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就業壓力對大學生的影響
時間:2022-04-21 09:53:00
導語:小議就業壓力對大學生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大學生自殺現象”為調查議題,以北京師范大學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利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驗證“沉默的螺旋”理論在中國當代大學生身上發生的情況。在證實了孤立恐懼對意見表達的影響同時加入了一個中國當代大學生普遍面對并影響個人意見的因素——“就業壓力”,并探討這一因素在“沉默的螺旋”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就業壓力;意見表達;孤立恐懼
1研究主題與理論假設
1972年,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爾•諾伊曼(ElisabethNoelleNeumann)對輿論與大眾傳播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假說。諾依曼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社會的皮膚》一書對該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概括。其理論主要由三部分構成。首先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其次,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氣候”(opinionclimate)來影響和制約輿論。
然而,對變量的不同概念化和操作化方法以及不同的檢驗方法可以令最后的檢驗結果變得相當不穩定,正如張金海教授所說,有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孤立恐懼的作用,有的為之提供了部分支持性的經驗證據,還有的則得出了在某些文化情境下,孤立恐懼對意見表達根本不起作用的結論。
回顧以往學者的理論研究,發現了有很多能影響意見表達的因素,如議題的重要性、對公共事務的興趣、議題的方向感確實、個人的行為控制感、還有文化因素的影響,如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中國人的臉面觀。本文則加入現如今當代大學生面臨的重大壓力——就業。
本文在問卷中直接提出“就業壓力”這個概念,通過“您現在在學校中是否感受到了就業壓力”這個問題和一個0—10級量表來測量個人對“就業壓力”的重視程度。就業壓力的角色是作為影響個人公開發表言論的一個因素。主要是探討這個概念在“沉默的螺旋”現象中的影響,和“對孤立的恐懼”處于同樣的地位。
綜上所說,在以下的理論模型中,“就業壓力”作為影響因素被引入,主要是檢驗它對個人“表達意見的意愿”和“意見的公開表達”的影響。因此,“對孤立的恐懼”不再成為影響個人意見發表的絕對常量。最終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1)如果個人意見和優勢群體的意見一致,他將傾向于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2)個人意見和優勢群體意見的一致性越高,他表達意見的意愿就越高。(3)個人意見和優勢群體意見的一致性降低時,“對孤立的恐懼”就會提高。(4)懼怕社會孤立的個人,更傾向于不愿意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5)懼怕社會孤立的個人,更傾向于不會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6)越多的人愿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實際意見的公開表達就會越多。(7)對“就業壓力”的重視程度越高的大學生,他表達意見的意愿越趨向于呈現極端的方向。(8)對“就業壓力”的重視程度越高的大學生,他意見的公開表達越趨向于呈現極端的方向。
2研究方法和方案設計
2.1抽樣方法及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就來自2008年12月北師大資源學院一女研究生跳樓自殺這一事件所進行的問卷調查。之所以選擇這一事件進行沉默螺旋假設檢驗,首先是因為這個議題具有社會性,轟動性,不是一個私人的事件,其次因為這個議題具有很明顯的道德成分,畢竟自殺在中國一直存在一個道德問題,再其次這個議題具有其爭議性,不同的學生對此各執一詞,最后是這件事在學校里乃至社會上傳的沸沸揚揚,是一個公眾事件。
我們在上學期末12月底到1月中旬期間完成了數據收集,按照師大男女3∶7的比例發放了一共200份,其中研究生100份,本科生100份。總共收回有效樣本為189份,由于這份問卷中的問題大多是有關概念、態度以及觀念的測量,所以為了保證最終測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我們在我們班發放了20份問卷作為試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改進了問卷,增強了問卷中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在最終的189份有效樣本中,分布情況如下:
今年是否畢業的學生:畢業的有76份,還沒到畢業年級的有112份,百分比約為40∶60。
男女比例:35∶65。
家庭月收入:共分有1000元以下到10000元以上五個級別,M=4000元-6000元。
教育程度: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48;52。
2.2測量和結果分析
本次問卷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考察對象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是考察當代大學生對“大學生自殺現象”的態度,第三部分是大學生對于“就業壓力”的調查。
使用統計軟件SPSSStatistics17.0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軟件AMOS5.0(學生版)分析數據。
我們所采用的測量模型主要使用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CMIN/DF)來進行擬合程度的估計,通過這組指數的數據結果來對諾氏的假設模型和我們自己建立的加入“就業壓力”的假設模型進行合理的評價和解釋。
根據非標準化的數據結果,可以看出H1、H2、H3、H5、H6、H7以及H8都可以被接受,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CMIN/DF)是1.694,小于2,可以被接受,由此可見我們這個模型擬合程度很好。而假設H4的顯著性大于了0.05,可見在是否愿意公開對“大學生自殺現象”表達意見上,師大大學生并沒有在乎“對孤立的恐懼”。“個人意見和優勢意見的一致性”,“對孤立的恐懼”也由于“對就業壓力的重視程度”的因素的加入而之間的關系變化了。在“大學社自殺現象”這個議題中,我們發現“沉默的螺旋”形成了,“對孤立的恐懼”影響了師大大學生對“大學生自殺現象’的意見的公開表達。
在通過SPSS17.0軟件分析,我們對于8個“就業壓力”影響的具體事件進行變量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子、最大方差旋轉,最后得到兩個公因子,KMO值為0.703,不是很高,說明問卷設計的還是有提高的空間,鑒于時間問題沒有辦法再重做了,所以只有使用這套問卷。
在先前用AMOS5.0(學生版)所做的結構方程式檢驗結果來看,“就業壓力”因素對個人意見發表的影響是顯著的,關鍵點在于“個人意見和優勢意見的一致性”與“對孤立的恐懼”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034;“對就業壓力的重視程度”與“對孤立的恐懼”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78;可以看出很明顯“就業壓力”因素與“對孤立的恐懼”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而且“對就業壓力的重視程度”和“發表意見的意愿”以及“公開的意見表達”之間的權重分別為0.12和0.450,這就可以看出對于“就業壓力”越重視的學生,表達的意見也就越高,而且實際公開內容也越多。
3結論
研究到此為止已經較大程度上檢驗了依據“沉默的螺旋”理論建立起來的基礎理論模型,而且很明顯地看出在“大學生自殺現象”這個議題上“沉默的螺旋”所揭示的傳播現象。而且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了如果單純的按照諾依曼的基礎模型假設的話,正如張金海所說,對意見表達的概念分解有利于對沉默螺旋理論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在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人們傾向于整合、支配的方式,還是服從、逃避或妥協的方式,很可能受到特定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的這項研究就是對沉默螺旋的實證研究結合多維的社會文化因素所進行的進一步考察。既然生活中存在這樣的傳播現象,而且現如今大學生在發表意見時也會有這樣的心理,那我們今后還要繼續研究并發掘證實出更多的影響個人意見表達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張金海,周麗玲,李博.沉默的螺旋與意見表達——以“抵制家樂福”事件為例[J].國際新聞界,2009,(1):45.
[2]崔蘊芳,沈浩.“面子”與“沉默的螺旋”——一種檢索和探討[J].現在傳播,2005,(6).
[3]柯惠新,祝建華,孫江華.傳播統計學[J].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1):3437.
- 上一篇:小議對音樂基礎教育的思索
- 下一篇:新任市長就任講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