比率高,社會上勞動力充裕,中年所需撫養老年和少年的任務不重。但中年組的人口比重過高,尤其是育齡人口和將要進入育齡的人口占一半以上,使我國人口數量的增長在短期內難于控制。
4.城鄉結構
近百年來,工業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日增,農村人口日減。據1980年世界人口資料,全世界平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39%,發達國家平均城市人口占69%,發展中國家平均城市人口占29%。我國長期以來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不夠發達,城市人口比例較少,農村人口比重大,農民占絕對多數。1993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28.14%,鄉村人口占71.86%,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仍然很低。5.職業結構
我國工業化水平較低,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仍占絕大多數。據1993年的資料統計,我國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占總人口的56.4%,從事第二產業的人口占22.4%,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口占21.2%。
(六)人口遷移
19世紀末至解放前夕的50年間,由關內遷移到東北3省的人口共3000萬左右;19世紀以及20世紀上半葉遷往世界各地的華僑約有二三千萬人(不包括華裔);1950~1982年,我國各省、市、自治區之間的凈遷人口3000萬,年平均大約90萬。
我國人口發展過程中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有:1戰爭造成的人口移動;2災荒造成的人口遷移;3水庫建筑移民;4中、高等院校學生畢業分配;5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人口遷移。如建國初期,國家為了調整全國人口分布,開墾荒地,開發森林,開發落后地區的經濟文化,鞏固邊疆國防,促進各民族經濟的發展,曾組織動員人口遷移。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由于人口政策的某些失誤,人口增長過快,農村產生大量的剩余勞動力。1949~1983年農村人口出生由4.84億人增加到7.84億人,平均每年增長1.4%;適齡勞動力由2.37億人增長到4.47億人,平均每年增長1.9%;在業勞動力由1.65億人增長到3.4億人,平均每年增長2.1%。在農村勞動力不斷增長的同時,由于工業、交通、水利和住房建設占地,耕地卻有所減少。農村勞動力平均播種面積1983年比1952年減少了45.7%。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以來,廣大農民可以擺脫土地的束縛,為農業剩余人口的轉移創造了條件,于是,出現了所謂的“民工潮”、“打工仔”、“外來妹”。雖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促進和溝通了城鄉工農業產品的交流,繁榮了市場,滿足了城鄉人民的部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這種“民工潮”在很大程度上帶有盲目性,又缺乏教育和管理,從而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自流人口對流入區的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造成資源浪費;農業剩余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增加了城鎮人口的負擔;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使一系列問題尖銳化,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等。
二、人口過快增長引起的有關問題
(一)土地資源強度消耗
盡管我國國土遼闊,但由于人口眾多,土地的人均占有量小,加上全國耕地面積仍以每年平均30萬ha的速度遞減,由此,人均耕地已有1949年的0.18ha,下降到1990年的0.085ha,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國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t。我國草原面積3.2億ha,但已有0.87億ha的草原退化,493萬ha的草原受到沙漠化的威脅。盡管我國近年來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但森林覆蓋率僅僅達到13.4%,人均森林面積0.11ha,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
(二)能源緊缺
1993年我國消耗11億t煤,1.4億t原油,人均0.9t標準煤。而美國人均10t,日本4t,德國5.6t,中等發達國家3~5t。預計本世紀末,我國需要14~15億t標準煤,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國的能源生產要增長3~5倍,即30~50億t標準煤,我國的能源缺口較大。
(三)水資源短缺
我國江河年徑流總量居世界第5位,但按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來計算,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全球人均的1/4,(前)蘇聯的1/7,美國的1/3,而我國水資源用量已占全國水資源總量28000億m3的1/5,占全國可能利用的水資源量的1/2,其開發程度已居世界前列。由于我國水資源量地區分布不均勻,82%的地表水,70%的地下水資源量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占全國土地面積50%以上的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水資源量只占全國的18%,再加上降雨在時間上分配不均勻,70%集中在汛期,所以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缺水十分嚴重,其中以華北平原沿海城市表現最為嚴重。
工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使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尖銳。據預測,我國目前全年缺水已達350億m3,如不采取強有力的節水措施,到本世紀末將缺水1000億m3,如不及時興建一批水源工程,城市缺水量將超過200億m3。
(四)環境惡化
由于人口眾多,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國是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全國煙塵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都來自于燃煤,使工業和人口集中的城市產生比較嚴重的大氣污染,以煙塵和酸雨最為嚴重。我國多為古生代地層的煤,含硫量達5%~7%,最高的達10%~13%,中國每年排放1700萬tSO2,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造成酸雨危害,重慶和廣西柳州酸雨率超過70%,pH值為4.0。華中地區酸雨最為嚴重,其中心區域酸雨平均pH值低于4.0,酸雨頻率在80%以上,對農業、森林、建筑物都有很大危害。
三、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巨系統,由于人口過快增長,導致系統不同程度地呈現出無序狀態,要使這個巨系統由無序向有序演化、由低級有序向高級有序演化,其基本條件是各子系統之間要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協調這個巨系統各子系統發展的戰略,因為這一戰略從人類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全過程中全面、系統、綜合地考慮了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實現這一戰略,可以使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四者協調發展,獲得最佳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人口問題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毫不例外地要過人口關,既要解決人口數量對發展的制約,又要迎接人口對發展的挑戰。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質量是在人口數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質量得到普遍提高的基礎上實現的。人口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既有數量問題,也有質量問題,但現階段數量制約是主要的。我國人口過快增長表現為四大顯著特征,即人口基數大、凈增長量大、持續增長慣性大、人口對生活資料的絕對消耗量大。人口基數龐大成了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的、根本性的制約因素。
鑒于人口在持續發展問題上所處的特殊地位,我國人口的現實態勢及其在制約我國持續發展諸因素中的作用,決定了現階段實現我國的持續發展必須以控制人口數量、平抑人口的過快增長趨勢為突破口。因而,控制人口過快增長,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將為我國人口素質的逐步提高創造必要的條件,進而從整體上為緩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增強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內涵發展能力奠定初步基礎。因此,控制人口應成為現階段持續發展一系列舉措中的關鍵舉措。具體地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計劃生育工作,把控制人口數量的工作納入國家和各級政府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計劃和年度計劃,并置于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2)提高人口素質。為此必須增加教育投資,改善教師和知識分子待遇,普及初等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只有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人民才能自覺地降低生育率。這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促進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3)向全體公民宣傳全球環境與發展形勢和中國持續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前景和基本對策,增強憂患意識,樹立人類與自然共生、環境與發展協調共進的整體觀念,明確持續發展的目標,增強全社會對持續發展的信心和責任感。
- 上一篇:人口結構變化研究論文
- 下一篇:21世紀人口政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