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懲罰性賠償在經濟社會的實用性論文
時間:2022-12-26 04:17:00
導語:探究懲罰性賠償在經濟社會的實用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大規模侵權的案件日益增多,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一個高風險的社會。在大規模侵權案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能夠對大規模侵權產生遏制和充分賠償兩大作用。在適用懲罰性賠償的過程中,適用條件需要始終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其計算方式則可以在公開侵權人財產狀況的前提下,將懲罰性賠償金額分為三部分進行確定,最大限度避免“假陰性錯誤”和“假陽性錯誤”的出現,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大規模侵權;懲罰性賠償;遏制;財產披露
問題提出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生產正朝集中化和專業化邁進,產品的受用人群范圍也在逐步擴大。在這一進程中,不少生產者為了謀取高額利潤,不惜設計和生產有缺陷或者有危害的產品,置產品使用者的利益于不顧。比如豐田“召回門”,豐田公司明知自己生產的汽車油門踏板存在缺陷,仍然繼續生產和銷售,給消費者帶來了損害。隨著經濟的發展,類似豐田案的大規模侵權的案件日益增多,使當前社會已經步入了一個高風險的時代。大規模侵權所涉及的人數眾多,利益重大,如何通過法律減少這類侵權行為的發生,這一課題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
我國目前關于大規模侵權的法律規范并不健全,對于大規模侵權的研究不夠深入,法律對于大規模侵權行為無法起到預防的功效。源于英美法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威懾的功能,此時能否將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于大規模侵權的案件之中,以及在我國應當如何適用才能達到減少大規模侵權行為發生之效果,本文將針對此題進行探討。
大規模侵權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原因
(一)大規模侵權發生的原因
我國學者朱巖(2009)教授歸納了大規模侵權發生的三大原因:生產、銷售與消費領域的大規模重復性;人類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以及科學的不確定性;企業的逐利性。前兩大原因是社會客觀發展的必然,無法避免和限制。僅最后一個原因出自主觀因素,可以得到限制。法律需要通過立法迫使企業在追逐高額利潤的同時,考慮到社會公眾的利益。
(二)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大規模侵權中發揮的作用
所謂懲罰性賠償(punitivedamages),美國《侵權行為法重述》第908條將其定義為:在損害賠償及名義上之賠償之外,為懲罰極端無理行為之人,且亦為阻止該行為人及他人未來從事類似之行為而予之賠償;懲罰性賠償得因被告之邪惡動機或魯莽棄置他人權利于不顧之極端無理行為而給予。懲罰性賠償制度最主要的兩大功能為威懾與懲罰(See,1979;W.Prosser,1971)。基于這兩個功能,將懲罰性賠償適用于大規模侵權當中,會產生兩大作用。
1.遏制作用。懲罰性賠償exemplarydamages,也稱示范性賠償的原因,該制度具有的威懾功能,側重于預防,是指侵權人由于受到額外的懲罰,致使其認識到作出該侵權行為的成本將高于該行為的收益,從而不再作出該侵權行為。再者,也能夠起到一個示范的作用,即讓周圍潛在的侵權人也認識到作出該種行為的“不經濟”,從而選擇不作為。由于大規模侵權發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企業的逐利性,將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于大規模侵權,能夠使得生產者在考慮生產成本的同時,也考慮到由懲罰性賠償制度產生的額外成本。因此,這就督促了侵權人在大規模侵權發生之前,就能夠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來阻止損害的進一步擴大,從而起到遏制大規模侵權發生的作用。
2.充分賠償作用。懲罰性賠償制度所具有的懲罰功能,側重于對受害者的賠償,旨在維護由于侵害行為所造成的受害者的尊嚴和自主權益方面的損失(See,ThomasB.Colby,2008)。傳統的賠償方式屬于補償性賠償。實際上,不幸遭受侵犯的受害人,在遭受物質損失的同時,必定會伴隨著精神上的痛苦。尤其是其尊嚴和自主權益的損失,既無法舉證也無法計算,在計算賠償金額時不會被計算在內。懲罰性賠償的懲罰功能就在于彌補傳統賠償制度的不足。由于大規模侵權所涉及的受害人眾多,而且具有公共性,損害的范圍十分廣泛,因此受害人的損失在一般的填平式補償制度下很難得到賠償。將懲罰性賠償引入大規模侵權,利用其自身懲罰的功能,就能夠產生對受害人充分賠償的作用。
綜上所述,法律在處理大規模侵權時的根本的作用應當在于預防。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威懾功能則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一需求。因此,懲罰性賠償制度是能夠適用于大規模侵權的,而且能夠發揮遏制大規模侵權的發生以及充分賠償受害者的作用。
懲罰性賠償在大規模侵權中的具體適用
(一)懲罰性賠償適用的條件
1.我國目前的相關立法。目前我國共有4部法律法規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4月28日)第8條、第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96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47條。其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與《產品責任法》可以適用于大規模侵權。這三部法律對于懲罰性賠償適用條件的規定,主要包括侵權人主觀上的明知和造成了客觀的損害結果。基本上符合了主客觀相統一的精神。但是對于具體何為明知,損害結果要達到多大程度,則沒有具體規定。過于抽象的規定,導致了在司法實踐中難以實施。
2.我國大規模侵權中懲罰性賠償適用條件的應然分析。首先主觀上需要存在故意。侵害人在故意的情況下進行侵害行為才需要承擔懲罰性賠償,其中故意可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侵害人明知其侵害行為將會對受害人造成損害而行使該行為。其主觀上的惡性最為強烈,可譴責性最高,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也最嚴重。如果侵害人主觀上存在直接故意而為侵害行為,在未導致犯罪的情況下,只讓他對其所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對于受害人而言顯然是不公平的。這是因為受害人并沒有接受損害的義務。也就是說遭受這樣的損害是受害人預期以外額外承受的。
間接故意是指在侵害人主觀上能夠預見其侵害行為會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而放任其發生。雖然其主觀惡性不及直接故意,但是鑒于其造成的損害結果有時會相當巨大,而將其歸為主觀要件之一。該種主觀上的故意所產生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最常出現在產品責任的案件之中。那是因為生產者的生產行為具有營利性,故生產者是不可能對消費者進行直接故意的侵害。但生產者往往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會忽略消費者的利益而放任其生產有缺陷的產品在市場上流通,從而給社會安全造成巨大的事故隱患。
其次,客觀上產生損害事實或者損害的危險。在大規模侵權中,懲罰性賠償制度所要救濟的,并不僅僅是某個特定的損害本身,而且還需要通過懲治該侵害行為,以遏制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這就要求法律所懲治的侵害行為,應當是對整個社會造成極惡劣的影響。比如三鹿奶粉案,對消費者造成了嚴重損害,損害范圍廣,對社會的公共安全構成了威脅。
綜上所述,我國在大規模侵權案件中進行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條件,應該以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為原則,主觀方面除了要考慮直接故意的情況外,間接故意也應當進行考慮。在客觀方面,侵權行為造成的危害,應當對整個社會造成極為惡劣影響,才得以適用懲罰性賠償。
(二)大規模侵權中懲罰性賠償金額的計算方式及確定
1.計算懲罰性賠償金額的尺度把握。目前法官在確定懲罰性賠償金額時往往會出現兩難處境。即如果賠償金過少,很可能由于侵權行為的成本仍低于收益,從而導致侵權人可能再犯,即“假陰性錯誤”(false-negativeerrors)。相反,如果賠償金額過高,則可能遏制行為人的創新能力,從而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即“假陽性錯誤”(false-positiveerrors)(See、DanMarkel,2009)。這種情況在產品責任中最為明顯。如果賠償金額過高,企業將由于過于謹慎而放慢對新產品新服務的開發和使用。因此,懲罰性賠償金額的計算,其關鍵就在于規避“假陰性錯誤”和“假陽性錯誤”。
2.我國關于大規模侵權中懲罰性賠償金額的計算。目前,我國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方式,是以與補償性賠償數額的比例關系為確定依據的。如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均以消費價款的倍數為計算依據。這種計算方式很容易出現“假陰性錯誤”和“假陽性錯誤”。因為當一個產品的價值很低的時候,如鉛筆,那么懲罰性賠償額度就會很低,對于侵害人而言微不足道,無法起到威懾的作用;相反,當一個產品的價值很高的時候,如房屋,那么懲罰性賠償的額度就會很高,對于侵害人而言威懾過度。這樣并不有利于對受害人與侵權人利益的保護。
披露侵權人財產狀況的做法值得我國借鑒。如果要發揮懲罰性賠償在大規模侵權中的威懾作用,就必須讓賠償額度引起侵權人的足夠重視,也就是說賠償額度必須占侵權人財產的一定比重。假如在沒有披露侵權人財產的情況下對侵權人進行處罰,“假陰性錯誤”和“假陽性錯誤”都難以避免。我國法院在審判案件時,應當要求侵權人公開其財產狀況,以獲得制定賠償金額的重要依據。此外,將懲罰性賠償金分為三部分的做法也值得借鑒,即除了原告的損害賠償金外,被告的所得以及基于其可譴責性而給予的懲罰;對原告適度并且固定的獎勵金;原告的律師費用(See、DanMarkel,2009)。目前,我國懲罰性賠償金全部歸個人所有,這樣可能會造成鼓勵過度的后果。比如“王海現象”的出現,消費者為了追求懲罰性賠償金,知假買假。公務員之家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在大規模侵權的懲罰性賠償金額的計算方式上,可以在披露侵權人財產狀況的前提下,將懲罰性賠償金額分為三部分進行確定。
其中,懲罰性賠償金的第一部分是對侵權人的“非難性”的懲罰。
首先,在某些情況下侵權人的違法所得往往會比被侵權人的損失數額要大,也就是說在賠償完被侵權人后,侵權人可能仍有剩余。這對于遏制侵權人作出侵權行為是沒有任何益處的,因此如果存在這樣的違法所得就應當給予剝奪。其次是可譴責性的懲罰。有學者認為可以建立一個侵權人可譴責性的量化標準。在這個標準中標出一系列的參考因素,法官通過這些參數對侵權人的可譴責性打分,然后將分數轉化為相應的懲罰性賠償金。由于這部分賠償金是出于公共利益,對侵權人產生遏制的效果,所以這部分金額應該收歸國有,再由國家通過投資社會基礎設施的方式回饋社會。
第二部分則是出于鼓勵被侵權人積極進行訴訟,補償被侵權人在侵權過程中受到的尊嚴或者商譽上的損害以及在維權過程中時間和精力上的損失。
第三部分是昂貴的律師費用。由于被他人侵犯而為此支付大筆的律師費用,這對于被侵權人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這筆費用應該作為一種懲罰手段加入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當中。這樣一來,既能夠維持被侵權人進行維權的積極性,又能避免“假陽性錯誤”和“假陰性錯誤”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0(4)
2.王利明.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比較法研究,2003(5)
3.朱巖.從大規模侵權看侵權責任法的體系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3)
4.SylviaM.Demarest,DavidE.Jones.ExemplaryDamagesAsAnInstrumentOfSocialPolicy:IsTortReformInThePublicInterest?18St.Mary''''sL.J.797,803(1987)
5.ThomasB.Colby.ClearingtheSmokefromPhilipMorrisv.Williams:ThePast,Present,andFutureofPunitiveDamages,YaleL.J.,2008(118)
6.DanMarkel.HowShouldPunitiveDamagesWork?U.Pa.L,2009(157)
- 上一篇:企業資金管理模式淺議論文
- 下一篇:探究人力資本積累和生產效率的實證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