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分析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6 02:52:00
導語: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分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具有重大意義。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進行深入剖析后可知,馬克思并不是價值一元論者,而是價值多元論者,但他的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的價值論有所不同。當今社會的按勞分配只能且理應是在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范疇內的按勞動力價值分配。之所以強調按勞分配為主,并不是因為其與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是兩個不同的分配范疇,而是因為在生產諸要素中,勞動是唯一的主觀因素,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和價值大小的首要決定因素。惟有理清按勞分配與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關系,才能真正廓清非勞動收入與剝削收入的關系。
當黨的十六大提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號召“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的時候,當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對以上方面進行完善和健全的時候,作為有時代責任感及獨立人格的經濟學工作者,理應從這些突破性的新思路、新觀點中,看到中國經濟學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時代需要深入審視勞動價值論
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是否會否定勞動價值論?按勞分配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關系如何理解?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是否適合我國國情,會出現什么問題?等等。對此,學術界尚有不同看法。
針對以上問題,需要我們去深人審視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如果我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做深人剖析,就會發現馬克思并不是一個價值一元論者,而是要素價值論者,不過他的要素價值論與西方經濟學的要素價值論又有所不同。
在西方經濟學那里,最具代表性的是1890年馬歇爾的“四位一體”公式,用勞動獲取工資,資本獲取利息,土地獲取地租,企業家才能獲取利潤,界定了各生產要素如何根據自己在生產中所作出的貢獻而獲得相應的收人。其前提是這些生產要素都是價值之源,因此,只有充分合理地配置這些要素,使各要素獲得相應的報酬,才能達到效率最優。當今國內學界與實際工作部門,認同這種理論的人愈來愈多,并由此形成了價值多元論學派。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指出,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并認為二者是同一勞動。由此出發,首先從具體勞動的角度援引并肯定了威廉·配第的著名論斷: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指出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既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各種生產要素都做出了貢獻。如果從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社會財富主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相統一的商品,創造社會財富的是指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相統一的勞動來看,馬克思的論斷蘊含著多種生產要素共同參與價值創造的寓意。其次,從抽象勞動的角度,指出價值的實體是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決定抽象勞動量即商品價值量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勞動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的,勞動生產力的大小并非僅僅由勞動決定,而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從而產生了兩層至關重要的關系,即商品的使用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力成正比關系,單個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力成反比關系。可見馬克思關于商品價值量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論斷本身已包含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即價值的源泉固然是勞動,價值的實體固然是抽象勞動,但決定價值大小的則還有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不過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在價值決定諸因素中居支配地位,不象西方經濟學“把物(資本)和人的力量(勞動)置于平等的地位,都稱為生產要素。這就使得這一理論通過把個別的人都作為基本上平等的一員(因為他們都至少占有一種生產要素),從而得以否認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存在任何階級差別的事實。”進而“把人的勞動過程降低為僅僅是一種技術關系,降低為一種生產函數,即把叫做投人(包括勞動)的東西‘拼’成叫做產出的東西。這樣,在勞動過程中的全部斗爭就不見了。”“目前國內學界一些學者在對勞動價值論的認知上由于對馬克思價值實體(價值源泉)和價值決定原理的混淆,從而教條化地用勞動價值一元論抹掉了勞動以外的其他生產要素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的事實,并用讓人難以信服的觀點,即把使用價值財富和價值財富相區分,把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相區別來捍衛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反而使自己的理解在照搬照抄西方經濟學要素價值論的學者面前顯得蒼白而不具說服力。
二、現實要求探索按勞分配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關系
當今中國,在按勞分配領域,由于行業壟斷及地區、城鄉差距等,使不同行業、地區和城鄉之間的勞動收人出現巨大的反差,印證了中國人所謂“男怕人錯行,女怕嫁錯郎”的古訓。而大量出現的不正當競爭,官商勾結、官銀勾結、股市黑幕、野蠻折遷等制造的不仁致富現象乃至“白手起家”神話及諸時健、李經緯等企業家的悲劇,使我們在生產要素如何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領域里陷人了迷惘。中國分配領域混亂的現實巫待我們從理論和現實上去闡釋按勞分配、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及其相互關系。
1.當今社會無法做到馬克思主義設想的按勞分配。馬克思在其《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制》中對未來社會按勞分配的設想主要是:①按勞分配建立的基礎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②全社會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性產的客觀要素),人們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產品也屬于公共所有。其中一部分重新用于生產,依然歸社會所有;一部分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分配,用于個人消費。因此,勞動性產的主觀要素)成了分配消費品的唯一標準。分配的差異也只來自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其實質則是唯勞動一個生產要素來分配。③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個別勞動通過周密的計劃直接表現為社會勞動,因此,分配的形式是發放勞動券。
當今社會,由于生產要素歸不同主體占有,且有數量的差異,勞動無法成為決定分配標準的唯一因素。同時,商品貨幣關系的存在,使個別勞動必須通過商品貨幣表現為社會勞動,用貨幣表現為要素收人。其它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及獲取相應的收入多少,也須通過商品貨幣來實現,從而使各個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及決定中的作用通過兩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完成。首先是部門內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個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這個勞動時間的是本部門勞動生產力,而決定勞動生產力從而決定價值大小的是本文前述馬克思所謂的五大生產要素。其次是部門之間從而是全社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個勞動時間“不僅在每個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勞動時間,而且在社會總勞動時間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類的商品上。……在這里,社會需要,即社會規模的使用價值,對于社會總勞動時間分別用在各個特殊生產領域的份額來說,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因此,只有當全部產品是按必要的比例進行生產時,它們才能賣出去。社會勞動時間可分別用在各個特殊生產領域的份額的這個數量界限,不過是整個價值規律進一步發展的表現雖然必要勞動時間在這里包含著另一種意義。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只有這樣多的勞動時間才是必要的。”可見商品價值的大小及被社會承認,不僅受制于部門內的因素,還受制于社會因素,這就是市場供應狀況,競爭的態勢等。如果一種商品的供給量大于需求量,就會使由部門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無法全部實現,各種生產要素作用的結果不被社會全部認可。而把握供求狀況、競爭態勢等因素,就使企業家這個生產要素的作用日益凸現。這種復雜的價值決定及實現過程,使馬克思設想的按勞分配那種簡單的分配方式根本無法具體實施,即使在國企內部也無法做到。公務員之家
2.當今社會的按勞分配只能且理應是在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范疇內的按勞動力價值分配。在我們傳統的理論思維中,一直認為所有制形式決定了分配形式,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然而,勞動這個最關鍵的生產要素(主觀因素)的個人屬性,公有資產使用的有償性,價值創造、市場交換、市場競爭、供求關系的復雜性及馬克思設想的按勞分配的非現實性,使我國傳統的按勞分配虛置。
由于勞動是價值之源并且在價值大小決定中起主導作用,要求我國必然要以按勞分配為主。現實中切合實際的按勞分配只能且理應是在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范圍內的按勞動力價值分配。間題的關鍵則在于勞動力價值的實現及大小確定。
首先,從勞動力價值實現來看,勞動力商品作用的過程即勞動,是價值之源及大小的決定因素。其作用大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經過迂迥曲折的道路,即經過商品交換轉化為社會勞動才能最終實現。如果貨不對路,產品銷售不出去,或者勞動的某個環節出了間題,產品因質量等原因而低價銷售,或者因供大于求而低價拋售等等。盡管消耗了很多勞動量,也無法實現應有的勞動力價值并獲得相應的報酬。因此,按勞動力價值分配必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和市場緊密結合,根據每個人在勞動成果的最終形式—商品中的勞動貢獻來分配。
其次,從勞動力商品價值大小的確定來看,“和其他商品不同,勞動力的價值規定包含著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資本被資本家壟斷性地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被資本家購買后,成為生產資本,生產要素全部被資本家占有,因此,工人的工資作為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不僅不是勞動的報酬,更被壓低到維持生存的范圍。馬克思對這種環境下勞動力價值的規定用三方面進行了概括,即第一,勞動力所有者個體在正常生活狀況下維持生存所需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二,勞動力所有者的子女維持生存所需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三,勞動力所有者微乎其微的教育或訓練費用價值。
當今社會,勞動力所有者出賣勞動力不僅是為了生存的需要,更是為了發展的需要。恩格斯將人的需要分為生存、享受和發展三層次,現在比較有代表性的則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敬及自我價值實現五大層次。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勞動力價值大小規定應包括以上因素。比較直觀的狀態,則不僅包括馬克思分析的三方面,還應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在其代表作《論人力資本投資》中所講的:(1)醫療和保健,.....在職人員培衫......;(3)正式建立起來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為成年人舉辦的學習項目,......(5)個人和家庭適應于變換就業機會的遷移。”
3.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過程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強調的是社會二元公平中的效率化公平(差距化公平),促使資源合理配置。各種生產要素貢獻的大小及分配的多少不僅取決于各種生產要素的功能(是以勞動密集為主,還是以資本密集或技術、知識密集為主),還受制于市場的供求、競爭等狀況。由于勞動是諸因素中唯一的主觀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因此,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關鍵是做好按勞分配,并以按勞分配為主。這就必須要構建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另外,從社會二元公平中的權利公平(無差距公平)角度,還要構建完善健全、間接有力的宏觀調控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法律體系,合理處理好按勞分配為主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關系,提升資源利用的效率。
三、結語:有利于從根本上廓清非勞動收入與剝削收入的關系
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中,除了勞動收人以外的其他要素收人,都屬于非勞動收人。這些非勞動收人中是否包含剝削收人?非勞動收人與剝削收人有什么關系?
通過對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分析,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所獲得的地租、利息、股息等,并不是剝削收人,而是其參與價值大小決定的貢獻收人。剝削收人是一種無償占有別人勞動成果的收人,二者性質是截然不同的。剝削收人雖然屬于非勞動收人,但非勞動收人并非都是剝削收人,在非勞動收人中還包括有饋贈、遺產、轉移支付、救助及社會保障等。因此,本文的理論與實踐價值也許就在于此。
- 上一篇:中國協同主義訴訟建構特征分析論文
- 下一篇:剖析我國積極財政政策應對危機作用論文
精品范文
10生產調度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