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觀念探析論文
時間:2022-12-31 04:38:00
導語:我國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觀念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在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生命平等、相互依存、平衡協調等生態倫理觀念體現了卓越的生存智慧。從萬物平等、和諧共生、互惠共榮三個方面發展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觀念,對于豐富這些傳統理念以及建構更為完善的生態倫理觀有著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觀念
烏江是長江上游右岸支流,烏江流域橫跨貴州、云南、湖北三省和重慶市,流域面積為87920平方公里。該流域山川秀美,居住著漢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彝族等多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人口總數的30%左右。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生態倫理觀念,這些觀念對于保持他們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保證烏江流域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發掘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觀的合理因素,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智慧相結合,實現超越,從而為解決人類生態危機提供啟示。
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觀念
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在長期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了和自然對話的特殊方式。雖然沒有構建出系統化、理論化的生態理論體系,但是他們的生存智慧蘊含在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禁忌習俗、鄉規民約以及日常生產生活中。
神話傳說中的生態倫理觀念。烏江流域少數民族中流傳著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例如關于人類起源:“彝文經書《勒俄特依》記載:遠古時沒有人類,天神為了煉出了人類,降下圣火燒了九天九夜,煉出一對像矮豬似的怪物;又先后派銀男和金女、黃云和紅云來到大地上,但都沒有成人類;后來降下梧桐樹,霉爛后起了三股霧,升到天空去,降下三場紅雪來,化了九天九夜,化成雪族子孫十二種,有血的六種(動物),無血的六種(植物)。人類就是雪族子孫中有血的六種之一。”①根據這樣的記載,可以推知彝族祖先承認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之間有親緣關系,物種平等。苗族先民認為“龍、蛇、虎、牛、象等等以及天上的雷公和地上的人,都是‘同一個早上生的’,是同一個母親下的蛋,由同一母親孵出的親兄弟。”②這些神話傳說瑰麗神奇,盡管沒有科學依據,但體現了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先民認為人和其他動物有共同祖先,人類不能凌駕于其他物種之上的生態意識。這種生命平等的觀念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宗教信仰中的生態倫理觀念。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的宗教都普遍強調萬物有靈。他們敬畏自然,認為自然之力是神圣的。例如侗族人認為村寨附近的古樹、巨石是守護家園的神靈。他們寧可走很遠的路去砍柴,也不會去碰這些神樹。“彝族宗教觀念認為:大自然的奉獻使人類得以生存繁衍。所以人們不能貪得無厭過量索取資源,不能無故損害自然神靈。否則神會降災。”③宗教引發的對自然的敬畏和尊崇觀念大多內化為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態倫理觀念。另一方面,這些具有宗教性的生態倫理思想還表現出實用性特征。體現了少數民族先民希望與自然緩和矛盾對立關系,實現和諧共處的愿望。
鄉規民約中的生態倫理觀念。為了保護好生存環境,烏江流域的各個少數民族創制了大量的鄉規民約。例如苗族的榔規就規定:“燒山遇到風,玩狗雷聲響。燒完山嶺上的樹干,死完谷里的樹根。地方不依,寨子不滿,今你郎來議榔,羅棟寨來議榔。封河才有魚,封山才生樹。”④榔規要求人們愛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如有違背榔規的行為,必受處罰。在這些鄉規民約中大量地規定了對砍伐森林、濫捕野生動物的禁止,要求開發資源必須適度,體現了當地少數民族對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視,也為保護好烏江流域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產與生活中的生態倫理觀念。烏江流域山巒起伏,平原較少,生產生活對森林的依賴度較高。當地的少數民族在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中生活,逐漸形成了有利于保護森林資源的特殊生產方式。例如侗族很早就形成了愛護森林、植樹養林的優良傳統。他們還有世代相襲的土地輪歇制度,休養期的土壤經過恢復基本上可以恢復到最初的狀態。各少數民族對于捕獵活動有嚴格的規定,不許濫捕濫殺,禁止捕殺幼崽以及產崽或孵卵的動物。對于捕獵的時節和獵捕動物的種類、數量等也有明確的限定。重視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平衡協調,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在生產和生活中所形成的這些樸素的生態保護意識,保證了其生存環境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對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觀念的發展
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的生態倫理觀念,強調生命平等、相互依存、平衡協調等等,這些觀念至今依然閃爍著人類的智慧之光。但是,這種從經驗總結中自發形成的觀念,不可避免地帶有不成熟性和非系統性。由于缺乏科學的理論論證和歸納,在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就容易失去對傳統倫理觀念的堅守。對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的生態倫理思想進行梳理和發展,使之科學化、理論化和系統化,是非常必要而且緊迫的任務。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歸納與提升。萬物平等。烏江流域少數民族豐富的神話傳說以生動的形式回答了宇宙人生的一些根本問題。但是,充沛的想象力無法論證其結論的正確性。科學的發展已為我們層層揭開生命起源之謎。生命雖然不是神的創造,卻是大自然的杰作,自然界的萬物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不是因為敬畏神靈,而是因為人是自然的一員,所以人對所有的生命都負有道德義務。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開發自然能力的不斷加強,人類中心主義為很多人所主張。例如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就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康德提出“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人的貪欲在人類中心主義的影響下不斷地滋生蔓延。人把自己神化,以為可以主宰萬物的命運。其結果卻使森林變成荒漠,物種急劇減少。在工業文明的鋼筋水泥森林里,人類陷入了孤獨和無助。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才是具有理性的。人的理性不應該成為貪欲的奴仆,它應該回歸到為促進生命的繁榮和自然的持續發展服務。生命不是由神明主宰,也不是由人來主宰。生命有其共生共榮的自然法則。人在享受發展權利的同時,也要重視其他物種存在和發展的權利。除了生命體,其他不具有生命的自然之物同樣也有其存在和發展的理由。只有真正做到平等待物,才能保護好人類的生存根本。
和諧共生。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在生產和生活中給予了環境較多的關懷。他們的宗教信仰、禁忌習俗中也大量體現著對自然的敬畏。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沒有超自然的神靈,自然之物也不具有魔力。但是人從自然中分化而來,并不代表人可以脫離自然。具有了智能的人類只有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才能長期生存下去。人類與自然不是兩個封閉獨立的系統,而是交互作用的一個動態統一的整體,此方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彼方的存在和繁榮。自然無法自動滿足人的需要,人必須通過實踐活動滿足生存之需。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人類過多地受制于自然,無法達成與自然的和諧。所以保護環境并不等于不開發利用自然。只有加快加深對自然的認識,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在掌握規律的前提下尋求到與自然合理溝通的渠道。當生產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后,一些人又輕視自然,欲壑難填,造成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人類只有深刻反思自己與自然的關系,在不斷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尊重自然及其規律,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能保證其自身的生存和進步。
互惠共榮。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用他們的成功實踐證明了滿足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與保護自然并非不能同時并舉。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互惠共榮關系的建立和發展,能使人在優化和改善自然環境的同時,從自然界中獲得更優良的生存環境和源源不斷的物質能量供給。這種觀念既不同于人類中心主義那種漠視生態平衡的狂妄,也不同于非人類中心主義那種漠視人類自身利益的消極,而是把人類與自然真正統一成一個共生共榮的統一體。“作為一個整體,共生共榮生存理念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耦合機制,這種機制能使人與自然環境的各種因素相互依存、和諧共存,能夠建立‘互惠互利’的關系。人的環境生存方式應該把握、遵循這一機制,實現人與自然的雙向優化、同步繁榮。”⑤共生共榮是對西方傳統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的突破,是充滿了辯證智慧的生態倫理觀念。它看到了人類與自然的同一性和斗爭性關系同時存在,強調發揮人的主體性必須建立在維護生態系統和諧穩定的基礎上。
烏江流域山河俊秀,綠樹成蔭。當地少數民族總結出的與自然共處的規則不僅保護了自然環境,而且保證了自身的生存繁衍。但由于受到生產力水平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少數民族先民對人與自然倫理關系的理解帶有濃厚的感性色彩。這種原生型的生態倫理意識給予了現代生態倫理觀豐富的養分,它的樸素性和直觀性也只有在和現代生態倫理觀的融合中才能被摒棄,使自身得以實現整體的升華中國.
注釋
①③陸文熙,陸銘寧:“彝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2期,第8、10頁。
②寶貴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觀探源”,《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103頁。
④肖萬源等:《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9頁。
⑤崔建霞:“共生共榮: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第60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