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科技人才特質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8 09:42:00
導語:創新型科技人才特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對84名頂尖科技人才的研究發現,創新意識、穩定的研究方向、敏銳的觀察力、系統思維能力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四個典型特質。培育創新型科技人才,政府要重點關注塑造利于創新的教育文化、發揮科技評價的創新導向、完善高層次人才的引進等因素。各類科研機構也要加強對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訓,建立符合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的科技評價體系,從薪酬體系、選拔機制、發展渠道和科研基礎建設等方面強化對科技人才的創新激勵機制。
關鍵詞:科技人才,創新,典型特質,培育政策
發展科技和教育,實施自主創新是我國當前的戰略舉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關鍵在于人才,尤其是創新型科技人才。雖然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近4000萬,但高層次科技人才十分短缺,能躋身國際前沿、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科學家更是鳳毛麟角。在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及其包含的1566個主要二級組織中,我國參與領導層的科學家僅占總數的2.26%,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亟待加強。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的十六字方針——“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對我國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培育目標是明確的,即要以培育一批創造世界領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催生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的國際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國際級科學大師、科技領軍人物為首要目標。同時培養大批各個層次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在學術和技術梯隊中形成科技創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創新需求的人才結構,以推動科技活動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創新實踐。
一、創新型科技人才的界定及背景特點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中,人才的定義是: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做出積極貢獻,就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據此,創新型科技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科技創新能力,直接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并為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才。為了了解創新型科技人才的特質,我們選取符合以下標準(譚立剛,2004)之一的84名典型創新型人才進行分析(84名創新型科技人才樣本選自于《跨世科技創新人才》,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一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二是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的獎勵項目的主要研究者,長江學者和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的第一、第二完成人;三是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的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學術帶頭人;四是承擔國家“863”、“973”、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或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主持人;五是在高科技企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在高科技產業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科技創業者;六是在國際上公認的權威期刊上發表有價值論文的第一作者。84名創新型科技人才均為各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其中兩院院士26人,長江學者9人,共獲得319項科技獎勵,包括國家級三大科技獎勵58項,國際科技獎勵15項,是我國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代表。
本研究樣本的人口統計數據具有鮮明特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趨勢。(1)中青年學者比重大。在84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中,中青年學者比重最大,有40人處于40~49歲的年齡階段,占48%;其次是60~69歲的年齡階段,共有18位,占21%;再次是50~59歲和70~79歲這兩個年齡階段,分別有9位和8位,占11%和10%;80歲以上的有3位,占4%;40歲以下的有1位,占1%。在40~49歲年齡階段中,40~44歲的青年學者居多,共有26人,具體為40歲(1人)、41歲(7人)、42歲(7人)、43歲(7人)、44歲(5人);45~49歲的中年學者為14人,包括45歲(4人)、46歲(3人)、47歲(1人)、48歲(2人)、49歲(3人)。從中可以看到,中青年學者正逐漸成為我國科技領軍人物的中堅力量。(2)華東地區學者比重大。按照全國地域劃分標準,我們把84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籍貫按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西北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等七大區域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區域差異明顯,經濟基礎和文化傳統與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具有密切的關系,來自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的創新型科技人才明顯要比東部地區的少。籍貫在華東地區的學者共有36人,占43%;其次是華北地區,共有12人,占18%;再次是東北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分別有5人,各占6%;華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分別有4人,各占5%。(3)擁有博士學位的學者比重大。在84名創新型科技人才中,有52名學者具有博士學位,占62%,其中4名學者從事過博士后研究;其次是本科學歷的學者24名,占29%;碩士學位的學者8人,占10%。中青年學者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更大,在50歲以下的學者中34人具有博士學位,占該年齡段總數的83%。(4)無行政職務的學者比重大。在84名創新型科技人才中,僅有10人擔任各類行政職務,其中作為研究機構或企業行政負責人的有3人,作為國家級實驗室負責人的有7人,而沒有擔任任何行政職務的學者共有74人,占總數88%。
二、創新型科技人才的特質
特質是指個人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一系列心理品質,包括動機、自我認知、態度、價值觀、知識和技能等,文魁等(2006)認為,創新型科技人才除了具備一般人才的特點外,還具有另外三大特質:首先是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這是創新型科技人才區別于一般人才的根本點;其次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從科技創新活動本身的要求出發,快速掌握所需的知識;三是具有強烈的成就欲望,創新成果的社會經濟效應越大,越能激發科技人員的成就欲望,科技創新動力越強。
對84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分析,并結合50位學者對科技人才特質的看法,經過頻次處理,提煉了創新型科技人才的55種關鍵特質。結果發現,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科技綜合能力、深厚的專業知識、洞察力與觀察力、堅強的意志、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好奇心、富有創造力、獨立性強、科學實踐能力等特質出現頻次最高,如表1所示。
總體看,創新型科技人才具有以下四個特點:首先,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敢于創新的勇氣和善于創新的能力。
創新意識源于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每一個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都善于質疑,敢于質疑。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能面對困難,走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遇到挫折時保持樂觀的態度,時刻保持符合科學思維規律的創造力。其次,具有深厚而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穩定的研究方向,精通本專業的最新科學成就和發展趨勢,并且了解相鄰學科及必要的橫向學科知識,這是在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做出創新貢獻的基本條件。第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從本源上發現重大問題,準確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及時發現他人沒有發現的東西。尤其作為科技領軍人物,優秀者總能高瞻遠矚,引導并促進本領域內的科技人員實現自主創新。第四,具有嚴謹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對事物做出系統、綜合分析與準確判斷的能力。
三、影響創新型科技人才成長的政策與環境因素
科技創新政策是指國家和地區為實現一定時期的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而制定和推行的有關引導、激勵和支持創新活動及其成果應用的行動準則和公共政策措施。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各國科技政策的首要內容都是創新。在此處創新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指具有經濟意義的新的創造,即重視科學技術發展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做貢獻。其次是建設能夠促進創新的國家創新系統。國家創新系統包括很多創新的要素及其相互間的作用,如制定創新政策的政府部門,與國家創新相關的R&D部門,包括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的R&D部門等。這些要素間的相互作用主要通過資金、法律和政策、信息、技術和科學以及人才流動等方式來實現。
基于84名創新型科技人才對政策環境因素的看法,歸納了影響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15種政策環境因素。按照各類因素出現頻次的高低順序,創新型科技人才關心的政策環境因素有: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重視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政策、激勵機制等,具體情況見表2。
組織環境因素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也具有重要影響,包括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載體的組織結構、領導方式、組織內資源配置、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等。分析84名創新型科技人才對組織環境因素的看法,影響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組織環境因素有10種。按照各類因素出現頻次的高低順序,組織環境因素中科技人才關心的有:對科技人才的培訓教育、企業文化的影響、領導的支持與影響、企業發展的空間、公平公正的選拔晉升機制、科研經費的投入、薪酬待遇的影響等,具體情況見表3。
表3影響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組織環境因素及頻次分析
四、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方式
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既是國家實施自主創新的戰略目標,也是實現自主創新戰略目標的關鍵舉措。分析84名創新型科技人才對培養方式的看法,主要存在15種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方式。按照各種方式出現頻次的高低順序,創新型科技人才重視的培養方式包括: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創新人才的國際化培養、建設優秀的教師隊伍、營造創新人才培養的環境、多渠道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加強跨學科教育、學校教育要尊重個性、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將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結合等,具體情況見表4。
五、政策建議
實現自主創新的國家戰略,要求在科學研究的各個環節塑造支持創新、鼓勵創新、持續創新的條件環境。政府必須通過相應的政策,調整創造以下環境。
塑造有利于創新的教育文化。引導我國教育體制由應試教育向能力教育轉變。培養出一個創新型的科技人才,需要從小抓起,從社會創新氛圍抓起,因此,在政策方面要加強基礎教育中的能力教育,培養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同時加強師資隊伍的繼續教育,提高科技人才培養質量。
發揮科技評價體系的創新導向作用。遵循“目標導向、分類實施、客觀公正、注重實效”的要求,科技人才評價工作要分類構建科技人才評價標準,通過多元化的科技人才評價方式選拔、評價創新型人才,實現鼓勵原始性創新,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和培育優秀人才,營造寬松的創新環境,防止和懲治學術不端行為。
完善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機制。在吸引海外人才歸國或來華工作方面,我國已經制定了積極的政策措施給與其工作、生活上的保障,但前期人才需求分析和后期的人才監管工作遠未到位。在“共享全球人才資源”的前提下,我國應該堅持“政策引導、建設環境、強化法制、規范程序、分類監管”的原則,大力引進、使用全球科技人才資源。政府的主要職能在于營造良好的國際人才引進、使用氛圍,引導各類微觀組織引進、使用人才,并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引進、監管戰略性高精尖人才。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載體,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要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創新各類科技人才的選拔、培養、激勵和管理機制,大力加強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各類科研機構要加強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訓。科技人才教育培訓要適應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形成以本專業為主的多知識、多技能的綜合性體系。通過組織內外部的進修培訓,形成統一規劃的各層次科技人才培訓體系。同時,隨著科技創新逐漸由個體創新行為轉變為團隊創新行為,對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訓要充分發揮科技團隊中互相交流、互相補充的優勢,通過具體的科研項目,面向實際的、有針對性的提高不同層次的科技人員素質,在組織內部建立起學習型組織。
各類科研機構要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的評價體系。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對提高科技人員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當前國內科研機構大多以論文或專利數量作為科技人才評價的主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評價的客觀性,但也有很多負面的影響。首先,會導致科研人員片面追求論文數量,尋找同一級別中影響因子低的期刊發表文章而降低整體的研究水平。其次,隨著科研經費數量在科技人才評價中的比重逐漸增大,科研人員把大量時間、精力花費在跑課題、要經費、寫總結等事務中而無暇深入研究,進而影響整體創新水平。因此,各類科研機構亟需建立完善符合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的,有利于激勵自主創新的人才評價和獎勵制度。
各類科研機構要健全科技人才的激勵機制。建立科技人才激勵機制的目的是調動科技人才的創新熱情、主動性,增強他們的創造力、工作效率和組織歸屬感。各類科研機構要完善工資報酬體系,提高薪酬與科技人才工作業績的相關度;要建立穩定可行的選拔晉升機制,給科技人才提供發展機會,重視科技人才的成長價值;要夯實科研基礎建設,讓科技人才有條件從事具有重大創新意義的研究課題,真正使科技人才的個人發展融合到科研機構的整體發展之中。
- 上一篇:農機大戶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 下一篇:民工帶頭人個人先進事跡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