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0 11:23:00
導語: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區是生活在一定地域空間內的居民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城市社會最基本的組成細胞,是黨和政府聯系和服務居民群眾、加強城市管理的基層組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服務優質、充滿活力、紀律嚴明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是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斷滿足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鞏固黨在城市社區的執政基礎,提高黨在城市基層執政能力的必然選擇和現實要求。
關鍵詞:城市社區;干部隊伍;服務群眾
隨著社會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城市社會結構由單位制向社會制轉化,城市社會工作重心和社會矛盾不斷向社區“下沉”,社區的公共需求日益增加并朝著多元化、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社區工作的任務越來越繁重,城市社區已由過去單純的居民居住點,逐步成為為各類社會群體的聚焦點、各種利益的交匯點、政府和各類社會組織的落腳點、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點、人與社會的交融點和社會生活的支撐點。近年來,湖州市吳興區對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初步成效
近年來,湖州市吳興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緊緊圍繞“爭創經濟強區,建設和諧吳興”的總體要求,按照改善結構、提升素質、強化服務、夯實基礎、促進和諧的要求,以改革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為切入點,以完善選聘機制、創新培訓方式和內容、健全考核體系、提高保障水平為重點,不斷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使全區社區工作者的素質得到整體提升。
(一)改革選聘機制,隊伍結構不斷改善。面對社區工作者隊伍年齡老化、文化偏低的現狀,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從企事業單位選派優秀骨干到社區工作、選配大學生進社區等途徑,積極探索社區黨組織“二推一選”、居委公推直選的先選任機制,改革選人用人渠道,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日趨合理。全區中心城區50個社區現有社區工作者278名,平均年齡39歲,其中31歲—45歲的有157名,占64.3%;文化程度全部為高中以上,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的有128人,占46%。
(二)拓展培訓途徑,工作能力不斷提升。為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增強適應新時期社區工作的能力,通過崗前任職培訓、舉辦社會管理大專班、同高校和黨校舉辦專題培訓、外派先進地區掛職學習、上掛市、區機關部門鍛煉、城鄉社區交流任職、組織社會工作職稱考試等辦法,加強社區工作者培訓教育,使社區工作者城市管理、服務群眾、化解矛盾、文明創建、民主自治等方面的能力明顯提升。
(三)完善考核辦法,服務意識不斷強化。為規范管理,健全長效機制,出臺《吳興區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強化社區工作效能建設。堅持上級考核與群眾評議相結合、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專項考核與綜合考核相結合,注重社區工作者服務群眾、工作能力和業績考核的原則,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考評制度,努力營造想服務、會服務、優服務的工作氛圍,絕大部分社區工作者愛崗敬業,服務群眾的滿意度逐年提升。
(四)深化“關愛”工程,保障機制不斷完善。認真貫徹省、市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有關要求,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關心愛護基層干部的意見》,加大對社區工作者政治、生活、工作關心和關愛力度。已連續五年為社區工作者提高待遇,并按照企業職工的要求為社區工作者辦理“五險一金”,社區工作者待遇比建區時增長了二倍多;關心社區工作者政治上成長,有186名社區工作者加入黨組織,并通過定向招考、上掛培養等方式,先后有8名同志選拔培養社區工作者到鄉鎮、街道黨班子和團、婦崗位任職;共投入4500多萬元,通過整合、調擠、建設等,不斷完善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建設,改善社區工作的條件和環境。
二、社區工作者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
客觀分析我區社區工作者隊伍的思想、工作和作風現狀,應該肯定社區工作者主體是好的,大部分社區工作者珍惜崗位、熱愛社區工作,吃苦耐勞、敬業奉獻,心系社區、情系居民,作風踏實、群眾滿意,為穩定社會、滿足居民需求、改善居住環境、建設和諧社區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但是,對照社區工作者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對照居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對照和諧社區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社區工作者還存在著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盡管是少數,甚至是個別現象,但在潛移默化中會挫傷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責任性,影響社區工作者的整體形象,削弱社區工作者的整體合力,淡化社區工作者想干事、多干事、干好事的干事創業氛圍。
(一)工作理念滯后,自身定位不準。社區工作者的主要職責是上為政府分憂,下為居民群眾解難,服務群眾是我們的立足點和出以點,社區工作者的生命線,民求我應、民困我幫、民憂我擔是社區工作者的天職。但現階段,少數社區工作者習慣于“官管民”、為民作主的傳統工作理念,主動服務、超前服務、優質服務、人性化服務、個性化服務的觀念還不牢固,存在冷言冷語,應付了事的現象,使群眾高興而來,滿意而歸還不到位。公務員之家
(二)危機意識較弱,爭先精神不足。面對條塊體制不順、設施滯后、經費不足等矛盾和困難等因素,少數社區工作者存在著:①責任主體意識不強,工作主動性不夠。強調客觀多,主動協調不夠、創新破難少。個別社區工作者能推則推、能拖則拖,能等則等。②工作只求過得去,缺乏爭一流、走前列的思想和精神,缺少一種永葆先進的思想和沖勁。③進取性不強,工作怕擔責任。存在著“上面催下面干,不催不干歇著看”的現象,主工作效率不高。有些社區工作者對工作環境“挑三撿四”,對工作崗位“挑肥棄瘦”,好的崗位爭著要,對工作難做的崗位推來推去。
(三)紀律觀念松懈,自身形象欠佳。制度和紀律是社區工作者工作、為人處事的規矩,任何組織不論大小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要遵守的章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社區工作盡管者制訂了好多規章制度,但往往是印在紙上的多,記在心里的少;墻上掛的多,自覺遵守的少;強調要求的多,督促落到實處的少。少數社區工作者出勤隨意性、穿著不注意、行為不雅觀、禮儀不規范。
(四)團結協調缺乏,整體合力不強。社區工作事雜、繁瑣,又事關民生,做好社區工作的關鍵是需要相互理解、支持、配合、幫助團隊精神,形成合力抓,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分線不分塊,營造心齊、勁足、氣順、和諧的工作氛圍。但少數社區制度不規范,議事不民主;整體觀念不強,考慮自己的多,考慮別人的少、考慮整體的少;個別人心胸狹窄,有事、有話當面不說,相互交流溝通不夠,甚至相互猜疑,暗地里埋怨指責對方。往往一件小事變成大事,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影響社區工作的整體合力。
(五)行政化傾向加重,群眾關系疏遠。掌握情況、熟悉群眾、了解社區居民服務需求是做好社區服務工作的前提,但有些社區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不適應新形勢下社區工作的要求,習慣于8小時坐班制、機關化辦公,坐等居民上門,而不是主動走出去,上門為居民服務。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減弱,熱天怕熱、冬天怕冷,串百家門,認百家人,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深度不夠。
(六)教育管理乏力,考核激勵機制創新不夠??茖W評價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工作業績,全面、客觀、公正準確地評價社區工作者的思想作風和履行工作職責的情況的制度不完善,優勝劣汰、能進能出的競爭機制沒有落到實處,社區工作者隊伍外有壓力,內有動力,干有活力的工作氛圍還不濃。
三、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路徑選擇
為加快推進和諧社區建設,新時期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必須適應社區居民服務日益多樣化和規范化的需求,必須適應社區工作者職業化和專業化的要求,必須適應服務型政府建設和工作重心下移的新挑戰,緊緊圍繞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的總目標和“服務為本、創新為先、特色為重、和諧為基”的工作要求,突出機制創新、規范管理、完善結構、優化環境、深化培訓等重點,努力提升社區工作者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和諧社會建設奠定扎實的基層基礎。
(一)引入質量體系建設,推進規范化建設。
圍繞現代代生態型濱湖大城市建設的要求,結合我區社區工作實際,借鑒先進城市管理服務的經驗,按照ISO9001質量體系規范,與質量監督部門合作,制訂《社區服務規范標準》,將社區服務的主要目標、服務程序、質量標準、完成時限、責任要求等事項作出明確的界定,強化質量意識,提高服務的滿意度;制訂《吳興區社區工作者管理規范》,探索社區工作者分類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社區工作者崗位設置、任職條件、行為禮儀、首問責任、考勤值班、突發事件處置等程序辦法,提升社區工作規范化水平;出臺吳興區《關于進一步深化民情日記制度的意見》,深化社區工作者接訪、下訪制度,不斷營造社區工作者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的氛圍。通過規范化建設,努力把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成工作實、服務優的親民為民的團隊,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提高城市社區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二)完善管理體制,優化工作環境。
進一步深化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理順市、區管理體系,按照權責一致、責任清晰的要求,健全塊為主、條強化的管理體制,擴大社區組織領導、統籌協調、管理監督的權限,真正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要求,完善屬地管理體系;按照“小機構、大服務”,順應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要求,深化街道機構改革,落實社區事務準入制度,明確政府與居委會的職責,理清“指導與協調、服務與監督”的關系,充分發揮社區自治組織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保障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城市社區建設若干意見》的要求,全面完成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達標建設,全面推行社區“一站式”服務和社區服務制,推進城市管理網格化和信息化建設,提升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強化共駐共建、結對共建考核機制,努力優化社區工作環境。完善保障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生活待遇。
(三)多策并舉,完善工作機制。
1、完善選拔機制。按照專業優先、年齡梯次、優勢互補的要求,嚴格、規范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的“入口”。采取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規范和完善筆試、面試、考核、聘任等法定民主程序,優先錄用相關專業(社會管理、生態、文化藝術、心理咨詢等)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拓寬選人視野,吸納一批年富力強的高素質的法律援助、醫療衛生、居家護理、環境保護、心理慰藉等專業社會人才充實到社區工作者隊伍中來,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通過下派、轉任、選任等途徑,選聘一批肯吃苦、會服務、善做群眾工作的企事業單位人員到社區工作,提高化解矛盾,穩定社會的能力。
2、創新教育培訓機制。健全區教育培訓平臺,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建立區社區教育學院,建立健全經常性、制度化培訓教育機制。加大與本市高校、黨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力度,深化“小社區、大總管”培訓平臺,加快推進街道培訓中心建設,力爭到2010年建立健全市、區、街道三級培訓基地建設,依托黨校、高校、科研機構等力量,規范培訓師資、培訓教材、培訓時間、培訓方式及培訓內容;積極引進先進地區培訓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注重新時期社區服務工作能力培訓,完善社區工作者外派、上掛、交流等途徑,深化案例分析、互動式教育、職業道德、禮儀交往等培訓內涵,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再教育、再培訓工作,全面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專業化水平;繼續推進社區工作者學歷教育,整合高校資源,舉辦社會管理大專班、本科班,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學歷教育和社會工作職稱考試,到2012年大專以上比例應占到整個隊伍的70%以上,社會工作初級、中級職稱占比達到60%以上,普遍具備基本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
3、嚴格考核約束機制。堅持客觀、公正、公平公開、注重實績的原則,按照考準、考實、便于操作的要求,引進企業績效考核辦法,探索建立以居民服務需求為導向、以居民滿意度為準則的考評體系,2009年出臺全區統一的《社區工作者績效考核辦法》,將考核結果與社區工作者的獎金、職務晉升、評優轉任、工作續聘掛鉤,規范考核程序和辦法,在社區工作者隊伍中形成外有壓力,內有動力,干有活力的工作氛圍。
4、健全引入優勝劣汰機制。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選聘分離機制,探索分類管理辦法,進一步細化、量化目標責任,通過群眾推薦與組織推薦相結合、街道評議與社區成員評議相結合的辦法,全面實施公開選拔、競爭上崗機制,完善優勝劣汰、能進能出的選人用人機制;進一步完善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兩輪票決”、“公推直選”辦法,穩妥推進“海選”做法,注重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的確選拔,選優配強社區“二委”班子;建立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升遷機制,加大定向招考、上掛街道黨政班子任職的力度,拓展社區工作者上升空間,從政治上關心社區工作者成長。
- 上一篇:政府在養老基金監管中的作用論文
- 下一篇:營銷組合理論展望論文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