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4 08:38:00
導語: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技人才隊伍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環境的支持,通過對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發展的環境狀況進行了深入地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人才隊伍環境問題與對策
近幾年來,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發展的環境狀況不斷地改善,科技人才隊伍的規模快速擴張,素質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與歐美一些比較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科技環境方面,存在許多問題。我們應該勇敢面對,深入研究,盡快出臺各種有利于科技人才隊伍發展環境的政策,使科教興國戰略落到實處,科技隊伍和諧發展。
一、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發展的環境狀況
1.研發經費狀況。我國的R&D總經費2003年已增至1539.6億元,經費規模繼2001年超過意大利之后,2002年又超過了加拿大而位居世界第六。僅就R&D的規模而言,與已經跨入后工業化時代的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是十分巨大的。在R&D總經費的強度對比中,高于印度、巴西而居于發展中國家前列。2001年~2003年,我國R&D總經費保持著年均18.6%的高增長速度,遠高于同期GDP年均8.4%的增長速度,已經進入R&D總經費高速增長國家的行列。2003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87.7億元,應用研究經費為311.4億元,試驗發展經費為1140.5億元。三者占R&D總經費的比重分別為5.7%、20.2%和74.1%。其中,基礎與應用研究經費在R&D總經費中所占比重僅為25.9%,而很多發達國家都在40%左右。可見,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經費在R&D總經費中的比重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從R&D資金投入結構上看,投入主體已經開始從政府主導型向政府企業雙主導型過渡。在政府R&D資金投入中,中央政府的主導型地位突出。企業在R&D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形成,政府R&D資金進一步向研發機構和高校傾斜。地區R&D資金投入總量不均衡,除了區域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外,還有一個客觀因素,即R&D活動的集群分布的不均衡,形成的在爭取政府R&D資金上的區域優勢。
2.科技人才流動狀況。2004年2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度留學人員情況統計結果指出:從1978年~2003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70.02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17.28萬人。回國人員只占24.7%,超過75%留學人員尚未回國。科技人才從科研機構和國有企業流向外資企業是流失的另一方面。據北京市經貿委對工業系統的150戶大型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調查顯示,這些國有企業自1982年以后引進的、具有大學以上學歷人員的流失率高達64%,大多數流向外資、合資企業。
近些年來中國流失的人才回流的也逐漸增多,這同國際上出現的人才回流趨勢是一致的,且中國留學回國創業人數穩步增長。2003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1.73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2.01萬人,比2002年增長12.3%。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年度留學回國人數首次突破2萬人。此外,中國近些年吸引的來華留學生人數也明顯上升。
3.教育環境狀況。政府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2002年全國教育經費為5480.03億元,比上年的4637.66億元增長18.16%。但教育支出量占國民經濟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卻不高,低于相同經濟發展條件下3.8%的平均值,投入強度仍不足。在高等學校研發經費的投入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是近十余年來世界上高等學校R&D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特別是2000年~2002年期間,R&D經費的年均實際增長率高達30%。但我國高等學校R&D經費占本國R&D總經費的比例卻僅略高于10%,占GDP的比例為0.14%(2003),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表明我國對高等學校R&D活動的投資力度與我國經濟規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協調。
在科技人才培養方面,高等學校每年都培養出大量的科技后備人才,已經有效地緩解了目前我國一般性科技人才短缺的狀況。但高層次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仍然十分短缺,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同時還存在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的相對不足,能力結構不能適應產業結構,創新教育薄弱,導致我國高素質科技人才與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差距十分明顯。
4.科技活動環境狀況。就現狀來看,我國科技人才的人均勞務費偏低,科技人才的預期壽命低于全國平均預期壽命。就科研評價體系來看,尚存在一定短視行為。就我國科技創新法律制度而言,一是沒有科技創新的基本法律,《科學技術進步法》的法律位階不高。二是科技創新法律體系不完整,存在立法空白。三是法律規定操作性不強。四是法律實施的力度不足,監督機制不健全。
在肯定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提高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從總體上講,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經費的投入總量雖然不斷增長,但與國際競爭對手相比,不管是投入的總量,還是投入強度都還很低。而且不論是企業平均投入強度、項目平均投入強度,還是技術開發人員的平均投入強度,都還處于非常低的水平。從這個角度講我國企業還不是真正的技術創新的主體,甚至地位還有下降趨勢。二、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發展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研發經費投入的強度及配置有待提高和完善。雖然我國R&D總經費的投入逐年增加,2003年已增至1539.6億元,但與GDP之比仍低于1.6%的世界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2.2%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顯。基礎研究活動的投入力度還遠不及發達國家水平。基礎研究在整個研發經費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上下。而從大部分OECD成員國家及其他6個觀察員國家的數據看,基礎研究經費在R&D經費總額的比重最低也在10%以上,大多數國家在20%左右。基礎研究投入力度的不足,在研發活動中的比重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這將制約我國實現科技的長期持續發展。
2.科技人才外流嚴重。由于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存在著差距以及發達國家實施的人才引進戰略,使得我國每年有大量科技人才流向發達或較發達國家,而每年從海外學成歸國的科技人才卻比出國的人數少得多。有統計數字顯示,近幾年我國歸國的留學生與出國留學的研究生數量之比1996年為31.4%,1997年為31.8%,1998年為41.8%,1999年為32.6%,2000年為23.3%,學成歸國的人數相對于出國的人數是越來越低。從絕對數量上看,也是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流向海外,并且有繼續加重的趨勢。
3.科研評價體系不合理。突出表現在為減少選題失敗而回避風險,不重視新人的原始性創新,這些都很容易導致創新思想受到扼制,使得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處于創新思維最活躍時期的年輕人往往難以脫穎而出。對創新性強的小項目、非共識項目,以及學科交叉項目沒有給予特別關注和支持;對高技術研究成果的評價,還是主要以數量和水平為主,沒有轉變為以獲得發明專利為主,鼓勵科技人員在市場中實現其價值和取得相應回報;科技界普遍存在一定的學術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傾向,以及科技評價中急于求成的短期行為。
三、對策與建議
1.完善法律法規。可借鑒發達國家在科技人才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通過制定相應的科技人才交流、交互培養、聘請及合作的法律法規制度,同時完善我國現行的《科學技術進步法》,使之確立為科技領域的基本法律,并以此為龍頭形成相對完備的科技法律體系,以保證科技人才的地位、作用和活動形式。
2.推進科研評價機制和環境建設。樹立正確導向,建立以創新為主要價值取向與尊重人的個性化發展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社會化人才評價機制,公正、公平、公開地進行人才評價。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政府支持科學技術發展、擴大公共職能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科研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著力于營造有利于科學家成長的良好環境和條件,并為各類人才特別是那些“小人物們”提供更多公平參與的機會。
3.構建科技人才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在一些知名高校及科研機構中,結合其自身研究的優勢,成立相應的高級科技人才培養中心并制訂培養計劃,為來自各個尖端科研領域的科技人才搭建相互學習與交流的平臺,以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才在尖端科研領域的創新能力。從國際角度來說,可制定與國外的一些知名研究機構和大學進行優秀科技人才的交互培養,以及科研項目合作的計劃,使雙方的科技人才都能接受科技前沿領域的最新知識,以達到共同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4.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在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及規范教育資金使用的前提下,改變目前只重視學校硬件建設,而忽視學校軟件建設的狀況;同時不斷加強師資隊伍的繼續教育,以保證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備;在支持普通高等學校發展的同時,擴大科技人才的培養路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培養科技人才,以滿足國家科技人才發展的需要。
- 上一篇:農業局信訪年終工作總結
- 下一篇: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探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