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特殊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

時間:2022-05-04 11:10:00

導語:深究特殊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特殊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

摘要:本文結合浙江大學土木系的教改實踐,論述了新形勢“大土木”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改革情況。

關鍵詞:“大土木”人才培養模式寬口徑厚基礎

1998年10月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在公布的目錄中,將土木工程專業做了重大調整,將原來的建筑工程、橋梁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鐵路工程、隧道工程、港口工程、海洋工程、給排水工程等8個專業綜合為土木工程。調整后的土木工程專業具有學科方向多、專業口徑寬、綜合性強、人文素質要求高等特點。因此原有的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不再適合新形勢下“大土木”的教學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和研究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盡快適應土木工程向“大土木”的轉變。本文結合浙江大學土木系的教改實踐,談一談新形勢下“大土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情況。

一、轉變教育觀念,確定培養目標

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其他專業人才的培養一樣,都要迎接時代的挑戰,都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因此,在進行教學改革的時候,首先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計劃經濟體制下只注重知識的傳遞和繼承,專業化分過細,口徑過窄的人才培養模式,樹立大土木的教育新理念,拓寬專業口徑,樹立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的思想,強化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和個性教育的觀念,從“重專業、輕素質”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轉變,從單純傳授專業知識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創新創業的能力轉變,增強質量意識、改革意識和競爭意識,增強基礎教育和通識教育意識,努力培養和造就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創新人才。

二、修訂教學計劃,架構培養體系

浙江大學土木系從1998年開始,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建筑工程專業調整為土木工程專業,并從1999年開始按“大土木”招生,實行寬口徑教學。在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土木辦學思想指導下,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發揮原有的學科優勢,柔性的設置了六個專業方向,它們是:建筑結構工程、巖土工程、市政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建筑經濟與管理、水工結構工程。并率先在國內實現了按大土木招生和按土木大類培養計劃教學。土木工程專業向大土木的轉化,使得原有的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主干課程及實踐環節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要想適應新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必須制訂新的教學計劃,架構新的人才培養體系。浙江大學土木系在制訂新的教學計劃時,按照“拓寬專業、一專多向、適應發展、靈活設置”的指導思想,實行前期按大類培養,后期進行寬口徑專業教育的新模式,在課程設置上具有以下特色:

1.體現“寬基礎、多模塊”的原則學生入學后,前兩年基本上按大類統一學習公共基礎課程、人文與科學素質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從第三學年開始分別按專業方向模塊進行分流教學,在六個專業方向模塊課程中,學生可以任選一個模塊以上。在168學分的教學計劃中,各課程模塊所占比例如下:

1.1公共基礎課程模塊34%

1.2人文與科學素質課程模塊8%

1.3學科基礎課程模塊35%*專業方向課程模塊10%

1.4實踐環節課程模塊13%

2.突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設計能力在以往的課程設置中,設計類課程只側重解決和分析本課程領域的內容,較少涉及其它方面。為了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況,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設計能力和工程設計的整體把握能力,通過修訂教學計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土木工程設計課程體系,新的課程體系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側重,力求做到設計教學貫穿本科教學全過程,各門設計類課程在教學過程分布如下:第一學年:土木工程概論、建筑制圖與CAD基礎第二學年:房屋建筑學、土木工程AutoCAD、結構概念與體系第三學年:計算機輔助設計、土木工程結構設計、基礎工程、建筑施工、鋼混、道路勘測設計、城市給排水工程第四學年:鋼結構設計、大跨空間結構、市政結構物設計、路基路面工程、畢業設計第一學年開設的土木工程概論課程,聘請工程院院士、教授及建筑設計單位的設計大師等講課,目的是讓學生在入學初期能夠對土木工程的發展現狀、解決的問題以及土木工程發展的前沿性課題和今后所從事的工作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逐漸培養他們的工程意識。后續開設的結構概念與體系、大跨空間結構、土木工程結構設計、土木工程AutoCAD課程,大大加強了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綜合能力和對工程設計的整體把握能力。修訂后的教學計劃,基本上形成了以計算機制圖為基礎、各門設計課程為框架、土木工程結構設計為主線、畢業設計為目標的一套完整的相互銜接、互為條件的課程體系。

3.結合專業教育評估制度和注冊工程師制度我國的高等學校建筑工程專業評估工作始于1993年,目前我國已有18所學校通過了建筑工程專業評估。實踐證明,專業教育評估在提高教育質量、改革專業教育、改進教學管理、加強教育界與工程界的聯系和合作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我國實行注冊工程師制度以及與發達國家相互承認學歷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土木工程教育走向世界打開了通道。實際上,我國的注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制度已與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評估掛鉤。我國注冊工程師(結構)管理委員會規定,凡是經專業評估合格的學校的畢業生可以提前一年參加專業部分的注冊考試。以培養土木工程師為主要目標的土木工程教育,其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計劃,除了考慮一般工科人才的要求外,還必須重視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和注冊工程所必備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因此我們在制定適應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土木人才培養計劃時,綜合的考慮了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評估的要求和土木工程注冊工程師的考試內容,經過改革后的教學計劃,淡化了原來劃分過細的專業界限,打破了學科課程壁壘,更加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與綜合提高,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和訓練內容,充分體現出了加強基礎、拓寬面向、優化體系、注重創新、增強能力、提高素質的發展方向。

三、整合系列課程,改革教育方式

隨著專業設置的調整和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確立,原計劃中的課程設置已不再適合寬口徑和厚基礎的大土木教育模式,必須對其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采取“刪、減、并、增”的思路,對于一些落后的、趨于淘汰的課程予以刪除,對于仍有部分保留價值的課程通過改造,并入相關課程予以吸收,對于保證專業質量、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通過進一步充實和創新后予以保留。在整合系列課程的同時,我們還加大了精品課程的建設,先后有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施工、土力學與基礎工程等十幾門課程獲得了學校及學院的經費資助。通過幾年的建設,出版了一批精品教材,制作了一系列多媒體課件,并將教學成果應用在了實際教學當中,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在有效的時間內,豐富了課堂教學信息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1世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已經并將深刻地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技術、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為了保障一系列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同時我們還加大了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并改善了教學條件,優化了教育環境。浙江大學土木系在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先后投入230多萬元(211工程建設項目和高等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項目),建立了100多平方米的多媒體教學實驗室和工程結構設計實踐基地,購置了一系列軟、硬件設備,為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目前已有土木工程AutoCAD、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建筑施工、鋼筋混凝土CAI、流體力學CAI、高層建筑CAI、結構概念與體系、房屋建筑學、建筑制圖、大跨空間結構等一大批課程在教學實驗室完成教學活動。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比如像建筑施工這樣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涉及的專業知識,面廣量多,許多技術性的東西,如施工工藝、施工機械的性能和操作過程、施工器具的構造和工作狀態,施工技術應用的運行過程等實際操作內容,如果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不但繁瑣,而且很難敘述清楚。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對一些路途較遠但采用新工藝、新方法的具有代表性的施工工程,選派教師到施工現場進行拍照和錄像,如:杭州黃龍體育中心工程施工、廣州動物園水族館模結構體系、福建漳州后石電廠123米巨型網殼結構、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和長江二橋施工等十幾個代表不同施工內容的資料,經過剪輯后,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和進度,演示給同學們觀看,既形象生動,又內容豐富,經過幾屆同學的應用,教學效果良好,深受同學們的歡迎。目前我們正在著手將這些資料進一步系統化,放到網絡上供學生隨時觀看和參考。

四、抓住機遇,與時俱進

由于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引發了信息技術革命和信息產業革命,21世紀,信息技術將廣泛影響經濟的各個領域,同時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土木工程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在經歷了各個階段的技術進步以后,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同其他領域相比,土木工程領域的技術含量還不是太高。另一方面,社會對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要求已不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傳統產業的人才模式,社會和科技的迅猛發展,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和變化以及企業技術的升級,都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建行業在科學技術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催化下,其傳統產業正面臨著變化和革新。但是,由于受國家專業目錄的約束,專業改革的重點基本上放在了拓寬專業口徑,更新教學內容,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土木工程專業的發展。2002年6月,教育部率先批準了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6所高校可以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進行自主設置新的專業。這一好消息,無疑也給土木工程的發展提供了良機。因此,土木工程專業要想發展,必須抓住機遇,結合自身的科研特色和社會需求,努力申請籌辦新的目錄外專業或專業方向,如土木工程可以向智能化等方向發展。

土木工程智能化,就是在古老的土木工程中融入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在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后期維護等階段實現高度自動化、信息化。目前土木工程智能化涉及的領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規劃與設計、智能施工以及智能化的物業管理等。

目前我國在土木工程智能化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從事智能化方面的人才非常短缺。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深入和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社會對土木工程智能化人才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后,社會給土木工程提供了快速發展的動力和優異的社會環境。在新的形勢下,土木工程這門古老的學科,要想獲得新的生機,只有抓住機遇,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才能使古老的土木工程開拓創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沈祖炎主編.挑戰與突破.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年.

[2]陳云敏等.土木工程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第3期.

[3]沈蒲生等.論我國注冊工程師制度和土木工程教育與國際接軌.機械工業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4]李蓓等.優化課程體系,全面修訂本科教學計劃.教育與現代化,2000年第2期.

[5]鄭榮躍.突出重點,切實進行土木工程專業建設.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