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辱觀與誠信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6 05:02:00

導語:榮辱觀與誠信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榮辱觀與誠信建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榮辱觀誠信建設;誠信人格

論文摘要:“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道德導向、價值導向和實踐理性特征,為當代社會誠信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內在精神動力和社會推動力量。當代社會誠信建設要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著手,把握三個基本的倫理向度:培育誠信理念體系;構建誠信規范體系;塑造誠信主體人格。

今年3月,同志提出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將“誠信”納人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系之中,這既是對中國優良傳統道德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本質規定與根本要求,而且為新的歷史時期推進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范式,也為當前加強我國社會誠信建設提供了新的科學思路。

所謂榮辱觀,“是一種關于善與惡、美與丑、是與非的根本看法和觀念體系。一般來說,人們的榮辱觀總是以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為基礎,表現為一定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和心理認知觀念。榮譽和恥辱是倫理學的一對重要范疇,包含著兩個方面的意義:從客觀方面來說,一定的榮辱觀念表明這個社會褒獎、支持什么,斥責、反對什么;從主觀方面來說,榮譽和恥辱是人們知恥心、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等主觀意向的反映。“知道羞恥和珍惜榮譽是聯系著的,有羞恥心的人必定會珍惜榮譽”。人們關于榮辱的主觀意向和社會評價標準是一定時代、一定社會形態的榮辱觀的集中體現。

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同于以往任何社會形態的榮辱觀。它是在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對榮譽、恥辱的根本觀念和總體態度,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榮辱范疇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道德觀的核心理念,對于踐行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具有基礎性的導向作用。

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社會主義的道德導向意義。榮辱意識來源于一定的道德觀念,對于榮和辱的主觀意向和社會評價實質上體現了一種道德判斷。而道德判斷是以善惡為特定標準,采用內在反省和外在輿論的基本方式,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審并作出贊許或貶斥的實際態度的一種社會性活動。榮辱觀是道德判斷的深化,是道德意識向道德行為轉化的一個重要杠桿,是維護社會道德規范的重要保障。人們通過榮辱體驗,感受到社會行為的道德譴責或道德贊許,既對已經發生的行為作出道德結論,又對今后的行為提供道德規劃和道德導向。當前我們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要把社會主義關于榮辱的道德認識,滲透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滲透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社會公民具體的道德實踐,深化對道德品質、價值判斷標準的內省式認識和全面理解,使其道德品質在不斷自我體悟中發展,確立道德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從而養成符合社會主義道德標準的榮辱意識。

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社會主義價值導向意義。價值觀是一種判斷是非、做出取舍的標準。榮辱觀作為一種價值觀,它能指引一個人去從事某些行為或避免某些行為。有什么樣的榮辱觀,就有什么樣的是非、善惡和美丑標準,也就有什么樣的行為選擇傾向。樹立正確榮辱觀的關鍵是榮辱的價值判斷,只有識榮知恥,方能趨榮避辱。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士可殺,不可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寧可毀人,不可毀譽”,都是將榮譽名節視為比生命更加重要的價值理念,曾經在民族歷史上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名人節士”,并成為了我們最寶貴的思想遺產,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一個重要精神源頭。今天,“八榮八恥”的要求,成為人們內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之后,也必將推動一代社會主義新人迅速成長。

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實踐理性的特征。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處理人與世界關系的最基本、最現實的方式,其中貫穿著兩種理性:一是認知理性,一是價值理性。認知理性關涉實踐活動的向度;價值理性決定實踐行為的品位。認知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就是實踐理性。“實踐理性設定善這個普遍規定不僅是內在的東西,而且實踐理性之所以成為真正的實踐理性,是由于它首先要求真正地實踐上的善必須在世界中有其實際存在,有其外在的客觀性。這就是說,實踐理性是實踐活動的導向因素,抑或引導與規范實踐的主體性因素。它能夠為人類對自身與世界的關系“應如何”以及“應當怎么做”的問題提供觀念掌握和解答。社會主義榮辱觀正是以這種實踐理性的特點,通過正確道德判斷和價值引導,樹立起旗幟鮮明的社會道德標桿,使人們明確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明確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化在實踐主體內心之后,必然現實地引導和規范著人們的社會活動行為的發展方向,并進一步提升社會的道德境界。

將誠信納入榮辱觀的體系之中,以榮辱觀鮮明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表達,來褒獎、贊揚誠實守信,譴責、唾棄虛假和偽詐,從而使人們明榮辨恥、近榮遠恥、揚榮棄恥,以正確的自我榮恥意識和社會評價的主、客觀力量來推動人們誠信行為的踐履,這是同志倡導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當代社會誠信建設提供的新思路、新視野。

在我國當代社會進程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誠實守信為榮”,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道德維護功能和社會行為價值導向意義。

首先,堅持“以誠實守信為榮”是建立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的道德紐帶。

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的主體,自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類就必須在相互依賴協作中從事各種活動。社會的和諧,實際上就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它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結構之間的和諧三個方面。一個社會要和諧發展,必須依賴和借助社會道德的力量。在人類的道德規范體系中,誠信對社會和諧發展最有價值。因為在誠信道德的約束和指導下,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互信互愛的人際關系,人們彼此信任,真誠相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活中各種磨擦,大大降低社會運行成本,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和事業的成功,使社會的整體利益最大化。同時,誠信有利于增加社會的價值認同和凝聚力,使人們在彼此信任和相互關愛中,感受做人的價值和尊嚴,體驗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

其次,堅持“以誠實守信為榮”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導向。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的主要動機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成為了有效地配置資源的重要手段,但它并不是萬能的,它不可能充分利用、有效配置一切形式的稀有資源,市場經濟離不開誠信等道德資源的支撐和維護。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因為在以市場為基礎對社會資源進行配置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流、貨幣流、人才流、信息流都要以信用為價值基礎,一個高效率的市場,必定是一個信用良好的市場;一個缺少誠信的市場,必然導致市場的蕭條與衰敗。古人云:“人無信不立,商無信不盛,市無信不興”。實踐已經證明,在誠信推動下而建立的經濟信用,成為了一種無形資產或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本,是一個企業、一個地方乃至一個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道德資源。因此,堅持“以誠實守信為榮”既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價值導向。

再次,堅持“以誠實守信為榮”是維護正常的社會政治生活秩序的基本保障。

《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強調:“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要把誠實守信作為基本行為準則。”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問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度,是一個政府有效治理社會的必要條件。政府的誠信狀況,關系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關系到國家正常的政治生活秩序的建立。政府是人民的代言人和公權力的執行機構,因此政府必須先講信用,守信用。

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只有忠誠地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建立與人民群眾互相信賴的關系,中國才能走上繁榮富強之路。如果我們黨的領導干部和政府公職人員沒有誠信的政治品德,沒有“以誠實守信為榮”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念,就不可能長期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如果失信于民,將造成人民群眾的離心離德,就會危及人民政權。

當代社會,誠信問題再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了理論界探討的熱點和焦點。人們從多維的視角和廣泛的理路提出了許多誠信構建主張。筆者認為,在當代社會進行現代誠信建設,還必須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著手,把握以下三個倫理向度,方能正本清源,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引導培育誠信理念體系

誠信理應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和更廣泛的層面。誠信理念體系是社會成員主體內在方面的道德要求,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上確立的社會生活中全面系統、根深蒂固的誠信原則和信念,從而展現出的堅信不移、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它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源于人的求真認識,更是人類求善的價值指引。主要包括:

1、充分的規則觀念。就是說要以市場經濟活動規則來界定自己的行為,講究信用、悟守諾言、誠實不欺、見利思義,堅持誠信精神,從而形成誠信的觀念基礎和規范背景。

2、成熟的契約觀念和責任觀念。契約觀念是社會活動主體基于要約和承諾而對雙方權利和義務的認識以及違約責任的預知,它的前提是“信”。責任觀念是社會活動主體因某種社會角色而應承擔的職責,即為“誠”,是對誠信的認同和悟守。誠信正是通過外在契約的約束和內在德性的召喚體現出來。

3、完整的自尊觀念。自尊觀念指社會活動主體對自己作為社會人的價值認同、維護和提高以及因此產生的崇高感,從而成為社會誠信理念的強大支撐和向“善”的內驅力量。

誠信理念體系是以充分的規則觀念、成熟的契約觀念和責任觀念、完整的自尊觀念等信念群為基礎、多種觀念共同作用構成的有機系統。它的形成,必需以正確的榮辱觀念作導向。這種誠信理念是社會主體行為選擇中的道德內核,是價值理性主導下人們自發的價值選擇和需求。

(二)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準繩構建誠信規范體系

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層面的經濟主體之間的橫向聯系靠契約關系和法律制度來維系,更靠誠信來維系。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信用經濟,成熟的市場依賴成熟的信用體系的建立。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況下,持續交易才有可能,只有誠信才是市場經濟的首要保障。法律雖然也有保障功能,但是法律是一種事后調控手段,并不能帶來利益的增值;而要實現利益的增值,只能寄希望于雙方的守信與然諾,正是出于這種利益的考量,誠信成為市場經濟的鐵律。

市場交易中的誠信需求,使誠信成為市場經濟中每個主體的理性共識。誠信行為的不斷積累形成了經濟活動中的信用。人們為了進人市場,為了更大的交易安全與最大利潤的實現,形成了一系列的行為規范。誠實、守信、然諾是人們的行為選擇,只有遵守這些規范才能具備市場交易的資格。同時也正是經濟活動中對于信用的需要,人們通過理性設計,建立了市場信用保障和監督體系,即使某些人因為偽飾而進人了交易,也會因為違反誠信而受到處罰。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主觀性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客觀性的法律、制度和規則,形成了誠信規范體系。同時誠信不再僅僅體現為一種主觀性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情感,而是在實踐理性指導下的行為抉擇,從而成為人們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但是,我們在強調誠信的法規體系和生活模式的重要作用的同時,絲毫也不能忽視誠信的倫理力量,它是一種源于道德意識以及榮辱觀念評價的內在力量。正是以這種誠信德性教化為基礎,加上規則體系反復作用,使誠信成為社會性本能,從而使誠信成為社會生活的通行證。這是現代誠信建設理應達到的社會維度。

(三)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動力塑造誠信人格

誠信人格是行為主體在社會生活中所要實現的道德境界和目標,這固然是利益的實現,但更重要的是道德價值目標的實現。相對于作為主體內在道德要求的誠信理念而言,誠信人格是外在道德形象的確立和展示。

誠信人格的形成離不開誠信認知、誠信情感、誠信意志、誠信信念、誠信行為的綜合作用,既有工具理性的利益判斷,也有價值理性的道德呼求。公務員之家公務員之家

在實踐誠信人格的過程中,社會主體充分體會到主體的價值和尊嚴,通過對自己道德力量的充分肯定,作為道德性的人的本質外化和實現,展現為審美性的人生體驗,形成審美性的誠信人格。

滿足和自我肯定是審美性誠信人格的基本表現。誠信人格在社會交往中必然體現為社會對誠信主體的充分肯定和評價,在順應社會誠信需求中實現可預見的經濟利益,這是符合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因此,誠信人格的審美性首先表現為滿足,是一種無缺憾的狀態。正是具有誠信人格,社會主體在各個方面才能得到滿足,這是行為主體的價值實現、自我肯定和自我確證。

愉悅和崇高是審美性誠信人格的升華層次。正是行為主體的價值實現、自我肯定和自我確證,使社會活動主體在實踐誠信中獲得了充分的精神偷悅。主體反觀自身,在對自己的誠信人格反思和欣賞中能夠體驗到光榮和恥辱,誠信主體在榮辱體驗中還能夠產生崇高感,達到一種“吾善養浩然正氣,充塞于天地之間,沛然莫能御”的精神境界,正是在這種審美性人格精神的支配下,社會主體不管在何種情形下都會倍守誠信,“雖千萬人,吾往也”。

創造和超越是審美性誠信人格的最高境界。人在實踐中不斷突破自然的束縛,同時也在不斷創造自己的本質。在傳統社會中,因誠而通天、精忠以報國,誠信就是人們希圖實現人與神的統一、小我向家國升華的重要途徑。傳統社會中宗教性誠信人格、道德情感式的誠信人格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審美性的,表現為對上天和神、精神領袖和道德楷模的敬畏虔誠之心和崇仰之情。而在現代誠信人格中,道德主體通過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化、法律化、形式化、程序化的規則體系,同時又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從而實現了外在規范性(規范)與內在主體性(德性)的統一,客觀約束性(必然)與主體能動性(自由)的統一,社會需求(公共性)與個體價值(私人性)的統一。這是創造和超越,是人的本質的實現,也是道德主體在社會活動中體驗到的道德自由。這是道德的終極目標,也是現代人種種社會活動的終極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