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測算論文
時間:2022-01-11 02:40:00
導語:江西省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測算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社會信息化水平是對一個區域內社會信息化發展程度的定量描述,能夠從數量上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環境、信息化現有水平、信息發展潛力和揭示社會信息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基于波拉特理論,依據江西省2001年至2003年的統計數據,文章對江西省的信息化水平進行了定量化測算與研究。
論文關鍵詞:社會信息化;波拉特比重法;江西省;信息化水平測度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形成,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經濟都將納入到這個經濟體系中。在各地(各省)的競爭中,信息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重要的競爭內容。信息競爭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信息使用能力,其基礎離不開社會信息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信息化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先后出臺的信息基礎設施方案有美國投資4000—5000億美元的NII行動計劃,歐共體的“歐洲傳輸網”,日本的“戴維斯”計劃等等,我國也開始了一系列“金”字工程。為加快社會信息化進程,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對信息經濟規模和結構進行了定量測度和評估。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對全國社會信息化進程或各省市的社會信息化的測度也在積極開展。1986年上半年,國家科委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對1982年中國經濟信息規模進行了首次測度。此后,廣州市、北京、江蘇、天津、湖北、吉林、西安、陜西、河北、寧夏、安徽、南京、遼寧阜新等省市先后對其信息化發展程度進行了測度,其中,北京、廣州、江蘇、湖北等省市進行了多次測度。
雖然江西年人均收入不足800美元,然而,近年來江西省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努力擴大招商引資,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開放步伐顯著加快,全省宏觀經濟呈現出明顯加快的良好勢頭。2002年江西省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5%,而2003年比上年增長13%,國民經濟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因此,江西完全可以采用“產業結構前傾”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實現以信息化推動工業經濟的跨越式、超常規的經濟發展,這對于在資源緊張、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提高經濟增長效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是實現江西經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上一個大臺階的一條捷徑。
信息技術及信息產業促使生產力現代化,導致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念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其結果是向信息化社會過渡。為了加速江西信息產業的發展、確立信息產業政策和行動方案,首要問題是要弄清自己的信息經濟規模、結構和信息化程度、水平,這就必須從宏觀角度進行定量測算、分析評估,避免以主觀推斷和抽象論證作為依據。因此,對社會信息化水平進行定量的測定,對于政府在發展信息產業,加強信息產業的科學管理,制定適宜的信息產業措施等方面提供參考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比較流行的信息測度方法有兩種:一是美國波拉特比重法,二是日本信息化指數法。由于波拉特比重法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科學性較高、國際影響和國內通用性較強、測定結果具有可比性,且對于研究宏觀信息產業與國民經濟結構及其他產業部門問的內在聯系等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所以本文采用波拉特比重法對江西社會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測度。
一、波拉特比重法簡介
波拉特比重法首創性地從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將信息行業分離出來,以定量方式測算信息行業或信息勞動在整個經濟部門的比重和變化。該法的核心內容是將從事信息活動的部門從原混雜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分離出來,獨立組成信息產業,即將整個經濟分為農業、土業、服務業、信息業四大產業。依據“經濟活動的產品和信息服務是否直接進入市場而成為商品”,將信息產業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兩大類。第一信息部門是指所有直接面向市場為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企業或部門。按照波拉特的劃分,第一信息產業部門包括:知識生產與發明業、信息的分配和傳播業、風險管理業(金融和保險業等)、市場調查和協調業(市場信息和廣告業等)、信息處理和傳播業、信息貨物和商品產業、部分政府活動(郵政部門、教育機構)、信息活動支撐設施等行業。第二信息部門是指政府或非信息企業為了內部的經費創造提供的一切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為了測算信息部門的就業人數,波拉特歸納出五大類屬于信息勞動和信息服務的職業:(1)知識生產和發明者(包括科技人員、金融人員、律師、醫生、法官、計算機專家、設計師等);(2)知識的分配和傳播者(包括教育工作者、藝術家、作家、記者、圖書館人員等);3)市場調查和協調人員(包括信息收集人員、調查人員、計劃管理人員等);(4)信息處理和傳輸人員(包括秘書、郵遞員、電影放映員等);(5)信息設備勞動者(包括印刷工人、計算機操作人員、電信工作人員等)。信息部門就業人員的統計,關鍵在于識別信息職業。識別的標準和一般原則是:根據信息勞動的程度而不是職業類別,即職工收入的主要部分的來源是什么。換言之,職工的工作主要是與信息的生產、處理或分配、交換有關,就應劃為信息職業。最后,利用兩個宏觀測算指標來實現具體測量,即:①信息產業部門增加值與GNP的比重;②信息產業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兒。
二、江西省社會信息化水平測度情況
我國的統計指標體系與美國的統計體系存在差異。為了便于和國內的同類數據進行比較,本文測算時采用國內常用的變通方法。
第一信息部門增加值變通計算:在《江西統計年鑒》的數據基礎上,識別并選出信息職業和信息行業構成第一信息部門,再用收入法測算第一信息部門的增加值;
第二信息部門增加值按下面公式計算:
第二信息部門增加值
=第二信息部門的信息勞動者收入+第二信息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值
=第二信息部門信息勞動考人數×(人均工資+人均固定資產折舊值)。
通過“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法”測算,江西省2003年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所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17.82%和2.53%,信息部門產值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0.35%,信息勞動者總數為362.57萬人,占全省社會勞動力總數的16.72%;2002年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所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18.54%和2.57%,信息部門產值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1.11%,信息勞動者總數為312.15萬人,占全省社會勞動力總數的14.65%;2001年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所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19.31%和3.75%,信息部門產值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3.06%,信息勞動者總數為304萬人,占全省社會勞動力總數的14.79%;2000年第—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所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0.11%和2.28%,信息部門產值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2.39%,信息勞動者總數為311.45萬人,占全省社會勞動力總數的15.11%(見表一)。考慮到統計數據的誤差,總體上江西2000-2003年的信息化水平基本持平。
三、對測度結果的分析
按照國際常規,信息經濟初級發展一般經歷兩個階段。第一是信息經濟起步階段,其規模是:信息部門的增加值占GNP的15%一25%左右,信息部門勞動人數占勞動總人口的10%~12%。第二是信息經濟的“起飛”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征是:信息部門的增加值占GNP的25%~40%,信息部門勞動人數占勞動就業人口的15%~30%左右。在信息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信息部門的增加值占GNP的40%以上,信息部門勞動人數約占勞動人口的30%~40%以上。其中農業人口占勞動人口的20%以下,工業人口占30%~35%左右,服務業人口占20%~30%。根據以上標準,江西省社會信息化發展水平處于欠發達的起步階段,臨近起飛階段。與部分發達省區相比較,信息化水平只相當于上海、北京八十年代中期信息化水平(見表二)。從第一信息部門產值來看,江西省直接向社會和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企業和部門規模較小,信息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從第二信息部門產值來看,江西第二信息部門的產值尤其偏低,“準信息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弱小,社會信息化程度低,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化服務應有的作用和倍增效應未能發揮,以利用信息資源為主的科技創新、科技推廣活動在社會經濟進程中所起的作用還不夠。從信息勞動者在全社會勞動者總數所占比例來看,江西社會信息化發展主體潛力不足,從事直接生產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信息產業人員尚未形成大軍。
四、對策與建議
一個地區的信息經濟、信息產業發展規模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關系,經濟越發達,信息經濟、信息產業的發展規模就越大,信息化水平也就越高。由此可見,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總體上,2000年一2003年江西省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與其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類似,處于欠發達之列。要從根本上加速信息化進程,必須加速江西全社會的經濟發展。但由于信息產業的發展對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具有的倍增效應,我們應該形成以信息化發展帶動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推進信息化發展的機制。針對江西眢睛,我們認為江西省在提高社會信息化水平方面應著重考慮以下問題:
1.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活動、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都是基于計算機、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的,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是推動信息化發展的物質基礎。與上海、廣東等地比較,江西省的公用信息基礎設施、用戶專用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終端還很薄弱,省政府在加速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應將信息基礎設施作為整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加以重點建設。
2.加強信息產業急需人才的培養。
信息產業人才不僅要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具有豐富的科技知識和較高的外語水平,有信息搜集、處理、研究、傳播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還要有經濟、管理、營銷等方面的知識。目前,信息機構擁有一定量掌握了電子、經濟、管理、圖書情報等技術人才,但掌握的知識比較全面的人才很少,這與我們過去沒有培養信息服務業專門人才的院系和專業有一定聯系。現在不少院校設置了適應當前信息化、信息產業發展的系,其專業課程也作了調整,但這仍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采取多種形式,實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職培訓和對外引進相結合的方法,多渠道、多層次、全方面地培訓和造就一大批信息產業所急需的人才。
3.培育、規范信息市場,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
隨著江西改革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市場體系也在逐步完善。信息市場是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培育、規范信息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提高江西社會信息化程度的必由之路。信息服務也是最活躍的新興行業,它的發展壯大可以滿足社會多樣化和國民經濟的信息需求,為我們的管理決策、生產生活、有效利用資源提高效益服務。對于信息服務業,政府應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加大投資力度。
- 上一篇:商業銀行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透析
- 下一篇:競技武術進入奧運會困難及對策透析