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新農村社會學透析論文

時間:2022-12-17 02:52:00

導語:民族地區新農村社會學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新農村社會學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當下新農村建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從武陵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現狀看,目前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存在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必須有切合實際的對策與措施。

論文關鍵詞:武陵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問題;對策研究;社會學

新農村建設不僅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而且是進一步治理“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其目標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余、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武陵民族地區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同區域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實踐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正視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搞好新農村建設的后續工作,以避免少走彎路,這是由事物發展的兩面性和辯證關系所決定的。筆者以恩施市新農村建設為個案,從社會學的視域觀察分析武陵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

一、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基于對恩施市新農村建設的調查

1.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情況

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直轄的兩個縣級市之一,是恩施州委州政府所在地,是恩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湖北省西南角,總面積3970平方公里,占全州總面積的16.5%,是一個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的多民族山區縣級市,多次被國家列為扶貧開發重點縣(市)之一。在這個山地雜居的多民族山區,生活著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等多個民族。恩施市以秀美的自然風景(如龍洞河、恩施大峽谷等)、獨特的民族風情(如哭嫁、跳喪舞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如連珠塔、土司城、革命烈士陵園等)享譽天下,有著豐富的旅游開發資源。其經濟產業結構較為合理,有煙葉、茶葉、畜牧業、水果蔬菜、藥材等五大特色產業;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薯類為主;工業主要以水電、富硒食品、藥材、建材等為龍頭,發展比較迅速。自新農村建設戰略實施以來,該市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穩健地推進社會各項工作,有力促進了經濟穩定健康快速發展,不僅社會穩定、運轉良好,而且經濟運行總體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2.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

在充分調查和比較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恩施市委市政府根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提出了在全市建設以“沼氣池”為核心的生態家園文明村的總體思路,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五改三建兩提高”和“五化”,從而“以點帶面、突出重點”。經歸納整理,其具體實踐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五改”即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改水、改路、改廚、改廁、改圈”;(2)“三建”就是“建沼氣池、建農家房舍、建設致富家園”,這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3)“兩提高”就是指不僅要按照“三個代表思想”及“科學發展觀”來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提高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而且要通過鄉村文化建設來提高農村文明程度;(4)“五化”是指“1+4+x”村務公開模式把生態家園文明新村建設擺在首要位置,通過各方面的協調配合來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農戶庭院美化、村組道路標準化、農村思想教育深化、基層組織建設強化”的目標,從而把新農村建設落在實處。

3.新農村建設的政策保障

2005年恩施市委市政府在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部署中出臺了《關于生態家園文明村建設的決定》,全市上下按照“政府引導、專家指導、部門幫扶、干部帶頭、群眾參與”的要求,全體人員都加人到了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據調查,該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了新農村建設的有序開展,其主要做法: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實施分級責任制;二是基于相關制度設計實施政策激勵,推行單位“對口幫扶”制;三是強化“典型示范”作用,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四是強化以沼氣技術為主的相關技術服務等。

二、新農村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恩施市全力推行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諸如“農村生態環境及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農民增收”等顯著績效。但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的統一協調發展過程,這樣在相關政策的落實及具體實踐中不免會產生一些問題,這應引起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

1.對新農村建設的內涵理解不透,把新農村建設簡單等同于“新村”建設

調查結果表明:在具體進行新農村建設時,一些基層干部不能從內涵上理解“新農村建設”,把新農村建設等同于“新村”建設,僅僅著眼于“新房屋、新設施等”硬件的改善和建設,開展所謂的“新農村示范性建設(空心村的前兆)、農家樂、農村文化廣場等”形式化的東西,沒有從內涵(如農民素質)上推進新農村建設。事實上,新農村建設是“四個文明”建設的集中體現,“看得見、摸得著”的“新房屋、新環境、新設施”等硬件建設只是新農村建設的部分內容,關鍵是要在農村新風尚營造的基礎上來培育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充分激發農民的主體性作用,使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

2.把新農村建設視為政府的事情,忽視農民的主體性

如前所述,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其任務艱巨,必須由政府引導并協調好各方面積極參與,政府“進行科學規劃、注人資金、進行項目建設等”是其應盡的職責。但是,若把新農村建設看作政府單方面的事情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是很片面的,不應忽視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性作用。因此,各級政府應基于農民的主體性和首創精神來有效引導并激勵農民積極地、主動地投人到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去。當然,由于民族地區農村問題的復雜性和新農村建設的全方位性,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推進應與農村現代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公務員之家

3.新農村建設“克隆”,政績形象工程“爭功”

由于不同村莊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實際狀況(自然區位、交通、氣候等)的差異,新農村建設的起點和所面臨的問題必然有所不同。但在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推進過程中各地新農村建設卻忽視了自身的能力和特色,“盲目模仿”興建新村,搞“一刀切”事實上,不同區域的新農村建設應保持和發揚自身特點和優勢,選擇并創建不同的新村模式——豐富多彩的新農村建設不僅要有城市景觀,更應具有其獨特的田園景觀和人文景觀,以防止“克隆”。同時,政府在規劃新農村建設時不僅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不要盲目“大包大攬、包辦代替”地搞“樣板工程、重點建設示范工程”,避免農民以往的“三怕”(怕斂財、怕強迫、怕折騰)再次出現,而且要保持新農村科學規劃及政策的連續性,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當作政府和領導的面子工程,更不能只顧“政績第一”而忽視不同區域新農村建設的起點和實際發展水平,大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主要問題雖然是在恩施市深人調查及理性分析后的歸納,但在武陵民族地區這種情況仍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分析新農村建設的社會系統性和全方位性,各級政府在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時,應結合當地“三農問題”的自身特征和實際情況做深人地調查和研究,從而更科學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及農業現代化。

三、幾點思考

綜上所述,新農村建設是我們黨和政府在農村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及國內外形勢在新的歷史時期適時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構建和諧社會并進一步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給“三農”問題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目前正在做的新農村建設實踐不僅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而且是體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全方位建設的一種農村社會狀態的動態演進過程。因此,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推進不僅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而且需要政府協調好社會的方方面面并引導農民建設新農村,以實現“社會、政府、農民、市場等”的良性互動,這是有效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條件。那么,現在的問題是依據“新農村建設的系統性、全方位性、層次性、長期性及復雜性”,武陵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應注意哪些問題呢?筆者認為,應著力做好以下幾件事情:(1)科學規劃,有效引導;政府應對不同地區的基礎自然區位、交通、生態環境及各種資源及要素,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綜合發展的科學規劃(就是保證政策、措施及思路的連續性),做到“因地制宜”,不搞“克隆”;引導農民找準農產品的市場,搞好“科技扶貧”工作,順應“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為農民提供社會經濟信息服務;(2)搞好人力資源開發,培育造就社會主義新型農民。這要求政府不僅要重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而且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從而培育社會主義新型農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以增強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3)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調整并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建設現代農業。在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潮流中,新農村建設要以“科技興農”、“市場導向”為原則,合理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產出社會急需的優質農業產品,進而“加快農村生產力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及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及其進步和推廣來實現現代農業,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4)堅持“走出”與“引進”相結合的原則,實現“剩余農民轉移”與“優秀人才引進”的良性互動。一方面,要通過“農民的技能定向培訓、農村職業教育”等途徑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另一方面,要把“有知識、懂技術、有資本的經濟能人引進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農業發展,有效增加農民收入;(5)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質(知識化)。隨著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深化,民族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推進就需要一批“有知識、能力強”的優秀干部隊伍,這是由新農村建設的復雜性、長期性及時展的新要求所決定的。因此,提高干部隊伍的素質和能力對新農村建設的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干部的文化素質教育對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在目前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